(俄)柴可夫斯基
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完成《第五交响曲》以后,经过了五年的探索和准备,才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音乐作品——《第六交响曲》。
1889年10月29日,柴可夫斯基在写给罗玛诺夫的信中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将可能是我整个创作事业的完结。”他说的这部“宏大的交响曲”,就是《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并不是非常热衷于政治的人,但是现实对他的创作却不可能没有影响。他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带有的都是这种色彩,因此常常被称为“悲怆三部曲”。
《第六交响曲》的构思始于1892年3月,他最开始准备写的是一部名为《人生》(又译作《生活》)的交响曲,他在一页谱纸上写道:“以下是交响曲《生活》的纲要,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应该写得简短些。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则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同样也是简短的。”当这部交响曲已经写好两个乐章以后,柴可夫斯基觉得它太过平凡而决定放弃了它。他在给瓦·列·达维多夫的信中说:“我仔细地检查并用所谓客观的态度来翻阅了我的交响曲,幸而我半途而废,没有来得及完成配器工作,它给人的印象不大好,也就是说,这部交响曲写得只不过像一部普通的作品,其中没有什么有趣的和令人喜爱的东西,我决定抛弃它并把它忘掉,这个决定是不会再反悔的。”
1892年冬天到1893年春天,柴可夫斯基在国外旅行,开始创作这部交响曲。1893年2月9日,完成了第一乐章的草稿。第二天开始写第三乐章。但是11日他去了莫斯科,中断了创作,此后他又去了彼得堡和克林等地,一直到7月,他又开始这部交响曲的创作。8月12日,他完成了全部配器工作。8月24日,他写信告诉出版商尤尔根松说:“我以荣誉担保,生平从来没有这样满足、骄傲、快活过,因为我写了一部好作品。”他在给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自己以为它是最好,特别是胸襟最开朗的一部作品,我爱它,对其他任何一部音乐创作,从来没有这样爱过。”
这部交响曲是标题性的,但是,究竟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却让作曲家很踌躇。10月16日首演,18日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去见他,他记载当时的情形说:“次日早上,我去喝早茶,见到彼得·伊里奇(即柴可夫斯基),他早就起来了,在他面前放着《第六交响曲》的总谱,他必须按照和彼·尤尔根松商定的条件在这一天把总谱寄到莫斯科去,但又不知道给它起个什么样的标题,他不想只写上编号,也不想像原来那样把它叫作‘标题的’。‘我不想宣布标题,又怎能把它叫作标题的’——我建议把它叫作‘悲剧的’,他不喜欢这个名称。我离开了房间,留下彼得·伊里奇,他还是犹疑不决。后来我突然想到‘悲怆的’这个标题。我回到房间去,现在想起来还仿佛是昨晚的事情一样,我站在门口,说出这个词。‘妙极了,真是再好也没有,好极了,悲怆的!’他就当着我的面把这个永远留存的名称写在总谱上。”
在结构上,《第六交响曲》也有一些大胆的创新。比如一般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慢乐章,但这部交响曲中没有这个慢乐章,而代之以5/4节奏的舞曲。第四乐章一般是轻快雄壮的,而这部交响曲却是以慢乐章结束。
作者风采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沃特金斯克附近的一个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家庭富裕。1848年全家迁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可夫斯基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他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柴可夫斯基进入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前身),柴可夫斯基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并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获得银牌奖。同年应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十年时间,柴可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乐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可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中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关系很好,但他的创作思想和他们又不完全相同。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和刻画。
1876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谊。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可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但是两人有一个奇怪的协议,就是终生不见面。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和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可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患霍乱逝世。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可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狂热地爱着俄罗斯因素的一切表现……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他的作品是俄罗斯音乐的代表。
作品欣赏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是大管在低音区奏出一段低沉晦涩的旋律。
这段旋律略向上行,而陪伴它的是低音大提琴的下行音型,形成一种不太强烈的冲突,呈示出阴暗的悲剧性色彩。这一旋律的演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已经没有歌唱性,而是把沉重的呻吟变成长长的叹息,这个变化后的旋律,就是第一主题。
这样的情绪中带有明显的焦虑和不安。木管乐器的加入,使色彩稍显明亮,但很快又黯淡下来。这个主题不断地被肢解,在不同的乐器上反复出现,铜管乐器的加入使节奏也发生了变化,乐队的全奏形成一个小高潮。但这个高潮很快就沉寂下来,转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乐段又变得阴暗起来。
副部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这个主题极富灵感,温柔抒情,带有甜蜜的加快色彩。
去掉弱音器的第二次陈述更为明朗,但并没有影响全曲的悲剧性基调,这种温馨的气氛很快被乐队全奏的音响打断。主部主题的进入,悲剧性色彩再次出现,当铜管乐器奏出一个教堂葬礼仪式上使用的《与圣者共安息》的旋律的时候,已经让人感到死亡的不可避免。
副部主题顽强地与悲剧性情调抗争,但不断的下行音行并没有使情绪明朗起来。结尾部逐渐沉寂,暂时安抚了一下悲伤的心灵。
第二乐章是D大调的优美的快板,这是一个很特殊的5/4拍节奏(前2后3)的舞曲,一开始就是大提琴奏出的如歌的第一主题。
这个欢乐的舞曲是有节制的,这是因为其中总是有一些哀怨的音调插入其中。这个哀怨的情绪,是由一个二度下行的旋律带来的。
舞蹈的音型渐渐消失了,阴暗的情绪又笼罩了一切。第三乐章是G大调的快板,由诙谐曲转为进行曲。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急风暴雨式的,而且闪烁变幻,充满一种怪
诞的气氛,乃至伊·格列包夫形容说:“柴可夫斯基有时在自己的音乐里弄出一些怪诞的形象,它们是从各种音色的对比中出现的音响;它们在窸窸窣窣地作声,有趣地扮着鬼脸,走来走去,五光十色,眼看快要消失了,但突然又呻吟、号叫和旋转起来,像在慌乱轮舞中的普希金的恶魔。”
第二主题已经在第一主题中孕育,然后清晰地奏出。
这个主题是进行曲式的,但是在进行曲的节奏中却没有明快的情绪,反倒有一些凶恶的因素,它的节奏和强度不断变化,情绪也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是悲剧性的。也有一些人把进行曲中的情绪归纳为英雄性的,甚至有的指挥有意增加强弱的对比以突出其英雄性,但这种做法基本上不被认可。
第四乐章是悲剧性的,充满了绝望和死亡的气息,有人称之为安魂曲。从结构上看,好像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的第一主题和第一乐章的引子很相似,基调是悲剧性的。
第二主题则是比较明朗的抒情性旋律,它虽然宽广但并不明快。
这个主题转入关系调以后由法国号奏出,同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相似。它渐渐活跃起来了,但当它快到顶点时却被乐队的全奏打断。
呈示部中第一主题悲剧意味更浓,带着浓浓的绝望与悲哀。变成忧郁的小调式的第二主题也显得沮丧,最后渐渐消失在悲哀的情绪中。
版本推荐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419475-2
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穆拉文斯基于1938年在全苏首次指挥比赛中获头奖后,即被聘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达四十多年。由于他的努力,使该团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乐团之一。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已更名为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是苏联历史上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弦乐手的座位摆设形式与西方乐团大不相同。其第一小提琴坐在指挥的左面,而第二小提琴坐在指挥的右面。大提琴位于小提琴之后,后面是低音提琴,中提琴被安排在大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之间。这一点细心的音乐爱好者可以在听唱片时感受到。
此片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被《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普列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立管弦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453450-2
普列特涅夫1978年获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之后,就作为优秀的钢琴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的作品最为闻名。1991年苏联解体后,他组织优秀的演奏家组成俄罗斯国立管弦乐团,该团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诞生的第一个完全独立于任何政府和组织的乐团。1993年他与DG公司签订了专属录音合同,录制的柴可夫斯基全套交响曲与《曼弗雷德交响曲》,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入的诠释,而成为经典。
此片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