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马背英雄踏中原,满清盛衰日渐斜12
罂粟长伴的三十载帝王梦魇——预言道光朝与鸦片的纠葛
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
——《烧饼歌》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上书房与以往的无数个日子一样进行着例常的活动,突然间太监来报:天理教民发动叛乱,攻入皇宫。消息一出,上书房中的诸皇子无不变色,时年三十一岁的旻宁闻变不惊,“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看到有天理教民手举白旗逼近而来,旻宁“发鸟铳殪之,再发再殪”。同时,“飞章上闻”,向在木兰狩猎的皇父嘉庆奏报;“严命禁城四门”,安抚皇母暂避;亲率侍卫到城外访查余匪。
旻宁于此事件中的沉着、智勇、谋断,获得了朝堂诸臣的一致肯定,使其内廷上下威望大增。事后嘉庆帝赞他“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封他为智亲王,就连他用过的鸟铳也被命名为“威烈”。旻宁的出场如此震撼人心,与其父嘉庆帝的格外关怀、悉心教导不无关系,最主要的还得归功于大清的全才教育。
清代帝王对皇子们的读书学习的重视程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及。与前代相比,清代皇子们的读书学习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儒家教育中,旻宁“日与诗书相砥砺”,达至“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之境,还曾亲笔书写“至敬、存诚、勤学、改过”条幅,以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修身养性。可见,旻宁颇具帝王应有之学识。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八月二十七日,旻宁正式颁诏天下,即位于太和殿,次年改年号为“道光”,正是“白蛇当道漫腾光(出自于《黄蘖禅师诗》,暗指“道光”)”。旻宁即位之后,有一腔正气,想重振朝纲,故而也算做到了勤政爱民,就像他自诩的那样:“自御极至今,凡披览奏章,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且其本人生活俭朴,引得大臣们纷纷效仿,“缀一圆绸膝间”,与《黄蘖禅师诗》预言的“宵旰勤劳一世尽忙”基本相符。从为君的道德评判标准上来看,道光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可惜的是,这位“叩首之(即“道”)时头小兀(即“光”)”的道光皇帝的为政生涯,始终无法摆脱责难的命运,因为一个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梦魇一直困扰着他,那就是令人深恶痛绝的鸦片。
早在雍正帝在位时,清政府就开始禁烟,那时候一年流入国内的鸦片是两百箱,到乾隆时期增加到一千箱,这样一直下来,道光即位之初有鸦片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在广东,发达的海运系统使得那里成了鸦片的集散地,随处都是烟馆。馆内云雾缭绕,横七竖八躺着很多人,其中几乎清一色是中国人。他们颓废地躺在烟馆彩色丝绸帐子下面的桌椅上,手里握着长长的烟枪,懒洋洋地享受着令人“欲仙欲死”的放松,有的昏昏睡去,像快要死掉。
粗略统计,当时竟然有两百到一千万的中国人吸食鸦片。就在大清百姓的健康日渐衰败的同时,一起流失的还有每年多达三千万的白银,政府的财政出现了重大问题,终于引起了朝野中部分人的注意。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四月初十,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道光帝要严禁鸦片。湖广总督林则徐向朝廷提出警示,鸦片害人不浅,“若再任由鸦片泛滥下去,则数十年后,中原将无可御敌之兵,也没有充饷之银。”针对禁烟一事,清政府的大臣们分为两派,“严禁派”和“驰禁派”。初时,道光帝态度坚决地支持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在召见林则徐19次之后,终于决定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以绝后患。
当时踌躇满志的林则徐,到了广州之后宣布:“若鸦片一日不浸,本大臣一日不回。”很有一股破釜沉舟的味道,事实上,他真的做得很好,震惊中外的“虎门消烟”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虎门销烟”是清政府发出的一个信号,这种铁腕行动向英国亮明了态度。然而在开始禁烟的前半年里,英国并没有反应。道光皇帝以为,英国这个海岛小国已经被大清帝国的雄威吓得不敢吱声了,所以,当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11月林则徐下令向进入广东海港的英国商船开炮,击毙英船水手数人以后,道光皇帝还是很高兴,并大力支持林则徐,随后又宣布与英国绝交。
这样一来,英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认为这是侵犯了其“经商自由的神圣权利”,实际上也就是学者唐德刚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提到的“‘鸦片贸易(opium trade)为当年英伦朝野,国脉民命,生计攸关,不可或缺之国际贸易。女皇与国会,均不惜为之一战。”
1840年6月21日,英军侵入广州附近海域,遭到顽强抵抗,后又转上浙江镇海,从镇海一路北上到大沽,直逼北京,果真是“不幸英雄来海上,望洋从此叹洋洋(出自于《黄蘖禅师诗》)”。此时,道光皇帝显示出了他有心振兴王朝背后的平庸,他没有康熙帝评判三藩之乱时的魄力与勇气,所以面对英军的入侵,他不是组织兵力全力抵抗,反而认为是林则徐禁烟把英军招来的,以“贪功启衅、误国误民”之罪把林则徐革职,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国谈判。
与林则徐不同,琦善表现出的是妥协与退让,但道光皇帝显然对琦善与英国签订的《穿鼻条约》不满意,就像学者孙善根在《道光帝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说:“琦善的求降政策与道光帝的天朝‘宽容的抚夷’政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他认为条约有损天朝仪威,下令逮捕琦善,然后对英宣战,并派奕山到广东主持军务。他认为道光帝这次的对英宣战,是一种安抚政策。但是,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英国并非道光眼中的蛮夷之地,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后,开进了珠江。结果清军一路败退,关天培以身殉国,奕山等人投降。
眼见清军节节败退,道光又决定向英军求和,并与英国恢复商贸往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英国派驻领事,割让香港。
两国交战,清朝八十万人的军队竟然败给了只有两万人的英军,惨败如此,实在不可思议。其间的差距是十分可怕的,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盲目自大一览无余。同时,就像陈寅恪先生认为的那样,清朝统治远程监控腐败和昏庸愚昧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道光皇帝为此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身为帝王,可谓是“嫦娥虽有”,但其治下的大清却是“月无光”。
孙善根说,《南京条约》的签订,对道光皇帝来讲是痛苦的。他还引了一段记载,“(道光帝)传闻和局既定,上退朝后,负手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叹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首长叹,旋入殿,以诸笔草草书一纸,封铖甚固,时宫门未启,令内侍持往枢廷。戒之曰:‘候穆彰阿入直以授之,并嘱其毋为祁隽藻所知。’盖即喻议和诸臣画押订约之廷寄也。”
可以想象,鸦片战争对于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朝是一个怎样的沉重打击,对于曾经以昂扬之志鸟统平叛乱的道光帝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然而,此时的道光已经和大清帝国一样,都是进入迟暮之年的老人,周身散发着衰老与死亡气息,只是在靠着惯性维系残喘的生命罢了。
常识纪:
鸟铳
鸟铳,因枪口大小如鸟嘴而得名,又称鸟嘴铳,是明朝对新式火绳枪的称呼。明朝时期,在与外国军队的交战中,明军缴获了火绳枪。明朝兵仗局,依据缴获来的仿制成鸟铳。据《大明会典?火器》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制成第一批鸟铳一万支,装备明军使用。后经多次改制,鸟铳一度得到广泛使用。清朝时改称鸟枪,部分史书仍沿用鸟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