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遥远的北方
1859800000020

第20章 初战失利(2)

周向明由于急于实施自己的方案,在说这番话时,讲得急了点、硬了点,一下子把老头给惹火了。李纬一立即沉下脸来,极不高兴地你年轻人休来教训我!反正我是出了名的老保守了,总爱用旧的思维向后看,既然你听不进我的话,就请找处长谈吧!现在讲政治挂帅,找党支部书记谈更合适!说罢,把方案书向周向明面前一推,决绝地拿起另外一份技术资料看了起来,把周向明撂在一边,连睬都不睬一眼。

话不投机,两人谈崩了。总冶金师一下子把门封上了,封得严严实实的,连一点缝儿都不闪。

周向明被晾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半晌也无人理他,只好讪讪地自行走出门外。他大为沮丧。

出师不利,主帅不知下一步怎么走了。心情不好,连晚饭也不想到大食堂去吃了,下班之后,便径回宿舍里来。幸好他的抽屉里还有一点剩余物资一前一阵在图书馆里苦战查找资料时吃剩的饼干,萧奇都塞给他拿回宿舍来了;她知道他经常不按时去食堂吃饭,往往就忍了,故有意给他预备点零食。果然,现在派上了用场。

晚上,在食堂吃饭时,萧奇一直注意观看就餐的人们,希望能够在这里碰见周向明,问一问他和总冶金师汇报的情况。但是,总也见不到周向明的影子。问了一下秦力,他说也没见到他。

草草地吃完晚饭,萧奇便急匆匆地来到周向明的宿舍。敲开房门一看,原来他老先生正在那里呆呆地想心事呢!她进门之后,没有多说话,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

见到总冶金师了吗?他的意见怎样?

萧奇来得正好,周向明正想去找她商议呢!于是便一五一十详细地向她述说了当时的情况,然后有点泄气地说:

"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便卡壳了,下一步就更难走了。"

萧奇听了之后,也觉得问题很棘手。总冶金师是非常重要的关口啊!两人都沉默不语了。沉思了一会儿,她突然若有所悟地说:

我看李纬一的建议值得考虑:现在上面不是三令五申强调政治挂帅吗?作为非党人士的总冶金师,他不敢做主也不愿做主,这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如此,那就按总师所提示的,去找处长和书记定夺好了!他们这些党员干部,顾虑可能会少一些。

周向明并不完全赞成萧奇这种奇特的想法,这不是什么政治挂帅的事,但又觉得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说道:

"那就姑且试一试吧!"

本着这种心态,周向明敲响了冶金处党支部的门。

幸好,原党支部书记刚刚调出去,新书记还没有上任,支部书记工作暂时由处长冯骥代理,这样可以减少一个层次,少费一番唇舌,也少一番周折。特别是这位处长多少还算是个专业干部,共同语言或许能够多一些。

冯骥在铸造方面确实不是白丁。他生在山东烟台郊区一个农民之家。一九五0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无法继续升学,而随着一位本家闯关东进入沈阳一家工厂当翻砂工,满徒后,进步很快,不久就晋升为三级工。北方机器厂兴建之初,便调入本厂的铸钢车间大型工段。

冯骥年龄虽然不算大,却是一个经过考验的人物。他虽是铸钢车间一个普通工人,但聪明能干,脑袋瓜转得快,什么问题,一点即破;常常能够处惊不乱,遇事不慌,很讨车间领导的喜欢。另外,他还参加工厂举办的夜校中专班学习,既能持之以恒,又能认真钻研,不是那种装装样子的角色,因而获取了正式的毕业文凭。为此,很快便被提拔为干部,成为大型浇铸工段的工段长。

大跃进年代的那次横梁浇铸时的钢水跑火事故,他是亲身经历过的。面对烈焰滚滚、火花四溅的钢水,作为工段长他没有逃避,反而带领工人冲上前去,救护厂房和设备。这是一种英雄式的壮举。

他就是经历那次事故之后而得到领导的赏识,被破格提拔起来的。开始,酝酿提升他为铸钢车间技术副主任,后来,干部处处长林德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到自己的弟弟林杰未来工作的安排,本着亲者严、疏者宽的精神,经和负责管干部的党委副书记郑向鸿反复研究,将冯骥调任为冶金处副处长,因工作需要,两年之后,又升任为处长。

虽然离开车间坐办公室,但冯骥对那次事故一直心有余择。真是惊心动魄啊!离鬼门关只是一步之差。因此,当周向明在总冶金师李纬一那儿碰了钉子之后,又拿着浇铸方案找到冯骥的时候,这位处长心里连连打了几个冷战:那钢水跑火的镜头,顿时在他脑海中那个特定的屏幕上,连连闪了几下。不过,冯骥可不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并未将内心的惊悸溢于言表,而是镇定自若、谦虚有加地向周向明说:

先请示李总吧!他是专家,请他拿个主意。

周向明只好坦率地告诉他:

"我请示过李总了,他说要请您来决定。"

李总是什么意见?冯骥又问,其实他对李纬一的态度早已料想到了,但他必须要问。这可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

李总不同意。周向明直言以告。他不善于审时度势,也不会察言观色,当然也就不会拐弯抹角。

李总要是反对那就不好办了!此时,冯骥已经胸有成竹了,人家是吃过洋面包、见过大世面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真知灼见,我们要特别尊重他的意见。他故意不提那次大事故,也不具体表明自己的态度。

冯处长,我觉得李总被一九五八年那次事故吓住了,他的顾虑也似乎多了点。我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周向明坦诚相告。他认为这位党员处长的胆量是应该大一些的,而且据说在那次事故中,他表现得非常突出;何况,他还兼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心目中党的领导都比较是敢于负责的。

冯骥心想:人命关天,我的顾虑也不少。不过,他在生活中从来不扮演反面角色。因为这件事在厂里是最敏感的问题,它关系到新产品试制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央领导决策的能否实现,任何轻率表态、决定,都是不明智的表现。稍事思索之后,他想出了一个旱涝保收、而又不担风险的万全之策。他对周向明说:

"周向明同志,你以极高的政治热情,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积极提出浇铸大铸件的技术方案,是在思想上政治挂帅的表现。我代表党支部,充分肯定你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不过,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不可轻易做出决定,更不宜于我个人做出决定;我看咱们还是按毛主席的指示来办:走群众路线,大家共同来拍板定夺。你看好不好?"

周向明当然没有理由反对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英明决定。

冯骥处长一向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全处的技术讨论会。为充分发动群众,他要求处文书小朱把全处所有的人都通知到了,包括几个临时工和来实习的大学生。他不想让人们产生他冯骥只依靠技术干部的感觉;一般职工更不可忽视一这些人在政治上往往更加可靠。

萧奇虽然不是冶金处的职工,但最近一直在这里会签图纸,浇铸方案又是她和周向明一同商讨制订的,自然在被邀请之列。可是,李纬一总冶金师却拒绝参加讨论。他告诉文书小朱说:"请转告冯处长,方案我已经看过了,也表过态了,不想再多费唇舌,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冯骥并不以总冶金师拒绝参加讨论会而感到遗憾。这个倔老头子不在场,他更可以从容地驾驭全局,使会议不致脱离他心中已经拟出的轨道。不过,他仍以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在会议伊始,便开宗明义地讲出了谁都可以接受的意见:

今天开全处职工大会来讨论周向明同志拟订的大铸件铸造方案,目的是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以求完善。希望与会的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集中。同心协力,才能众志成城嘛!冯骥从小上过几天私塾,平日爱读一点旧小说,说话时总爱带个四六对句,以显示自己并非白丁一个,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现在就请同志们发言!

周向明没有故作谦虚,应声而起。他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萧奇再三嘱咐他:不要提她的名字拟订这个方案的基本设想和主要依据,又旁征博引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作了论证;当然,他也丝毫没有回避一九五八年本厂发生的那场钢水跑火事故,认真地分析了那次事故的经验教训,着重地谈了有效的避免方法。

谁知,周向明的发言刚刚结束,便有几个同事争先恐后地站出来提出一连串的反对意见。他们多半是处里的技术骨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独特的见解看得出他们的发言都有所准备,反对的理由,大致和总冶金师的意见相同,而论证得更充分。一下子把讨论会的调子定了,形成一边倒的趋势。

萧奇对出现这种局面很感意外也很不满意。因为在开会之前,她曾和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商定过:关键时刻发表一下支持性的意见,助周向明一臂之力。可为什么现在却一言不发了?是临场怯阵了?看来都是些窝囊废!亏你们还是七尺男儿呢!她用鄙夷的目光,扫了一眼那些委委琐琐不敢仗义执言的同事,而后昂然地站了起来,为周向明的方案进行了抗争。她特别针对一些人所描绘的危险后果,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伙儿的发言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科学实验从来就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万无一失!否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螃蟹谁来吃?第一架飞机谁来乘坐?第一艘宇宙飞船谁来驾驶?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前发生的那次大事故,正好从反面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原因,避免新的失败。何况我们今天的条件,已远非一九五八年所能比拟;周向明考虑的问题,也远比当年更为周到。我的想法是,应该以此方案为基础,大家共同来充实它、完善它;不应该急于非难它、否定它!同时,她又用自己掌握的大量论据,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萧奇的慷慨陈词,总算掀起了小小的波浪。秦力随后也投了赞成票。但是,他的发言却是那样软弱无力,而且有些精神恍惚;这个人怎么了一谈恋爱连魂都谈丢了?平时不是这个样子嘛,亏你还是周向明的老同学呢!

另外,还有两个青年技术员也先后站起来附议萧奇的发言。但是,也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不那么理直气壮。何况,人微言轻,他们的声音,无法动摇那些技术骨干们已经定型的认识,更难打消处长那根深蒂固的余悸。这几片波纹连水花儿也没掀起来就消失了。

眼见火候已到,冯骥不失时机地作了总结发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