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的风很硬。已经是3月了,四周还没有丝毫的绿色。触目所见,眼底都是破败的痕迹。七个土黄色的冢疙瘩,就在这贺兰山脚向阳一面的黄土地上。中国历史上一个闻名遐迩的王朝,就这样消失了国家消失了,种族消失了,文字消失了。唯一给这大地上留下最后一点痕迹,或者说是最后一点纪念物的,就是这些无言的冢麽磨。宁夏人把这些冢疙瘩叫西夏王陵。作为一个旅游开发项目,宁夏人把那业已泯灭在历史路途的西夏王朝,称作“披着神秘面纱的王朝”,把这贺兰山下的土黄色的冢疙瘩,称作“东方金字塔”。在那个寒风嗤嗖的早晨,是一名叫李范文的西夏文专家,陪同我们去看西夏王陵的。李先生编撰了一本《夏汉字典》。他是目前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认得西夏文字的人。为认识这些字,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他是将这些文字用汉文对照,用梵文对照,用金文对照,用蒙文对照,逐步地悟觉出这些字的书写规律的。当然,为他提供破译便利条件的还有宁夏境内一座佛塔上那些夏汉文字并用的铭文,黑城地面出土的一块石碑,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当年一位俄国将军从黑城掠去的西夏文物。“西夏文字是西夏王李元昊手里创建的,是元昊收容了一批从中原跑到西夏的汉文化人创建的,它比汉字更繁琐些,或者说,是在繁琐的汉字上又加了些笔划而已!”
李教授说。为了加强他的说法,李教授还在我的记事本上,写下西夏文“常乐”两字。字形有些怪异,鬼气森森地,虽然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还是汉字的用笔,但是和汉字“常乐”二字比起来,似乎并看不出渊源关系。西夏王元昊创建文字,古书中有记载的。第一次记载这事的是元昊的同时代人,北宋的科学家沈括。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叫“野利仁荣”的党项人,受西夏王元昊的指派,独居一楼,创造番书的经过。这古老的文字,当它复活时,会是一种怎样的神奇呀!当李范文在这个寒风嗖嗖的早晨,面对西夏王陵,吟咏出那首名叫《夏圣根赞歌》的西夏古歌时,顿时让人疑惑那消失了的历史仿佛恍如昨日,让人疑惑在这咒语般的歌词中,冢疙瘩中的那些过去年代的英雄人物,会冉冉走出,用他们褪色的嘴唇向21世纪微笑。年迈的戴着近视眼镜的李范文教授张开双臂,这样吟唱:黑头石城漠水畔,赤面父壕白高河,那里正是弭药国。才士高,十尺人,马身健,五彩镫。我们久久沉浸在李先生为我们描述的那古歌的意境中。冢疙瘩在我们的旁边,神秘、冷漠、安静、无言,正像那地球另一处的埃及金字塔一样。贺兰山蜿蜒横亘,黄河在远处发出疲惫的叹息。李先生是用汉语唱的。如果用原汁原味的西夏文发音来诵出,那也许更具魅力。但是,西夏文的发音现在谁也不知道了。能将这种死文字破译出来,已经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了。至于发音,那时候又没有录音机可以记载,鬼才知道那时期西夏文字是怎么发音的。李先生说。“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寻找到西夏文的发音,就连寻找它发音的途径也无法找到!”
李先生又强调说。西夏王朝从公元1031年李元昊称帝开始,到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共经历了十个皇帝。如果我们愿意为这贺兰山下的冢疙瘩寻找到它的坟主的话,那么,这十个皇帝依次是:西夏帝系表:①景宗李元昊(1031一1048);②毅宗李谅祚③惠宗李秉常(1067一1089);④崇宗李乾顺⑤仁宗李仁孝(1139一1193);⑥桓宗李纯佑(1193一1206;⑦襄宗李安全1206一1211卜⑧神宗李遵顼1211一1223;⑨献宗李德旺(1223一1226);⑩未帝李晛(1226一1227)。上面这个表,是正史,是《宁夏通史》告诉我们的。不过在谈到这个“西夏帝系”时,亦应谈到元昊的父亲李德明、祖父李继迀。正是在李继迁手中,这个家族开始称“西夏王”,在宁夏地面拥兵自重,而李德明又延续父业,为西夏立国建下了基础。待李德明在征吐蕃时战死后,元昊即位称帝。有意思的是,又过了几个世纪之后,这个李姓家族,还出过一个帝王,这就是斯巴达克式的堂吉诃德式的陕北英雄李自成。李自成是陕北地面米脂县桃镇李继迁寨人。如果要刨老根的话,这块地面也许正是这户李姓家族的老巢。李继迁起事于此。当西夏王朝为成吉思汗所灭,国家、民族、文化都消亡以后,失败者又回到了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隐姓埋名,以防迫害,继续生存下去。记得,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之后,当时陕北地面的一个大文化人叫高汉土,曾经作过一首《李自成咏》,诗说:“姻党当年并赫扬,远以西夏溯天潢。一朝兵败防株累,尽说斯儿起牧羊。”
这首诗前两句说,李自成的远祖是西夏王李继迁,后两句说,李自成兵畋以后,陕北地面李继迁寨的李姓人家,害怕受到株连,于是说彼李家非此李家,这个李自成是北草地上的牧羊人,是从西夏那边来的。历史虽然是个迷宫,但是有时候我们只要能找到一点线头,仍然能从其间理出一丝头绪来。这户李姓家族原来不姓李,他姓拓跋氏。大约在唐时,李唐皇帝赐给他姓李,而在宋开国之后,宋太祖又重复再赐过一次。我记得有一个说法,唐朝的一个名将李克用,和这个家族好像也有一点关系。他们最初是党项人,而在西夏灭亡,“人民流亡,不知所终”之后,他们贝枷鸟兽散,消融到四周的各民族中去了。当然消融到汉民族中的居多,例如李自成。李自成的后人都是汉族。20世纪40年代初,米脂桃镇有个陕北开明士绅叫李鼎铭的,曾经给当时居住在延安的毛泽东献策,提出“精兵简政”这个口号。这李鼎铭就是李自成的后裔。
去年,见报载,西安几户李姓的老板,向媒体披露了他们的家谱,表明他们曾是西夏王公贵族的后裔。古长安是个大地方,他们流落到这里,混入到市井之间应当说是正常的。西夏王国达到最盛的时候,它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境,青海几乎全部甘肃几乎全部,内蒙古几乎全部,陕北高原北部。是时,它的版图东到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西到敦煌、哈密,南到延安以北,北到外蒙古境内,也就是说,几乎覆盖了大西北的全境。它以兴庆府作为它的首府,以黄河和贺兰山作为它的屏障,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作为它的粮仓,以巴丹吉林大沙漠和腾格里大沙漠作为它躲闪腾挪迂回回旋之地,以着名的黑城作为它囤兵和出击西域的堡垒,以陕北边缘的怀远(今子洲县)、横山、麟州(今神木县)作为它对大宋用兵的前沿阵地。这个起事于大漠河套地区的西夏王朝,就这样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北宋、南宋王朝对峙了二百多年,成为与宋、辽、金、元五鼎并立的一个中国历史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西夏当时对北宋的用兵,主要战役在陕北高原。其时,先后有童贯、沈括、韩琦、范仲淹、狄青等北宋名臣,在延安担任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抵御西夏,可见北宋当时对西夏危险的重视。这些人中,以范仲淹的功绩为最大,他采取一种步步为营的战略,从延安顺宁塞川,连修三十六营寨,拼命地将西夏军队挤在陕北高原边缘、才致使延安府和西安府不致失守。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就是在那时候写的。如今的延安人说,词中“千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说的是延安,那孤城是延安府那长河是延河。神木人则说,这个句子说的是麟州城那长河则是自大漠流来,绕二郎山而过的窟野河。为这个神秘王朝划上句号的是成吉思汗之手。舍我其谁的一代英雄成吉思汗,自然不能允许身边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存在,况且,西夏王朝的决策者的反复无常,时敌时友也叫大汗烦心,于是在西征花剌子模班师归来后,他决心顺手除掉这个敌人。这也许是大汗一生中犯过的为数不多的错误之一。
他小觑了这时国土和国力都已经大大弱小的西夏王朝。西夏王朝在灭亡的那时刻,发出最辉煌的一声绝唱,兴庆府的矮矮的城墙挡住了成吉思汗的所向披靡的马蹄。元朝军队将兴庆府围了半年,仍然无法破城。愤怒的成吉思汗于是决定亲自参与到攻坚队伍中去。可是,在攻城中,城头上乱矢如雨,一支利箭射穿了大汗的胸膛。一个月后,成吉思汗在今天甘肃省清水县养伤期间,不治而亡。围攻兴庆府的元朝军队,隐瞒了成吉思汗死去的消息,继续加紧攻城,并且提出如果西夏人投降,可以保持它现在的国制,只是降为附属国的建议。这时鉴于兴庆府已被围半年,粮尽弹绝,西夏王朝末代皇帝李晛,于是献城以降。蜂拥入城的元军屠城七曰,将兴庆府中的居民,一个不剩杀戮殆尽。献城的末代皇帝李晛,也被执杀。屠城后,元军觉得还不解恨,于是策马赶到西夏王陵,将历代帝王的陵墓掘开,将白骨曝于荒野。于是乎,这个叫西夏的王朝,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它的种族,它的人民,它的文字也同时在一瞬间消失。给这个世界只留下几个无言的冢疙捧给后人作无凭的猜测。西夏王朝死亡了,但是那块地面还在,而在它的上面,又麇集了一群后来的人们。如今这块地面上,以回族同胞居多,所以这块地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兴庆府,如今叫银川市。下面我们换一个话题,谈这块地面上的回民族。回族同胞是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从阿拉伯、从小亚细亚迁徙过来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说学问即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也许从那时候起,随着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波斯商人骑着马,骑着骆驼,就开始从远处来到了中国,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便永远地羁留在这块地面上。回民族大量的迁徙是在唐。唐都城长安,那时外国使团和侨居人口,占长安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居住四十年之上的回族常住人口是四千多家。回民族的另一次大迁徙则是在宋末元初,这是被西征得胜归来的成吉思汗押解回来的俘虏。西夏王朝既亡,那么,为了填补这一块地面的域内之空,这些回族人顺理成章地被安置在这一块地面上。不过回民族成为这一块地面上的主要民族,是在清末。做这件事的人是左宗棠。
作为一名前边防军士兵,左宗棠一直是我崇敬的一个人物。如果不是左宗棠的抬棺入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收回伊犁,与沙俄签订伊犁条约,那么,中国的西北国界现在要靠里得多。正是这一代名将左宗棠,以老迈之躯抱着誓与沙俄及其沙俄扶持的准噶尔部殊死一战的决心,抬棺入疆,才先后平定东疆、南疆的准噶尔叛乱,并迫使沙俄停止住南下的马蹄的。但是左宗棠又是一位罪人。他疯狂和有效地镇压了西北的农民起义和回民起义。同治年间,镇压完回民起义以后,左宗棠要给俘获的三万余名战俘寻找一个放逐的地方,于是他满天下寻找。他给这个假想的地方设制了三个条件,第一,土地贫瘠,不适宜人口快速增长;第二,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第三,无险可倚。最后,在征得清廷的同意后,他选择了宁夏地面的西(吉〕、海(原、固(原。于是,回民族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那些走失的人群也陆续回来,这样,宁夏地面成为一个回族同胞大规模居住的地方。这就叫土地。这就叫土地上像刮老黄风一样舌献的历史岁月。下面再说一说大夏王朝。与西夏王朝极为相似的是在与兴庆府一河相隔,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一个大夏王朝。大夏的发生、发展、全盛、盛极而衰、灭亡,茫茫而不知其所终,都与西夏王朝极为相似。从时间上看,它早于西夏王朝五六百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个五胡十六国时代,老百姓叫它“五胡乱中华”,这个大夏国即是五胡十六国中之一胡。一位将军,从辽远的草原上来,来到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的接壤地带。那时这里是一片古木参天,牧草丰盛,溪流潺潺的去处。将军登上一个高处,用马鞭向四处一指,赞叹曰:天下竟有这样的好地方!这地方是为我而设的呀!于是他不走了,他决定在这里修城筑塞,建立他的霸业。这位将军叫赫连勃勃。而此时,在统万城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他的名字叫“刘赫连”。他是匈奴人,属于匈奴王室中的一支,出塞的美女王昭君的直系后裔之一。他的这个“刘”姓,正如前面谈到的那个“李”姓乃李唐皇帝所赐一样,亦是南朝的一位刘姓皇帝所赐。不同的是,李元昊在称帝之后,曾经试图摆脱这个带安抚性质的赐姓,但终究没有摆脱,而赫连勃勃,则在称帝之后,摆脱了这个赐姓,并在“赫连”二字后面,加上“勃勃”二字,以示张扬。赫连勃勃在修筑他的统万城时,曾经表现出惊人的残忍。
城墙是用陵北地面出产的一种糯米,熬成汁,掺成泥浆堆砌的。他动用了数万民夫来修筑它。城修好一截后,便让监工来验收。验收的办法很特别,是用锥子来戳。如果锥子戳进墙里边了,那么杀筑城的民工;如果锥子没有能戳进去那么杀使用锥子的监工。关于赫连勃勃的事迹,我们知道得并不太多。但仅就流传在民间的那个筑城的故事,足以让我们知道这个没有受过“仁义礼智信”浸染的草原来客的性格,从而也明白了他的政权的不长久是有原因的。所有的游牧文化建立的政权,都以越过长城线,进人中原为它们的当然目标。这种成功的例子只有两个,一是元朝的建立,一是清朝的建立。但是不成功的例子则更多一些。赫连勃勃在统万城竣工,国力日渐强盛之后,曾经有过取道秦直道,向延安、西安大举进兵的几次经历,并且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他先是占领了陕北高原腹心的延安城,遂将延安城作为陪都,称小统万城。继而又以延安为依托,在扫清西安周围各州县之后,占领西安。赫连亦将西安易名小统万城,作为他的又一个陪都。他还曾想将都城迁至西安,后来感觉到与这里的文化格格不人,遂放弃。而半年之后,西安失守。后世的西夏王朝,他取的是与赫连同样的战略,但是李元昊的马蹄,在延安府即被阻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