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2322700000025

第25章 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5)

[3]须要拼命舍死一番:先死后生。

[4]自生恐怖:自己心生恐怖。佛说有四大恐怖:身恐怖,心恐怖,事恐怖,无名恐怖。

[5]进功:用功。

[6]趣向:去向。

解读

禅师语录云:“贪恋佛法,知见亦名苦海。”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什么都不能贪了,坏东西贪了更坏,好东西一贪就坏,连贪恋佛法都成魔障了,何况其他。求乐得苦海,只因过了头。学佛是学一点点,修行是修一点点。一点点意趣,见性微笑。一点点领悟,受益终生。梅花开一枝,佛法就一点。唯有不贪者赏梅得诗意,学佛出真知。

十九

居士曰:此道除是不闻便罢,若一下看破了,神妙不可测。

师曰:也没有你妙处[1],且将甚么作妙,你说看。士佯笑。

师曰:病根难得尽,何怕你如何有个意思在,打搅不得平淡。

又曰:我也晓得道是讲不得的,人人是有的,只到临事时分疏不下。

师曰:你晓得个甚么?只这个晓得的,就是你病根。

又曰:我求此道,受了许多辛苦,而今才得,谁敢说我的不是?

师曰:你既有个是的,莫说许多辛苦[2]。便受百千年辛苦,何曾梦见?在此事也不是你苦中求得的。观你所说,世人都没有道,只你得了道,此是越外生出的知见,极利害,便是这个埋没你一生。

又曰:或有一人不信当下是佛,只要念佛苦修,善果圆满,方才得成,此人如何?

师曰:此便是成佛的种子[3],万无一失。曰:或有一人,立地就是一了,一切了更无纤毫疑滞,此人如何?

师曰:正在疑[4]。

居士忙然曰:如何是疑?

师曰:好个问头,只你不懂。

注释

[1]也没有你妙处:不是你想的那么美妙。

[2]莫说许多辛苦:在苦不言苦,悟苦不言苦,救苦始言苦。

[3]此便是成佛的种子:禅师指出念佛苦修确实可以成佛。方法错了不要紧,心没错。

[4]正在疑:正可怀疑。禅师指出真正了的人不说了,说了的人不是了。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晓得个甚么,只这个‘晓得’,就是你病根。”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有的事情知道了,也不能说,更不能自以为是。学佛是暗中一点头。若有人问,只说不知。不是装聋作哑,是确实不知。对天地唯能敬畏,对父母只能感恩,对朋友只能祝福。我唯一的知识是自己的无知,我唯一明白的是自己的黑。浓浓深渊,曈曈暗影,要靠自己发亮,才能走出世界。灯不说话,光来说话。佛不说话,慈悲来说话。佛法能包容愚昧,但不能包容智慧。学佛戒杂,智慧一多路就堵死。雍正皇帝当皇帝的时候在大臣的奏折上经常批一个词:知道了。后来成了居士,再后来成了和尚,他对人常说:不知道。他悟道了。知识是负担,太阳也不可能永远升腾,该落就落。学佛是一个“静观落日在光明”的过程。日落以后不是黑暗,是光明在心中。他的沉默昭示了满足。暗中得好处,胜过明地抢果子。一人一报,需要各自领受。努力自修,谦虚就是福。

二十

居士曰:当下须识本体,照察灵明,便得自在。

师曰:若当下有个照察更不自在[1]。虽然照察得明白,也是相外光影。若是自己,如何用得照察。

注释

[1]照察:照镜子端正自己,比喻正身。若当下有个照察更不自在,禅师心事说照察固然重要,但不要人为设立镜子乱照,关键在于正心。

解读

禅师语录云:“虽然照察得明白,也是相外光影。若是自己,如何用得照察。”黄檗无念禅师心事:镜子本身是不用照镜子的,不自信的人才会照镜子。如果有人自夸明白,没有镜子看看又如何。学佛第一阶段,以佛为镜,这是好的,但也没什么可以自夸的。到了学佛第二阶段,把佛轻轻推开,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不照而明,这才算是有了光。光是发光,不是反光。做光就要做光源,做人就要做真佛。

二十一

学人曰:孔圣人才是真不容己[1]。

师曰:一切人皆不容己[2],何况孔圣人。

曰:此是无根之谈。百姓争田争地,相打作闹,一忧一喜且不得,他也是不容己?

师曰:此正是他真不容己处。

注释

[1]容己:容己之私。

[2]一切人皆不容己:其实人人都想大公无私。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一切人皆不容己,何况孔圣人。”“不容己”在此处是内省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所有人都应该内省,何况立志做圣人者。孔圣人之所以是孔圣人,就在于他敢于内省不惧。内省出圣人。“不容己”这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内省应该彻底。心灵容不下不洁,生命容不下不纯。修行纯粹无杂念,不是圣人也成圣。

二十二

问:你和李卓老这一起人,又无传授,糊来糊涂的,是那一宗下的人?

师曰:若有传授,便是邪法。我也不是五宗[1]门下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这一宗[2]而出。

注释

[1]五宗:指禅宗五派。菩提达摩说:“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开五叶”:禅宗后来发展为五个小宗派: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或者说禅宗从菩提达摩以后,又传承了五个祖师。

[2]这一宗:禅宗里的禅宗,心宗。并不是宗派,而是法门。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有传授,便是邪法。”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外在的传授不顶用,再传也传不到心里去,越传越多,越传越邪,越传魔性越大,只是增长知见的障碍烦恼。禅师心事:要有心传,才能得真知。要有内修,才能开本性。心传靠悟,不靠学。心传不是传,是不传之中的真传。

二十三

友人问:如何是机锋?

师曰:机锋是甚么?速道速道[1]。

友人无语。

师曰:你当面错过。

注释

[1]机锋是甚么?速道速道:禅师心事,说机锋者没有机锋,越是平常话越有机锋。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当面错过。”这是针对友人问机锋而言。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你要的机锋已经当面错过,暗示机锋就在当面错过中。能对得上的机锋几乎没有,能醒得上的机缘也几乎没有,此事奇妙处在于错过之后的吻合,差异中的互补。一根钉子一个用固然痛快,半截钉子也能用。当面错过没关系,大家都转身必然相逢。学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配合,大家回转。互见才能见性,错过别有相逢。

二十四

问:道果有耶?果无耶?

师曰:说有说无,二俱成谤[1]。

曰:如何即得?

师曰:无求即得。

曰:如何是道之体?

师曰:满口道不着[2]。

问:四大离散时如何?

师竖起拳曰:这个不属四大。

注释

[1]说有说无,二俱成谤:说佛法有没有都是诽谤。说有但得不到,就会失望乃至因爱生恨;说没有但明明有,这是撒谎。因此佛法不可说,可悟,可行。

[2]满口道不着:再多话答不出。意思是不可答。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无求即得。”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求人不如求己,无求于人,自得于心。自得于心是心得。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得到不是加添什么,而是不失去。“无求”是不外求的意思,“即得”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一旦不外求,马上有收获。修行人是个问心人,凡事问自己内心的神明,万事难不倒,万事有答案。

二十五

问:古人除却咽喉唇吻,道一句来这一句[1]。如何道?

师曰:我不除却咽喉唇吻[2],你且道一句看。

学人无对。

师曰:你被语音塞却口。

注释

[1]除却咽喉唇吻,道一句来这一句:不要嘴巴,说一句是一句。意思是话从心里说。

[2]我不除却咽喉唇吻:我还是用嘴巴说。意思是心口一致。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被语音塞口。”这句话意思是被话塞住了口。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的话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就会自相冲突,自己听起来都刺耳,严重的可以把自己呛死。因此佛家有禁语、止语的讲究。禁语禁的是废话,止语止的是一切话。默不出声,才有所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十六

问:如何是自性?

师曰:不说不说[1]。

曰:如何不说?

师曰:恐你不信[2]。

曰:和尚真实语谁敢不信?

师曰:你若肯信,不觅真实。

注释

[1]不说不说:禅师说了。禅师说的话就是“不说”。开示法有二:说有,说无(说不)。说有是为了标注无,说无是为了破有。

[2]恐你不信:怕你不相信。禅师的工作是引导人相信,不是指出有人不相信。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若肯信,不觅真实。”黄檗无念禅师心事:真正有信念的人不用求证正确,不用寻找真实。意思是自己确定就可以了。修行是什么?修行是要回自己的权利,原来我们有判定一切的能力,又有一切判定的法门。只用法眼一照,迷局就清。不用请判官,自己来断案。不用照镜子,心里有明镜。所谓真实,就是真心诚意。

二十七

问:如何是下学而上达[1]?

师曰:即今要达个甚么?速达我看[2]。

学人无对。

师曰:即今达不出,如何上达。

注释

[1]下学而上达:儒家语,原意是通过学习达到上进的目的,本处借指学佛之人通过修行让佛菩萨知道。这是妄念。

[2]速达我看:快让我看。这是禅师的嘲语。禅法无定,有时冷嘲热讽,不离菩萨心肠。

解读

禅师语录云:“即今达不出,如何上达?”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道不是一个下学上达的问题,而是拿什么来下学上达的问题。如果达不出(指不能见性),那么上下都是问题。禅师心事:没有上下左右,只有一个中。得到了中心、核心、原点,四方八位都向自己靠拢。当我们盛衰事情的目的,就所有的事情都能成。

二十八

问:见性成佛是否[1]?

师曰:是[2]。

曰:性是无形的,如何得见[3]?

师曰:性是有形的,只你不见[4]。

曰:请和尚指出我看。

师曰:我说你不见。

注释

[1]见性成佛是否: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对不对?这是提问者明知故问,设圈套为难。

[2]是:对。明知是圈套,也如实回答。禅心无畏。这是无畏施。

[3]性是无形的,如何得见:心性无形,怎么看得见?提问者希望禅师展示看不见的东西,耍弄禅师。

[4]性是有形的,只你不见:在我看来,心性是有形的(人的外在形象就是内在心性),但乱性的人得意忘形,自己看不见。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说你不见。”这是针对有人要禅师拿出佛性的证明来而说的。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见性成佛是正确的,佛性也是可以看见,可以证明的,但他不是作为一个存在物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一件事而存在,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因为人而存在。所谓“佛法依人”就是这个意思。人在佛就在,佛性就在人性中。当面就是佛,还需要找什么?自己就是佛,还需要问什么?眼睛看得见眼前,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禅师心事:见性成佛的见不是肉眼看见,而是内心觉悟自会有所见。

二十九

问: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是性之体[1],是否?

师曰:是[2]。

曰:我也晓得性体是无善无恶的,可是否[3]?

师曰:不是。

曰:如何他的是,我的不是。

师曰:他分明对汝道,性是无善无恶的,你走在善恶上去了[4]。

注释

[1]无善无恶是性之体:没有善恶是心性的本体,本来无善恶。这是王阳明着名的四句教中的一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2]是:对。禅师承认理学家的话,心学、禅学印证。借理施教,这是方便法门。

[3]可是否:究竟是不是。这是提问者第二次问,意在反复。

[4]你走在善恶上去了:禅师暗示要慎言善恶。说善恶即有善恶,说是非即有是非。

解读

禅师语录云:“性是无善无恶的。”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性有善恶,佛性无善恶。人性升华即为佛。“人性有善恶”,指人性有善有恶,性本善的同时性本恶,善恶同体,不能剔开,一剔开就成全恶。“佛性无善恶”,指没有是非心、功德心、只是一个真。只做真的,不做善的。其实这就是大善,只是不说、不标榜,也不争辩。你说我是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怪人也好,俗人也好,一概听了就是。学佛是无闻,学佛是无见。无善无恶,所以善恶都成就,这叫普度众生,没说只度众生中的善人。

三十

问:尧舜干的事业,今人如何干不来[1]?

师曰:尧舜当初恁么做,何尝要是与不是[2]。今人且不去干事,只在那分别处想是与不是。若是丈夫气概,出头一番,撩起便行,管甚好歹。恁么信得及[3],便与前圣无差别也。

注释

[1]尧舜干的事业,今人如何干不来:这是借儒家语研讨佛家话,孟子说尧舜也是人,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尧舜,提问者问为何今不如昔,意思是暗示禅师不行,修行不对。

[2]何尝要是与不是:何曾分对与不对。这是禅师的驳斥语。指出人性无对错,只有真假。人生无生死,只有聚散。

[3]恁么信得及:这样相信还来得及。恁么,这样。禅师心事:什么时候建立信仰都及时。但信仰不是等车,幸福不是藏宝,要主动配合救赎。

解读

禅师语录云:“撩起便行,管甚好歹。”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关键在行动,不要口头上下工夫。所谓“撩起”即拉起,“撩起就行”即拉起就走的意思。不是不管好歹,而是好歹过去。禅师心事:是与非,好与歹,其实人人都是本性自明的,原本不必磨来磨去,关键在于行动。坐禅不如行禅,思善不如行善,悟真不如为真。

三十一

问:狗子有佛性也无[1]?

师曰:有[2]。

曰:赵州因甚道无?

师曰:既无,谁传持到今日[3]?

曰:不晓得。

师曰:用晓得作么。

注释

[1]狗子有佛性也无:禅宗公案,赵州禅师名言。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意思是狗子有它的佛性,没有你理解的佛性。即自性自得、不由他说。

[2]有:有佛性。禅师故意与赵州和尚反着说,引导思考。

[3]既无,谁传持到今日:没有怎么传。意思是既然传下来了就说明了有这回事。

解读

禅师语录云:“用晓得作么?”意思是运用晓得去做吗?也就是说:好东西开生就会用。这是针对佛性的传承而言,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已经在运用了,就足以证明是有的。这就叫因用知有,大有则大用。已经在运用了,还要问有没有这个东西,这确实是有点傻。一旦确定其有,就应该大用。有是为用而存在的。学佛正是要大放光芒,任何事情运用自如都能叫神通。

三十二

问: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1]?

师曰:是。

曰:视听言动是性否?

师曰:是。

曰:这两段是同是别?

师曰:你且将一段呈出我看。

曰:对和尚的是视听言动。

师曰:这是视听言动,你唤甚么作性?学人拟议。

师厉声曰:那里有声臭来?问草木有性否?

师曰:有。

曰:性在何处?师曰:性在说话[2]。

曰:他何曾会说话?

师曰:又在说。只你不信。

曰:如何他不知痛痒?

师曰:痛痒虽有,但无分别。

注释

[1]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听不见、闻不到的是性(本性)吗?这是引用道家语。老子说道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性在说话:人之所以开口,本性使然。听言即见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性在说话。”这是针对有人问“佛性在哪里”作的答。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的话中有几分真实,就有几分佛法。说话不是耍心机,说话是真性情相接,真缘分相投,气息相合,共同成就。不是肉体在说话,是灵性在说话,这是真正的说话。可以确定的见性之言有:恩言,即感恩的话;赞语,即礼赞的话;诗语,即真性所感说出的诗歌。其外还有很多,总之真话是人话,好话是佛话。禅师说“性在说话”,确实如此。

三十三

问:如何是已发[1]?

师曰:古人传得的,今人参究到得的,意识知解明白得的,都是已发。

曰:如何是未发?

师曰:未发是圣人的本命元辰。不觉晚年精神疲倦,收拾不住,走透一点消息,被曾子眼明口快道个。唯至今相传都用意识,拟议将作道传,不知正是夫子败露不甘心处。若是颜子箪瓢陋巷,洒洒乐乐,无一点气息,你到何处传说他?今人只管寻觅他乐处,岂不诬谤先圣[2]?纵有一点消息,等你领会得,也是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注释

[1]已发:儒家语。孟子说人性的可贵在于未发(没发出),已发(已经发出)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