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今人只管寻觅他乐处,岂不诬谤先圣:意思是要找到他快乐的根,要找到他还没快乐时快乐的储放处、发生处。
解读
禅师语录云:“未发是圣人的本命元辰。”黄檗无念禅师精通儒释道,贯通为佛法。此处说的“未发”是儒学术语,出自孟子,意思是未发之善是真善,要发之以气,不要发之以行;一旦发出就小了,因此未发的形态是最好的;“本命元辰”是道家语,指人的元神真身。禅师这话的意思是:还没有发出的人性是真性情,还没发生的决定了已经发生的,说到底,人的生命要看将来,不能看过去与现在。《金刚经》上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俱不可得,可得的是未发之心。起念最要紧,这是真学佛的修为。
三十四
问:手不攀枝,足不踏枝,口衔一枝[1],忽有人问西来意,如何答得?
师曰:汝即今未衔枝时,人问你答个甚么?且速道一句看。
注释
[1]手不攀枝,足不踏枝,口衔一枝:提问者自比雀鸟,耍弄小聪明,以空(空中雀鸟)说空(佛法说的性空)。
解读
禅师语录云:“汝即今来衔枝时,人问你,答个甚么?”这话是针对提问者的话说的。有提问者自比雀鸟,说鸟在天上飞,手不攀枝、足不踏枝,空中飞行时如果要找家在哪里,怎么说?黄檗无念禅师据佛理开示:手足不触地,鸟在天上飞,家在鸟性中,不在鸟身中。鸟性即佛性,性之所在即是家之所在,原不在于天上地上,有无所依。
三十五
问:读诵四句偈,等功德无量无边,是那四句?
师曰:亲见、亲闻、亲知、亲觉[1]。复曰:你省得么?
曰:省得。
师曰:叫你持经,为甚么又被声尘污染。
注释
[1]亲见、亲闻、亲知、亲觉:亲见如来(见性)、亲闻佛法(闻声)、亲知佛谛(解难)、亲身觉悟(证果)。
解读
禅师语录云:“叫你持经,为甚么又被声尘污染。”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佛最怕反复,反复是魔,一击而中、全身而退是圣手。有弟子问什么是四句偈?禅师已经告诉他:四句偈就是亲见、亲闻、亲知、亲觉,答案已经出来,还要问,这就是存心不信。禅师心事:以话诱人,等于其心杀人。直来直往,彼此无害。经上叫你信,你偏不信,话多灰尘多,如何能见明珠一颗?禅师心事:拨开乌云见青天。
三十六
问:如何不得自由?
师曰:不自由者,病在贪求。贪名高尊显,被顾惜魔管束,不得自由。贪人恭敬,被恐怖魔管束,不得自由。贪聪明智慧,被名言教典管束,不得自由。汝贪天福,又被十善魔管束,不得自由。汝贪极乐,又被想魔管束,不得自由。汝贪真如,又被真如魔摄,不得自由。汝贪涅盘,又被涅盘魔摄[1],不得自由。世人愚迷,不知佛是无求人[2]。汝若无求,处处自由。世间有求最苦,不知现前受用。贤妻孝子,富贵尊显是汝累劫之因。曾供养过他,今生出来,遇缘则受,缘尽则散。这是汝合受用的事。古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只好随时度日,遇饥吃饭,遇寒穿衣,只待缘尽,脱了这领臭布衫。天堂收不住,地狱亦无名,这个大受用,谁人肯自信。
注释
[1]顾惜魔、恐怖魔、名言教典、十善魔、想魔、真如魔、涅盘魔:即妨害自由的七魔。分别指:顾惜名声以至成魔,自己吓自己恐怖成魔、迷信佛经成魔、十方行善上瘾并要求回报以至成魔、妄想不能自己制止控制以至成魔、迷信佛法成魔、幻想涅盘以至成魔。
[2]佛是无求人:意思是佛不求人,从来没有求来的佛。关键在于激发自己的佛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自由者,病在贪求。”这话看似好懂,其实有深意。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贪求是病,让人不自由,但这话千万不能理解为贪得不自由是病之所在,如果贪得自由就没问题了。不但想贪,还想贪得自由,这才是最可怕的。禅师心事:必要时可以不要自由,牺牲自由,把自由与贪求一起埋葬。种子哪有发芽的自由,到了该发芽时自然会发出。佛性也是如此,佛性不自由,他把自己捆得紧、埋得深,为了是不贪求上进,自会有上进的一天。自由是修行的死敌,约束是修行的福报。若问学佛人有什么福报?最大的福报就是终于能管住自己了。
三十七
僧问:如何是智人无梦[1]?
师曰:我这里莫说梦话。
僧再问,师大声曰:莫作梦会好。
曰:不省。
师曰:你若不省,日用千状万态,功业超群,总是一梦耳。
又问:初学从何门入?师曰:你从南来北来?
曰:南来。
师曰:好个入路。又问:如何出离生死?
师速叫一声,僧应诺。
师曰:从这里出。
曰:和尚说的话,我不晓得。
师曰:等你晓得,堪作甚么?
曰何故瞒人?
师曰:你梦不醒,反怪别人[2]。
注释
[1]智人无梦:道家语,本作“至人无梦”。《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寝不梦,神定也,所谓至人无梦是也。”意思是得真元(先天元气)的人不做梦,梦是泄露元气的。
[2]你梦不醒,反怪别人:痴人说梦,还说别人痴。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这里莫说梦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见真人要说真话。真性真心,不是妄念妄求。但凡有游戏之戏,即是妄念妄求。游戏风尘不是我辈之能,那是仙家生活,学佛这人要老实修行,这叫学仙不说仙话,佛话不是胡话。有几分说几分,不势高,不降低,好比上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步下两步等于没走,走一步跃两步,又能跃到何时?佛经上说,梦是魔。那么梦话都是鬼话。痴人说梦,离死不远。真想得福报的人应该知道:福在实中求。但凡一个人诚实了,一件事做扎实了,我们就都知道,福报就在眼前。这是禅师据经所示。
偈
居士问:日用何为?师以偈答曰:
终日闲闲无所为,记得曾参一字机[1]。无限精神空费了,依然还是旧行持。
终日闲闲无所为,鸟啼花笑互酬机。客来问我为何事,饭罢庵前走一时。
终日闲闲无所为,蒲团竹椅尽生埃。祖师公案忘来久,禅客来参懒接陪。
三十年前学坐禅,犹如求镜去磨砖[2]。于今忘却途中事,语默依稀记不全。
饥即餐兮倦即眠,有时微笑水云边。赤心片片无人会,下是黄泉上是天。
饥即餐兮倦即眠,闲忙动静只随缘。人间甲子无心记,开到梅花又一年。
注释
[1]曾参一字机:曾参即曾子,曾子讲孝,其“一字机”(一字诀)就是孝,不忘根本。
[2]求镜去磨砖:即磨镜为砖,禅宗典故,意思是不可能。研磨砖瓦欲作成镜子,只能是徒劳无功。此语喻办事不得要领,终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接着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拜怀让为师。
解读
这组诗是黄檗无念禅师回答弟子的提问作的六首偈子。弟子问:“日用何为?”意思是平时该怎么修炼?禅师以诗作答,告诉他的不仅是平时的修炼,就算不是平时,或是非常时,这些修行都是管用的。任他天崩地裂,我自修行不变。始知天也不崩地也不裂,人心不崩溃就没有什么可崩溃的,人心一坚定就能坚定一切。
第一首讲:“无限精神空费了,依然还是旧行持。”此即行持不变的意思。禅师心事:基本的东西一开始就都知道了,不要轻视他,基础就是终极,首战即决战。不要在中间空耗,要把基础,佛理就在中。这首讲打根基。
第二首讲:“客来问我为可事,饭罢庵前走一时。”此为穿衣吃饭即是真理的意思。并没别样事,常事见常理。既然上天让我吃一碗饭,就有吃一碗饭的道理,饭落肚中,有何可疑?并没有二样心,只有感恩惜福的心。别看我无事,吃好每碗饭这就是大事。
第三首讲:“祖师公案忘来久,禅客来参懒接陪。”此为忘佛见佛、忘道得道之意。不用挂嘴边,不用记心上,忘记一杯水,渴时见流泉。这样彻底的忘却,为的是不让他变成妄想,入了梦,成了魔。一旦放不下,就什么都毁了。这首讲忘情怀。
第四首讲:“于今忘却途中事,语默依稀记不全。”此即抱残守缺见朴之意。禅师心事:记不全就记不全,要忘却全忘记。与其在加快上打转,不如见新知。说新也不新,只是迈过去。禅师心事:人之苦恼在于得不到,而不去搞明白为什么得不到。如果明白得不到是正常、是必然、是应该、是福气,那么就会看淡已经到手的。虽然看淡,仍想得到,这种矛盾而真实的心态是每一个修行人都曾体会的,应该更加珍惜,至于淡不淡是各人的事儿。这首讲看现在。
第五首讲:“赤心片片无人会,下是黄泉上是天。”此即我心自明、我心自决之意。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是什么?不能说中间悬着一颗心,要说中间有一颗接通天地的心。无人会,就自己会。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赤心却不在火中。心火已退,双目就清。用无知无欲来开智慧,比用智慧来开智慧好。这首讲开天眼。
第六首讲:“人间甲子无心记,开到梅花又一年。”此即苦尽甘来之意。不记苦则不苦,不思乐自然乐。梅花总是开在世人不察觉的时候。修行人要学会静候消息。以梅花见梅花,以如来见如来。真性觉悟,共赏奇香。这首讲见福报。
黄檗无念禅师这六首诗、六个偈子,分别讲了学佛六阶段,分别是:打根基、行自然、忘情怀、看现在、开天眼、见福报。诚然是寻常佛理,但不寻常的果报、不可思议的佛法在其中,是老禅师无私的开示,值得认真学习。
牧牛图颂
寻牛
入山拨草急追寻,
峻岭荒郊竹径深。
寻到水穷山尽处,
回头忽听野猿吟。
见迹
溪边岭畔足迹多,
不是牛兮是甚么。
紧密行缠牢着脚,
好携绳索急追他。
捉获
狭路崖前觉一声,
全身独露在荒青。
悠悠唤转灵苗[1]引,
贯鼻穿绳孔现成。
调治
牢把绳头痛策渠,
旷陈劣性渐凭除。
二时水草勤调治,
体伏纯然乐宅居。
纯和
散放无拘养幻身,
纵横无处绝埃尘。
这回不触凡情境,
左右周旋逐故人。
归家
宛转回头归故家,
啰啰哩哩出烟霞。
鞭绳蓑笠俱抛却,
铁笛横吹不犯牙。
存人
得意忘缘迥出山,
堂堂无束任清闲。
眠云枕石深鼾睡,
那肯容身落世间。
俱忘
人亦空兮牛亦空,
寒光寂照尽融通。
大千沙界无名相,
依旧扶桑[2]在海东。
还源
识破从前不假功,
古今凝洁一非聋。
欲知端的还源处,
山自青兮花自红。
入廛
赤脚髼头出世来,
春风满面展唇腮。
玄关金锁皆方便,
只要当人荐得开。
注释
[1]灵苗:嫩草。
[2]扶桑:太阳。本为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又指中国东面的古国,有时指日本,有时指墨西哥。《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碣石、扶桑。”《梁书·诸夷传·扶桑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解读
这十首《牧牛图颂》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用放牛打比方,意思是不要丢失自性,自己管好,自己成就。里面包含了精湛佛理,是修行人指南,应该用心体悟。结合自身,成就大法。
第一首《寻牛》,讲:“寻到山穷山尽处,回头忽听野猿吟。”讲的是要回头。山穷水尽还不回头,只能撞死。
第二首《见迹》,讲:“紧密行缠牢着脚,好携绳索急追他。”讲的是见踪迹。无影无踪是不可能的,风都有条路,牛是庞然大物,只要顺着他的性子找,就能找到。如果乱了性更好找,到处是痕迹,不要跟着他乱就是了。
第三首《捉获》,讲:“悠悠唤转灵苗引,贯鼻穿绳孔现成。”讲的是重新上枷锁。枷锁好,牛没枷锁不听话,人要自由翻了天。这不是泯性,而是保存天性。穿了鼻子,保了全身,这买卖划算。
第四首《调治》,讲:“二时水草勤调治,体伏纯然乐宅居。”讲的是调性子。这是真功夫了,要给他好处,更要他知道害处。没有怕心成不了佛心,恐怖中才见拯救之功。等他性子纯了,温顺了,就知道安居乐业。野牛好调教,家牛难调教。野牛之野还好收拾,家牛之奸不好收拾。贤人教子易子而教,高僧驯牛易宅而安之。多准备几处牛栏,牛就乐了。
第五首《纯和》讲:“这回不触凡情境,左右周旋逐故人。”讲的是开眼识故人。一番调教,终于对我好,谁是旧主人。旧主人是唯一的主人。那把牛从小喂到大的,岂只是驱使牛的人,岂非与牛共同命运的人?怀旧当感恩,老牛识主人,这是关键。无主之牛是最悲惨的,收拾牛性子,来见旧主人。
第六首《归家》,讲:“鞭绳蓑苙俱抛却,铁笛横吹不犯牙。”讲的是回家乐。不用打,不用骂,好牛儿自己回家。这是众生家园,只因一念之善,成就三生之缘,故有九地之乐,何来四时之困。牛要想自在,就要向无私奉献的牛草学。牛吃牛草,草与牛都成了佛。这不是杀生,是护生。家是什么?家是护生的场所,需要无私奉献。
第七首《存人》,讲:“眼云枕石深鼾睡,那肯容身落世间。”讲的是超凡尘。这时的牛已成仙子,悠然自得。仙家爱骑牛,就是这个寓意。牛一旦没了狂性,就成了人的向导。耕耘之功不归人,也不归牛,归于大地。牛该干的活就是感恩知足地生活,放下心来,使自身安稳。
第八首《俱忘》,讲:“大千沙界无名相,依旧扶桑在海东。”讲的是忘客身。此身再好也是客,此心再不好也是主。且看大千世界如沙尘,日出日落不上心。忘了身心之战,身心俱爽。忘了梦魂之贪,梦魂都宁。牛儿忘了青草与流泉,自身就成了山。
第九首《还源》讲:“欲知端的还原处,山自青兮花自红。”讲的是见本性。世界之所以美好,就在于不是创造。世界之所以美好,就在于本来如此。孔夫子的全部学问是述而不作,佛陀的一切妙法是我心自知。
第十首《入廛》,讲:“玄关金锁皆方便,只要当人荐得开。”讲的是登堂入室。廛音禅,是永恒的意思。既然见了本性,心锁自开,缰绳自解,好一只天地之间充满灵性的野牛。天性完全,完美如斯。不伤人的野牛是真正的野牛,不自伤的野牛是见性之佛。世上有把锁,见人就开。这把锁叫无尽藏,这个人叫有尽心里。心只一点,对应成千万。开了锁宝藏满室,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反应是分享。见性成佛,见宝往往成魔。只要有一分私心,牛性一下子又发作。所以要说共性成佛,共修共赏,共赴极乐。
以上十首诗,分别是讲要回头、见踪迹、上枷锁、调性子、识故人、回家乐、超凡尘、忘客身、见本性、入堂室。以牛为喻,妙趣横生,是学佛人同参的经典。
附录
小传
南皋邹元标
昔韩公上佛骨表,尉潮阳与大颠往来,留衣别,士缙疑之,予谓此公聪明盖世,能转法华,必不为一疏便了生平,其言颠曰: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是非窒碍。夫曰:以理自胜犹未深悉其义也,公亦达矣。欧阳、苏子才高八斗,好与诸僧往还,欧公曰:时于其人,察其气魄,有为世用者。而苏子则时遇可人,箭锋相射,苏公亦有逼人处。诸先生皆一代鸿硕,好与方外人游者何哉?盖身处火宅,入林樾睹萧萧数竹,顿令心地清凉,亦以夙因故。
予束发,每到萧寺,五脏若冰,不可言说。乡里中,所与二三僧,唯推鲁掺,作田亩无败行,然亦足敬也。浪游南北所接僧,非无赫然为世顶礼者,大都落风流、讲解窠臼,俨然如天竺古先生者,实难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