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2325400000011

第11章 情态鉴评析(3)

《抱朴子·行品篇》抱朴子说人的能力不易于被人了解,真的和假的有时很相像,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有的人外貌俊美,风采闲致儒雅,看了赏心悦目,与其接触也很是适意,这种人威武的仪表如龙虎一般,与人周旋也循规蹈距;但是他却心思蔽昧精神幽闭,其才能无所适用,心中所有的都附在了外表上,嘴上说不出一点不俗的语言,笔下写不出半句精彩的辞句,人朝为官不能管理百姓,出外为将不能带兵打仗,做事情则事情肯定被荒废,接受使命则肯定完不成,无论是动是静都不适宜,无论出外在内都一无是处,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一种情况。有的人看起来朴拙憔悴,外貌丑陋,声音气息像女人一样柔弱,行动很是笨拙;但是他却心中充满才华,为人做事非常高明,才干超过元凯,文辞优于春林,做官则政绩显着、国富民强,带兵打仗则能够保全士卒战胜敌人,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二种情况。有的人谋划起来非常深邃,策略出神人化,智慧能趋成防败,思想能洞彻幽玄,处事周密有致,具有非凡的才能;但他却嘴上说不出自己的心思,笔下写不出自己的意识,猛然与他接触,让人觉得与平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难区分的第三种情况。有的人能随机应变、反应神速,巧于言辞,旁征博弓,说起来汪洋恣肆、滔滔不绝,但是他说得天花乱坠,却不能身体力行,对古事了解得清清楚楚,做起来却一无是处,为政则政事混乱,管理百姓则民怨沸腾,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四种情况。有的人表现得非常恭谨,言行都合于法度;但实际上他却神智疏漏,心怀散漫,为政不能兢兢业业,做事不能尽心尽力,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五种情况。有的人射箭百发百中,拳能人石,倒着、站着都能骑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他却身体轻飘思虑短浅,纸上谈兵无人能敌,临阵应战则毫无经验,望见敌人的踪影就狼奔豕突,听到敌人的声息就失魂落魄,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六种情况。有的人平时总是疏漏迟缓,话不惊人貌不压众,小事上得过且过、不逞一时之勇,对别人的冒犯也是俯首贴耳、不予计较,显得软弱可欺;但是他却胆大心直,不畏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即使被肢解寸断,也决不屈服变节,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七种情况。有的人孝敬父母,友爱亲朋,性格温顺、贤淑,恭敬谨慎,平和儒雅,信守诺言,思虑通畅,不合乎礼义的事决不染指,安贫乐道而洁身自好,操守高尚如冰清玉洁;但他却疏迟迂阔,不识时务,遇到机会不能随即做出反映,做什么事情都无所成就,自处则进退失据,接受使命则无所作为,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八种情况。有的人行为高傲怠慢,为人严厉不群,超凡脱俗而心胸骄傲,欺侮同类而蔑视习俗,不遵法度,不拘小节,做事全以自己的心意为准则,眼中好像没有别人,朋辈都对其谴责,谈到他的人都一起对其攻击,无人与其结交,品评者将其抛弃;但他却能在朝廷中正直不阿,凡是知道的都尽力去做,对上忠心耿耿,对下明于统治,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九种情况。有的人气度宏大,乐于助人,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温良恭敬,行为廉洁,勤劳谦虚,救危济困,为人诚实,把百姓交给他管理不必疑心,把幼主托付他辅助可保无虞;但他却善良而不知权变,仁慈而不能当机立断,对好人不能奖赏,对恶人不忍处罚,其忠贞之心有余,而才干能力不足,掌握政权而犹豫不决,法度废弛而谬行竞起,是非曲直不分,最终导致失败,这大概是难以区分的第十种情况。事物有些是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已经确实地把握了它的实质,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圣贤之人在这方面都有过错误,更何况平常人呢?所以选才取士,结交朋友,不能不精心地挑选,不能不细致地考察啊!

求贤才,用人才,首先必须知人、知贤。知人在前善用在后,这其中突现了用人之道的逻辑内涵。复杂的现实要求领导者对人须仔细观察、认真辨析,不为表象所迷惑。早在春秋时代,孔子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日没有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些米来煮饭。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觉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也未必都真实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人很容易失误。有些表象能反映人的真实面目,而有些表象则纯属假象。

西汉时期,汉文帝曾问四叔天下之土,谁是贤良忠臣?田叔回答是云中郡守孟舒。文帝说,边敌人侵,孟舒没有坚守住城池,还战死了好几百士卒,我已经罢免了他的官职,他怎么能算是贤良忠臣呢?田叔说,当时,孟舒率军已奋战几昼夜,疲惫不堪,故在敌军发起进攻时,孟舒不忍再令将士迎战。土兵见其如此宽厚仁爱,无不感动,争先恐后登城杀敌,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所以,阵亡的人很多呀!文帝听到这儿,不禁慨叹道,孟舒贤臣!重新召孟舒为云中郡守。像孟舒这种忠正贤良之士被领导者误解的,历代不绝。

领导者如果被类似的假象所迷惑,就容易看错人、用错人,“草莹为火,荷露为珠”,而遗弃和伤害了真正的贤能之人。识人之难,就难在不辨假象上面。正如三国时代的人才学家刘劭在《人物志》中指出的那样:

人才不被重用,不是因为其无才,只为用才者常被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识不用。春秋时代的卞和两次献玉给楚王,皆被认为以假欺君,先后被砍去了双脚。

相反,白石却往往被人当作宝玉,真是“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

同理,对人,仅从外部表象观察也是远远不够的,现从历史上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东汉王莽封侯时,推辞不受印信,博得诸大夫的称道。他伪装清廉,为的是谋取更大的重权。待到权力到手,便弑君夺玺,在大殿之上狂欢万分,露出浄狞面目。他是以清廉的假象来欺骗大家,以满足自己更大的贪欲。隋朝的杨广,知道父皇母后不喜欢太子杨勇,便设法矫饰,只纳姬妾几人,与肖妃住在一起,住、食均很朴素。一次,其父杨坚到杨广住处,看见乐器弓弦大多断了,又都蒙着尘埃,如同未有过一般,就以为他不好声色,大为称“善”。于是父皇母后更薄勇,愈加称赞杨广德行。杨广则处处表现其仁孝:有一次观猎遇雨,左右给他拿来油衣,他说,士卒皆沾湿,我哪能独穿此衣!令拿去。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很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其声名日隆,超过诸王。临回扬州时,人内辞母,故作留恋,洒泪依依。杨广知其母意已属他后,便开始构设夺宗之计。由于杨广善于矫饰,上下都称为仁孝,夺宗之计终于得逞。但是继位不久,却因其残忍、骄奢、淫乐而亡国。他正是以洁身达到淫荡的目的,以虚直掩盖其奸佞之行为。

王安石曾着书说明人才难识的现实。指出:贪婪的人,常给人以清廉的样子;淫邪之人,也作洁己纯情之举;奸佞之人,有时却以正直面目出现。

那么,怎样才能辨别真伪贤才呢?识人难,有识人者与被识人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识人者,往往受浮光掠影、情绪判断、感情用事、固执己见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识人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合,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尽管如此,识别人才的真伪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一是要不露声色地旁观。俗话说的“旁观者清”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说识人才者须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比较准确,能超脱地对人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其二是说被观察者只有在缺少戒备心理,很少以取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纯朴的“真容”。一个投机者,对上和对下,其所作所为肯定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最伪诈者,他们只能骗人一时,不可骗人一世;只能欺骗一部分人,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其耳朵不会被堵塞,眼睛不会被蒙蔽就会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

春秋时齐国着名的宰相管仲曾总结出观人的四条原则:

第一,嫉妒心强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过于强烈,就是严重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第二,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可行不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顾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期行为。

第三,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

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办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严肃,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第四,轻诺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揽,真正做起来却一拖再拖,且能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管仲所主张的观人原则,虽然都重在识德,且是几千年前的经验总结,但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着名的儒学家孟子也曾提出知人必须知言。知言即是知:偏颇、片面的话偏在哪里;夸张、过头话的漏洞在哪里;歪曲、邪枉的话何处背离正轨;躲闪、搪塞的话何处理屈词穷……孟子强调知言,主要是要人们从言语、辞章中去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才能。

二是要面对面地直观。旁观法识人主要是在旁观,而面对面地直察却要做正面接触,通过直接“交锋”而获取对一个人的认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总结出许多识人的方法。他从“地无常形、人无常性”的观点出发,主张从稳定的情境中考察识别人,让其干事,考察他人。他提出“识人之道”的六条方法,即: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

诸葛亮的识人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观和行两方面来考察了解,达到知人。识人的目的。识人的目的不是只在于把握表面的一种现象,而是要把握深潜的本性或原生特征。识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受到识人者、被识人者以及环境关系的复杂影响,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的系统工程。知人不易,就在于它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的多次叠合、印证再现才能达到目的。

领导者除了可借鉴古人的识人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第二,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识出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