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简史
2384800000021

第21章 隋唐时期的音乐(7)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被作为李贺想象奇特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比喻,把人们带入一个奇诡的神话般的境界之中。其实,使诗人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的,正是李凭箜篌所营构的艺术魅力。

5.八音之领袖——羯鼓

在唐代的打击乐器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要算是羯鼓了。

据史籍所载,唐乐所用的鼓,除了自周秦以来流传下来的雷鼓、灵鼓、路鼓、楹鼓、建鼓、鼗鼓等以外,还从西域传入了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许多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羯鼓。

羯鼓因出于羯中,故得此名。它用山桑木制作,状如漆桶,放在一张小牙床上,用两根木杖击奏。唐南卓《羯鼓录》说它的声音“噍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凌空透远,特异众乐”,被唐明皇称为“八音之领袖”。

唐明皇时,汝阳王李(花奴)善羯鼓,据唐南卓《羯鼓录》记载,他戴着砑绢帽打鼓,明皇摘了一朵红槿花放在他的帽子上,因帽子很滑,所以放了半天才放稳。花奴打了一曲《舞山香》,曲终,花没有落下来。这与《教坊记》记载的教坊乐工吕元真头顶水碗打鼓,曲终而水不倾动相似,被称为“能定头项”。

羯鼓打得最好的,恐怕要算是唐明皇了。据《唐语林》卷五记载,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善打羯鼓,但是他都比不上唐明皇。唐明皇问他:“你打坏了多少鼓杖?”李龟年回答说:“我打坏了五千多鼓杖。”唐明皇说:“我打坏了三个大竖柜的鼓杖。”可见他练习之勤奋。唐明皇的羯鼓演奏,能表达出他的感情。《羯鼓录》记载,唐明皇很宠爱的一个乐工黄幡绰很懂音乐。有一次,唐明皇派人召他,他有事外出,没有马上来见,唐明皇很生气,就不停地派人去找他。黄幡绰回来,走到殿侧,听见唐明皇正在打羯鼓,他听了一下,就制止内侍,不要去通报。过了一会儿,唐明皇在里面问:“黄幡绰来了没有?”黄幡绰又不让内侍去通报。唐明皇奏完一曲后,又奏另外一曲。刚奏了几十声,黄幡绰就赶紧走进去。唐明皇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回答说:“有亲朋远行,到郊外送行去了。”唐明皇点了点头,又继续打鼓。打完一曲之后,他对黄幡绰说:“幸好你回来得晚,要是回来得早,正碰上我在气头上,非责打你不可。刚才你进来的时候,我刚刚在想,你进内廷供奉已经五十多天了,临时出去一天也可以原谅。”黄幡绰赶紧拜谢。内侍知道黄幡绰早就回来了,故意等到明皇气消了以后才进来,就在一旁偷偷地笑。唐明皇很奇怪,就问他们笑什么。他们就把黄幡绰早就回来了,在外面听鼓声,等到合适的时候才进来的事告诉了唐明皇。唐明皇就问黄幡绰,黄幡绰说从鼓声中听出唐明皇生气和消气的时间,与唐明皇自己的感觉完全一样。

6.最早的拉弦乐器

唐代以前,所有的弦乐器都是弹拨和击打的,在唐代,出现了两种最早的拉弦乐器——奚琴和轧筝。

奚琴,又叫“嵇琴”,据宋陈《乐书》说,它本身是胡乐,是“奚部所好之乐也”,后来传入中土。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胡琴,也是两条弦。不同的是夹在两条弦中拉奏的是竹片。

轧筝,是用润湿的竹片摩擦筝弦发声。陈《乐书》说:“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故取名焉。”唐释皎然有一首《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描写说:“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

这两种拉弦乐器的出现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宋代,它们更是在民间得到大量的使用。

7.唐代的古琴艺术

唐代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受到琵琶等新兴乐器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冲击,使得白居易在《废琴》诗中发出“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乃至“纵弹无人听”的感叹。刘长卿在《听弹琴》诗中也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但是,在文人墨客、隐士黄冠中,喜爱古琴的人仍然不少,也有不少名家和名作。

古琴的派别,或者叫做不同的地方风格,至少在唐代已经形成。著名琴家赵耶利就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赵耶利(539-639),初唐琴师,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因其琴艺绝伦,世人尊称为“赵师”。他在搜集、加工传统乐曲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这五十余弄中就包括《蔡氏五弄》《胡笳五弄》,用当时的文字谱记录,现存于唐代手录的《幽兰》卷子中。

董庭兰(695?-765?),陇西人,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师。当时琴界盛行沈家声和祝家声,他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调,并把《胡笳》曲整理为琴谱。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称赞他“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说他在迟速变化中得心应手,旋律往复中都富于表情。美妙的音乐把诗人引进了一个想象的境地:“幽阴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乐的表现力是如此丰富、感人。

董庭兰的琴艺声望很高,在当时广泛受到人们的赞扬,著名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名句,颇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誉满天下的盛况。

董庭兰的作品见于记载者不多。《神奇秘谱》中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曲调明快流畅,素材精练,结构完整,是很有特点的小品。

薛易简,在天宝中以琴待诏翰林。他九岁学琴,十二岁就已经会弹黄钟杂调三十曲。特别工于《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十七岁弹大、小《胡笳》《别鹤》《白雪》等十八首传统琴曲。以后更加刻苦学习,“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经过这样广泛地学习,前后共弹奏过杂调三百首、大弄四十首,接触琴曲数量之多,在琴坛是罕见的。但他主张学习琴曲要少而精,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因此,他只对少数优秀曲目精益求精,并不是每一曲都下同样的功夫。

陈康士,僖宗(874-888)时人,曾向东岳道士梅复元学习琴法。他对传统作品狠下功夫。经过刻苦地研究琴学传统,他发现前辈有名的琴家,很少懂得作曲原理,因而只能原样照搬老师的传授,自己没有独到的心得体会;要么只在形式上追求,以致“伤于流俗”;要么过分拘泥于原样,以致“患于直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伫思有年”。他经过长期研究,在每一首大型琴曲的前面配合一首“短章”,作为“引韵”。他的另一大贡献,是根据屈原的诗歌,创作了《离骚》一曲。

从唐代一些大诗人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著名的琴家。

李白有一首《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这位来自四川峨眉山的和尚,琴技应该是非常高明的。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可谓是唐代诗人中咏琴的压卷之作: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贺也有一首《听颖师弹琴歌》。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位“颖师”的琴艺十分高超,应该是中唐时期的名手。

8.名家辈出的唐代乐坛

唐代器乐演奏的名家太多,我们不能一一地作介绍,根据史籍和唐诗的记载,我们把著名的演奏家列在下面。

琵琶:王维、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康昆仑、李管儿、曹善才、曹刚、裴兴奴、唐明皇、杨贵妃、王芬、郑中丞、杨志和他的姑姑、刘禅奴、李士良、廉郊、米和、王连儿、申旋等。

五弦:裴神符、赵璧、冯季皋等。

琴:贺若夷、赵耶利、董庭兰、陈康士、甘党、蜀僧、颖师、齐孝若、陆僧辩、李山人、齐尊师、丁隐君、秀奴、七七等。

筝: 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伍卿、李周、姚美人、秀奴、七七等。

箜篌:张野狐、张小子、季齐皋及其女、李凭等。

阮咸:张隐耸等。

笛:唐明皇、李谟、李楚秀、成承恩、云朝霞等。

笙:尉迟章、范汉恭、范宝师、孟才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