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湘潭周家,左宗棠就开始种植桑树,养蚕、缫丝。三次落第以后,左宗棠心灰意冷,便决定学习姜太公归隐山林,等待时机,这从周夫人安慰他的诗句就能看出来:“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渔樵了此生。”(《秋夜偶书寄外》)可见,虽然表面上醉心山林,但面对正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的国家,左宗棠满腔爱国热情仍在汹涌澎湃,出仕为官之心仍在蠢蠢欲动,所以他在致力农业的同时,也没有放下对地理、军事等应用学科的研究,这就注定左宗棠的“姜太公模仿秀”必会大获全胜。
蛰居期间,左宗棠不但在农事上躬行实践,而且着书立说,推行新的经济模式。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就写下了《广区田图说》,主张大力推广古代区分种田的区田制。道光二十五年(1845),左宗棠又写了《朴存阁农书》,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各种农事。当时,柳庄的生产、经营模式都带有了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不再是单纯的放佃收租,而是一种类似现代的农场主模式。在这当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左宗棠和柳庄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而在地理学上,左宗棠认真研究军事地理和历史地理。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第二次会试落第以后,就开始专攻地理学,制作地图册。道光十八年(1838),第三次会试失败以后,左宗棠放弃科举之路,更加集中精力研究地理学。他钞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省通志,分门记录,写成了一套数十册的地理丛书。
在安化陶家教学期间,左宗棠利用陶家丰富的藏书,绘制舆图,获得了超强的地理知识储备。这一系列地理学的研究,为他后半生的军事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上,左宗棠深知构成封建时代关系国计民生的四大要政,即水利、赈灾、改革漕运和盐法,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各级贪官借机搜刮、营私舞弊的渊薮,他将对这方面的关注纳入了自己研究的视野之内。左宗棠通过广泛涉猎,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也成为他从政以后的政绩根源。
此外,左宗棠早在第一次参加会试之时,就已经认识到清朝在边防和对外关系方面的不足和弊端。归隐柳庄以后,左宗棠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边防和对外关系,开始广泛涉猎世界地理、历史,研究边疆对外关系。
这样,左宗棠虽然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却在人生低谷找到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并通过勤奋地学习和研究,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人物。
而他更聪明的一点是,不时跟老师、朋友们互通书信,相互交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研究成果。
于是,一个博古通今、“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的“近世楚材第一”形象逐渐形成了,左宗棠成为湖南地主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姜太公模仿秀”的晋级赛算是圆满完成了,只差东风送他扶摇直上。
7.炒作?人生其实就是一种经营
对于明星炒作,人们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如今网络炒作事件越来越多,而且手法越来越层出不穷,这些炒作背后的目的,无非就是提高知名度,上榜成为“热搜名词”,为即将到来的大戏提前热身。
要是左宗棠看到这些炒作,肯定会狂笑三千——这简直太拙劣、太低级、太没技术含量了!这些把戏,一百多年前的他就早已经用烂了。
左宗棠可谓是炒作界的大神,他完全掌握了炒作的真谛,不刻意制造什么这个门那个门,也不玩选秀的把戏,而是专心致志于炒作。
隐居柳庄以后,左宗棠自学成才,抛弃科举八股文,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地主阶级士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老师贺熙龄称赞他“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好友胡林翼称他为“近世楚材第一”,整个湖南地主乡绅都将其视为“今世诸葛亮”,简称“今亮”。
按照一般的中国才子成长套路,左宗棠应该十二分谦虚地表示“区区才疏学浅,不敢造次”,乖乖地把这些名号完璧归赵。但左宗棠要是真这么做,那就不是左宗棠了,也就没有日后威震八方的“晚清第一帅”了。所以,左宗棠义无反顾地扔掉了剧本,慷慨大方地接纳了这些赞美之词,然后开始毫不谦虚地以“今亮”自居。
后来,在写给郭昆焘的书信中,左宗棠又给自己立了一个谥号,称为“忠介先生”。所谓谥号,就是封建社会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一般来说,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们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当然,有时候也可以由亲朋好友拟定。当时左宗棠已经出仕为官,正在曾国藩麾下当差,也就是说,他的谥号不应该是自己决定的,而应该是官方对他生前功过是非进行评定后赐予。
可是,左宗棠才不管什么传统规矩,毅然决然地给自己立了谥号,这在当时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事实上,当时,左宗棠因为与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恩怨,差点被朝廷正法,最终在多人的保救之下得以保全性命,转到曾国藩麾下效力。可是,即便刚刚躲过一劫,左宗棠仍旧不改本色,挥一挥衣袖扫除晦气,马上傲气如常,从而有了“忠介先生”的自谥。
不用多想,“今亮”也好,“忠介先生”的谥号也罢,都或多或少地带了一定的炒作色彩,就跟“凤姐”在街头大力散播条件苛刻的征婚令效果一样轰动,这是左宗棠背负重重压力,身处人生低谷时期所采取的迂回路线,它使将被压弯的人生绝处逢生。“炒红者,赢天下”,左宗棠简直是个中翘楚。
在当今社会,炒作是一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宣传方式,就像大街上的广播、海报一样,简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很多人一提到“炒作”,就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觉得这是一种下三滥的手段。的确,不少人借用这种方式自我炒作,像“凤姐”、“芙蓉姐姐”等,技巧拙劣,形式低俗,使得炒作这一新型传播模式被贴上了恶俗的标签。但事实上,炒作本身并没有这一恶俗色彩,它只是一种不断翻新的商业技巧,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吸引大众注意力,提升人气,扩大知名度。
用专业性定义来解释,“炒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创意和最低的成本,而最终实现的最大化的传播效应”。直白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夸大宣传。左宗棠自称“今亮”就是借助名人效应炒作,自谥“忠介先生”也是逆天而行炒作。不管方式如何,左宗棠这一奇人的名气是瞬间暴涨了。
炒作就像军事上的佯攻,凭借声东击西之类的方法,获取成功。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划活动,也是一种巧妙的“不劳而获”,但却绝不是恶俗的下三滥招数。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利益和机遇不会主动送上门来,真正的名望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若只是付出努力,却一味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名望会有吗?机遇会有吗?功成名就会有吗?——不会。因为实在没有几个人有魄力把一个巨大的机遇无条件地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看起来一无是处的“雏儿”。
但作为一种带有明确目的性和商业性的手段,炒作也要适可而止。这就像糖炒栗子,一旦过头,就会把栗肉炒煳了,只有适可而止、适当而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精明的炒作不是像“凤姐”、“芙蓉姐姐”那样不择手段,也不一定是大手笔地“炒电影”、“炒明星”、“炒作品”那样来势汹汹、大开大合。在你所在的公司、部门或者领域里,适当地制造点具有正面意义的“料”,将你的才能、气度充分地表现出来,就必然会提高你本人的“点击率”和“人气”。
在这一点上,左宗棠真是值得所有后辈学习。他致力出仕为官、报效朝廷,所以以“今亮”自居,将自己比作诸葛亮。诸葛亮是谁?那是三国的风云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运筹帷幄,是难得一遇的天下奇才,更是治国安邦的千古榜样。
所以,左宗棠这一炒作一打出去,必然会引起在朝人士们的关注。这就是左宗棠自我炒作的智慧之所在。
中国历来讲求“以德服人”,有才无德,这样的人往上爬是很困难的。左宗棠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要抗住压力,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被彻底压垮,跟失败称兄道弟!
左宗棠是个狂人,也是个高智商者。他在狂妄的同时,也懂得张弛有度。将不如意当浮云,做事谨慎认真,反思修身知错善改,做人做事留几分余地,适时“充电”、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论证“高尚”这一命题……谁说左宗棠不懂人情世故?他何止是懂,简直是太懂了!用“德行”修筑“大神”雕像,还有什么压力敢来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