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一个很有毅力的、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人,那么你在制定目标时应该尽量将它分阶段设定,每一个阶段都设定得低一些,易于实现一些,把大目标细化成多个小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目标时,就会生出成就感,激励你坚持做下去。
【实际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可见,当目标太高时,分阶段完成会使它更容易实现。比如,你想要挣100万,可以制定成在今年年底之前挣10万;在之后的三年里挣40万;在之后的五年里挣50万。这种分阶段定目标的方法可以降低每个小目标的高度,使它看起来更实际、更易完成。
此外,如果你能将目标和兴趣结合在一起,也会大大增强内在动机。比如,学外语是一场“持久战”,要坚持下来不容易。你可以想“学会外语之后就可以看原版电影、听原声歌曲了”,这样可以激发动力,使你坚持下去。
制定有效的目标使你更易获得成功(5)——简化目标
【心理学理论】
有些人总是为自己规划了很多东西,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太多的目标会分散你的精力,牵着你到处走,反而变成没有目标了。
因此,你应该学会简化目标,制定“唯一目标”。什么是“唯一目标”?就是一次只专注在一个目标上,以提高效率。如果目标比较大,那么可以分为几个次目标,一次只专注于一个次目标。
简化目标其实就是挑出真正感兴趣的目标或是眼前最需要的目标。
【实际应用】
假设你希望在未来的半年里做这些事:
找一家学校进修英语;
去驾校学习开车;
掌握网页制作技术;
阅读更多的书籍;
在年底的业绩会上名列前茅;
达到晋升经理的标准;
争取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
你希望完成的事情很多,都是很想达到的目标。但是时间与精力有限,你不得不从中选择,挑出一个。
建议你选择:找一家学校进修英语。
理由是:从你列出的目标来看,掌握一些技能和升职是最为主要的。而在这些目标中,学好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一旦你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那么在争取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时就有了很有利的条件,对“业绩名列前茅”、“达到晋升经理的标准”等也会有所助益。
至于“去驾校学习开车”、“掌握网页制作技术”、“阅读更多的书籍”等目标,还是暂时放下,等过些时候再提上日程比较适宜。
能自我突破的人更易成功——逃离“舒适空间”
【心理学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动物实验:“迷笼实验”。桑代克将饿猫关入一个迷笼中,在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过观察,刚刚被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桑代克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连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连结系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人类的行为虽然远比猫的行为复杂,但两者可用相同的原理进行解释。人类跟动物一样是通过“试误法”进行认知的,成功只是偶然而已,所以人类文化发展是缓慢的。
然而,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你不可能无休止地等待缓慢的发展过程。如何才能尽可能早地取得成功呢?
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有时能明确意识到,有时不能。心理学上把这个极限叫做“舒适空间”。在舒适空间内,人感到适应,突破舒适空间,就会感到不适应、难受甚至难以忍受。
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突破这个舒适空间,也就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就是要突破原先极限,扩大舒适空间,提高忍耐能力。磨炼使人能够承受原先不能承受的困难,以及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这样,他就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事情。
【实际应用】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创业者,就不能永远待在舒适的办公室中,那样只会让你下不了决心辞职,永远也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假使你已经将未来的路设计妥当,那么要做的事就是逼自己逃离舒适区。舒适区只是避风港,不是安乐窝。
正确处理压力会让你离成功更近——将压力归为有利因素
【心理学理论】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它像一块无形的大石头,压在你的心中。
要正确处理压力,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外界的要求,即压力是些什么,如何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它们;二是自身的承受力,即你如何对压力作出反应,以及根据反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动机是需要——人的特征,和压力——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
默里把需要和有机体内的紧张状态联系在一起,把需要的满足与紧张的降低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需要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因,压力则是环境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
然而,压力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以至于如果缺了它,人们自己还要创造出压力。
有两名船长要指挥着各自的帆船横渡海峡。但是此时海峡上空乌云密布,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了。第一位船长考虑了一会儿,命令水手往船上装石头。第二位船长从望远镜里看见前者的举动,不免嘲笑对方的愚蠢,因为他认为让船减轻重量才能快速通过暴风雨,所以他命令把船上一切没用的物品都扔掉。
没想到,第二位船长的帆船在海峡中间被风吹翻了,而第一位船长的帆船因为载重很大,所以稳稳当当地渡过了海峡。
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人的心理是有弹性的。就像弹簧一样,你越是挤压它,它的弹力就越大。同样,在心理压力下,生存需求和社会动机会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压力越大,激发潜力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此可见,假如你可以通过心理调节正确面对压力,它就是受人欢迎、有益无害的。反之,压力就会使人衰弱,就会成为不受欢迎、有害无益的。
【实际应用】
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成为促使自己成功的因素呢?
1.接受现实。
有了压力不要去抱怨和逃避,只有接受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2.善于进行任务分解。
你的压力多来自于无法处理的问题,当你认为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与压迫感。
你可以将事情分为四类: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
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根据分类,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可以暂缓执行。这对你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寻求帮助。
人是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的,因此,你应该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看看同事、朋友有谁可以帮助你。不要把事情都一个人扛下来。
4.自我松弛。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自我松弛的方法,比如听音乐、跑步、大声朗读等。
放松自己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但它可以放松你的身心,使你在最佳的状态下去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
成为成功者的重要步骤:打开自己的“小圈子”(1)——恐怖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理论】
从我们呱呱坠地后,就要进入人际交往之中。在与家人、小伙伴、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积累社会经验,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如果某个人脱离人类社会,身心会遭受严重的打击,甚至难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者戴上眼罩,穿上特制的衣服,单独进入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舱里,安静地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卡住;饮食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手脚。总之,人感受不到来自外界的任何刺激。从实验室的观察窗可以看到,实验开始时,被试者还能安静地熟睡。稍后,被试者开始失眠,变得焦躁不安。被试者一般只能坚持两三天的时间,结束实验时,会出现幻觉和轻微的神经官能症。被试者坚持的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
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人不能离开感觉,也不能离开群体。
人必须与他人保持频繁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社交中脱颖而出。
【实际应用】
1.内向性格并不可耻。
假使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并不要因此而觉得与成功无缘。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善于组织思想、感悟和聆听。你应该接受并为你拥有的内向性格感到欣慰,从自己的性格中获取能量。你要做的,只是进一步地提升自己,使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2.设立一些有挑战但又没有太大压力的目标。
比如,要求自己在开会时主动发言、在朋友聚会时讲一个笑话、每隔一两个月要主动结交一个新朋友等等。
这些事既不会带给你太大的压力,又可以让你逐渐学会与人交往,使“社交恐惧症”消失。
3.真诚待人。
不要把与人交往想成很可怕的事,人的感情都是具有反射性的。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友好,你先要对别人友好;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热情,你也要先对别人热情。真诚一点、主动一点、热心一点,你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信任。
4.学会和陌生人讲话。
练习和陌生人搭话的能力,不要太在乎面子。如果一个人不理睬你,那就继续找下一个朋友,你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成为成功者的重要步骤:打开自己的“小圈子”(2)——成为“情绪感染”的高手
【心理学理论】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及她的同事日前经过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工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漫延。
在心理学理论中,被感动的人的依从心理已经直达内心,将依从行为内化为主动行为。
越南战争初期,一队美国士兵在稻田与敌人激战。这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六个和尚,他们排成一列走过田埂,毫不理会猛烈的炮火,镇定地一步步穿过了稻田。
当时的指挥官大卫·布西在回忆那段往事时说:“这群和尚目不斜视地笔直走过去,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向他们射击。他们走过去以后,我突然觉得毫无战斗情绪,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就这样休兵一天。”
在每一次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传递着情感信息,影响着周围的人,同时也在不断接受他人的情感信息。在多数的情况下,这种交流与感染比较间接与隐秘,不为大多数人所察觉,但这种感染作用确实存在。
人们都喜欢与热情大方开朗的人接近,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勃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并非是他们从不曾忧郁、悲伤与痛苦,而是他们懂得如何将情绪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方投射到他人身上。
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情绪的相互感染,这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实际应用】
1.保持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活力。
芝加哥大学社会神经科学中心的心理学教授约翰·卡西奥普解释说:“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越真诚,他的表达能力越强,就会越吸引他人去效仿。人类面部及体内的肌肉纤维可以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激活,你还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去效仿别人的情绪了,而这种效仿的能力要比你去率先流露这种情绪更容易。”
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30毫秒的时间内观看一些有欢乐或愤怒表情的图片,在看完前者之后立即让他们看表情平淡的图片,结果志愿者开始明显表现出刚才看过的图片上的情绪。
因此,你应该注意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它们保持活力与新鲜感。这样一来,别人才会受到你的感染,也愿意与你交往。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坏情绪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有悲伤难过的时候,但如果你经常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出来,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压抑,从而不愿意与你相处。因此,你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感到不愉快时,不要当众发作,或是用幽默的口气化解怨气。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情绪,不如暂时避开大家,独自到洗手间等无人之所冷静一下,等情绪有所好转时再回到大家中间。
成为成功者的重要步骤:打开自己的“小圈子”(3)——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学理论】
人与人在交往中,首先要学会“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调换”,包括同情和移情两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