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2605700000005

第5章

名满天下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古来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历史上还形成了买卖牲口的传统庙会“骡马大会”。和尚喇嘛银子多多,相当有钱又有气力的“花和尚”历来也不少。山上花和尚们要发泄多余精力,山下百姓则盯住了和尚们的银子。一场互通有无的交易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广大地区,都有为了孩子长命,认和尚做干爹义父的古老风俗。好像鲁迅就是这样的。他写过声称“和尚不娶老婆,小和尚哪里来”那样一个生动形象。种种相当冠冕堂皇的名堂之下,可能情理中的一切就都发生了。

所以,五台山一带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坷垃垒墙墙不倒,

姑娘接客娘不恼,

和尚跳墙狗不咬。

民谣第一句,涉及建筑习俗。村民垒墙,就地取材,使用些圆轱辘石头或者干硬土块;土石之间夹以高粱糜黍秸秆,湿泥黏结,墙体竟是十分牢固。

49、刺血写经

和尚居士,历来有发大宏愿刺血写经者。

出家人戒律多多。不吃肉,与“不杀生”的戒条相关。而忌辛辣,据说是为了避免刺激性欲。更严格的,食盐都少吃;因为食盐利于精子的产生。寺庙里,如果要真正实行戒律,要和尚们整日劳作、练武、唱经,压抑、转移大家的性欲,大约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据称,坚持淡食的得道高僧,血液尤为鲜红;而且刺血写经之后,血液之鲜红历经千年不少变。

50、跑马

民间口语,男子遗精叫做“跑马”。

又有一说,应该是“跑码”。各种果木,开花之后、结果之初,枝头会出现日后结出果实的小突起。那些小突起,就叫“码子”。

51、鐾刀子布

乡下,妇女来月经,用来遮挡吸水的东西叫“骑马布”,简称马布。布头里边缝制些棉花之类。人们包括妇女自身,认为马布极其不洁。驱邪避鬼,说是简直比乌鸡黑狗血还要灵验。

从我记事,乡里供销社有了月经带子来卖。但那东西挂在店堂里,多年无人问津。一来是不小的一项花费,二来妇女们嫌使用那样高级玩意儿太张扬。

我一直看见那东西像是剃头匠鐾刀子的布条。年轻的女售货员站柜台,不三不四的村中闲汉就专门调侃促狭:

喂!把你家那鐾刀子布拿来看看!

售货员多半红了脸,不予理睬。

52、长子家鼓掌

山西长子县,县名大有来历。称是尧帝长子的封地,故而得名。

过去,长子县出剃头匠。一地风气习染,自幼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居多。好比河北南宫县,是出宦官的地方。大太监李莲英小时看见邻居在京中当宦官,香车宝马的好威风,上前观赏竟遭到了磕打,于是忿而自宫,后来进京当了太监。李莲英就是南宫人。

笑话说,长子家鼓掌,都会习惯地使右手在左手的掌心做鐾刀子的动作。

53、精满自流

传说,吕洞宾年轻时修仙学道,极尽虔诚。不料一天夜里却“跑了码”,很是沮丧。觉得自己缺少慧根天赋,恐怕不是成仙的材料。怏怏下山,准备还俗。

路上看见一口井,井水外溢。觉着神异,旁边有人随口道:不过井满自流罢了。

吕洞宾幡然省悟:精满自流,乃是自然而然的事。顺应自然,重新修道,终成正果。

54、半根葱

和尚不吃葱蒜辛辣,有其道理。老百姓都知道大葱壮阳,有谚语说“半根葱,硬一冬”。

一家男人走外归来,用饭时老婆拿了一小截生葱让丈夫佐餐。做母亲的嫌媳妇剥的葱太少,在一面数落:剥了那么一些儿!咱家又不是没有。舍不得给谁吃,还舍不得给你男人吃!

磨磨叨叨的,说得媳妇心烦。出外面房檐下拎进一捆葱,嗵地墩在饭桌上:

今黑夜就让你儿把我日死吧!

55、两头拽

韩国人睡榻榻米,如今采用电暖水暖方法,过去多半也是烧炕。

我国东北,老百姓历来睡大炕。大炕文化发达。

其实,整个北中国,老百姓当年一律睡大炕。

大炕怎么睡?不是问的稀奇,是人们确实睡的怪哉。比如,河南、山东不少地方,人们睡觉讲究“两头拽”。

物质紧缺年代,谁家能人人有被子来盖?于是,一张被子,至少要盖两个成年人。两兄弟、两姐妹,你我两头拽。朝一头睡不成吗?不成。因为被子布幅短而窄,人体上宽下窄,两头拽才能容得下。

两头拽结果成为一地风俗。即便是两夫妻,乃至是新婚夫妻,也得两头拽。晚上怎么折腾,没人管;早上整理炕头卧具,枕头要两头摆开。不然,人们见了便要当场窃笑。出去四处宣扬:哎呀!人家两口子朝一头睡哩!像发生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似的。

两头拽,也有的地方叫两头踹。

56、盖绳子睡觉

一则笑话,讲一家人穷苦,夜来睡觉没有被子,全家人只好共同盖一条绳子取暖。半夜,一个孩子冻得哭泣。父亲责骂道:

你哭啥?身在福中不知福,给你多匀着一个绳疙瘩哩!

故事是有夸张,但也仅是稍有夸张而已。

父亲给我讲过,他的童年伙伴张己未,家里没有被子,全家人冬天盖一条羊毛口袋。大家不能都朝炕沿这儿睡,得朝四面八方睡;上身各自盖自己的衣服,七股八叉十来条腿,共同盖那条毛口袋。八路军边区政府征集公粮,半夜来起运,己未家的唯一的羊毛口袋也被征集了去。

57、炕沿上刻碗

宁夏西海固,着名贫困地区。干旱瘠薄,自古苦焦。合作化、农业学大寨,搞得农民濒于赤贫。

有的农家买不起碗,或者没有多余的碗来摔打,就在木制的炕沿上给孩子们挖刻些坑洞来替代碗。母亲舀饭,直接舀在那坑洞里。

参与走马黄河的女作家唐韵,曾经亲访该地。

58、唾沫干粮

老辈人说,灾荒年里不敢拿馒头、窝头等干粮上街。有人会突然抢夺而去。你把干粮再抢回来不成吗?那强盗早有一个计较:抢走干粮,立刻在上面猛吐唾沫。这样,你嫌恶心,干粮只好任他抢去享用。

想不到,在前些年的中国,依然有这样事件发生。

走马黄河途中,我到甘肃东乡县,有县团委书记马英俊陪同。马英俊亲口讲过他的经历。马英俊十三岁考上县城中学,算是聪明。而但家里困难,不许他读书。过了半个学期,在和家里做了艰苦斗争之后,才到中学来就读,而学校拒收。好不容易有位老师利用自己的唯一推荐权,帮他办了一个走读。考试合格,再转正式。期末考,马英俊以全班第一的名次得到转正。

其时已是1984年,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竟然吃不饱。而晚自习要搞到很晚,中午省下一块干粮,锁好,晚间取出充饥。为防止大孩子们抢夺,取出干粮的瞬间,要立即在上边吐唾沫。即便如此,大孩子照样要抢。抢过去,撕去馍馍皮,得意地宣称:现在好啦!馍馍可以吃得了!

59、判官

我们村,我的爷爷辈,有个张先和,绰号判官,当过中央军,打过日本鬼子。他下的一手好棋,还会说书。能说《五女兴唐传》、《金镯玉环记》等等。

判官自幼家中赤贫,后来又有“旧军人”这样不利身份,一直没成家。是通根至梢没柴火的光棍。

小学生随了老师检查卫生,我去过他的家。光棍汉的家,脏乱差也罢了,奇怪的是炕上地下一概精光,好像坚壁清野过似的。火台上一只砂锅,地脚一口豁边水缸。炕上一领光板席子,绝无什么铺盖枕头之类。

我当然是见惯不惊,知道光棍爷爷怎么睡觉。黑夜不脱裤子,脱去鞋壳当作枕头,脱了上衣当被盖;火炕烧得烫烫的,烙饼似的烙过了肚皮烙脊背。而我们老师却不禁诧异了,小心来问:

老人家,你的铺盖哩?

判官回答很幽默:哈哈,放到柜子里啦!

老师看看地下,还问:你的柜子呢?

埋到地底啦!

判官的房子,多年没有翻修,烟熏火燎的,屋顶的椽子把器乌黑不堪,黑色的烟垢油亮有如油漆。我们老师竟然说:

老人,你这房顶是黑漆漆出来的?

判官这回不高兴了,指指自己赤红无毛的光头,说:

依你说,我这脑袋是红铜镀出来的啦!

60、鼓掌出人命

自打八路军开辟抗日根据地,老百姓就流传开几句口号。比如:八路军的腿,工作员的嘴;共产党的会,国民党的税。等等,大家耳熟能详。

现在喜欢开会,开会鼓掌成为必有程式。如今开会还专门有人适时指挥大家拍手,称作“领掌”。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但在早先,老百姓不兴鼓掌,没见过那场面,竟有因之出了人命的。

判官弟兄四个,他老爹是个赌鬼,外带抽大烟。干瘦伶仃,村里人称“鬼架”。他家卖房典地,一贫如洗。到八路军开辟工作,成了依靠对象。她老伴人称“老太娘”的,最早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主任头回上乡里开会,上面的工作员说了些什么,会场上突然就响起海潮般的掌声。山沟里出来的老太娘,哪里见过这个?当场便口吐白沫,惊厥在地。掐人中、扎虎口,好不容易抢救还阳。

几十年过去,“拍手能把人拍死”,老太娘一段轶事至今在村里流传。

61、贫农打针

郭达、蔡明有个小品《打针》,看样子是脱胎于一个“文革”笑话。

一位贫农老大爷上医院打针,护士吩咐:把裤子脱了!

老大爷却从来没打过针,怪异医院规矩奇特,但也只好听从吩咐,将裤子一家伙脱到脚脖子那里。

护士恼火诅咒:畜生!

晋陕口音,畜生如同“出身”。问到这关节上,老大爷反应快捷,大声答道:贫农!

护士觉得不可理喻,不再言语,只狠狠将针头扎下。

老大爷疼得够呛,末了捂着打针部位感叹:

乖乖!多亏咱是贫农,要是地主,这一针还不给打死啦?

62、能文能武

有个歇后语,“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一家子弟,外出学本事。带的银两都花在了妓院里。

回家后,爹娘问:我娃学了文啦?

子弟答:那东西臭的能闻?

爹娘又问:我娃学了武啦?

子弟又答:那么大个窟窿,哪能捂住?

1、小伙子那个硬

韩国导游王小姐,中韩混血儿。父系祖籍沈阳,东北口音很重。她特别喜欢我在大巴上演唱的二人台剧目《叫大娘》,连连学唱,结果把二人台唱成了二人转。

二人转我也能唱几个段子。当场便随口来了两句:

小伙子那个硬啊、硬啊,硬是不讲理呀!

大姑娘那个紧啊、紧啊,紧呀紧跟上呀!

东北二人转和晋陕蒙流行的二人台各胜擅场,风格尽管不同,却都有许多花活儿黄段子。

上面两句唱词,可以说不乏巧妙之处。既唱了要唱的,满足了听众;又自然转折,天衣无缝。不落把柄,规避刀斧。同行作家都说好,对付检察官的机智值得大伙儿借鉴。

2、蚕沙

蚕沙,一般都说雀斑。麻雀身上是有许多均匀斑点,至少山西老乡觉得那样形容不很精当。

大家说“蚕沙”。蚕姑姑吃桑叶,拉蚕屎。蚕屎也叫蚕沙,黑黑的,小米粒似的。形容雀斑,似更到位。

蚕沙,据说清凉明目。讲究的人家给小孩装枕头,比茶叶、绿豆还上档次。

3、霉谷与美国

村里形容女人肤色黑,比喻多多。微黑的,叫黑荞面;太黑的,叫黑草鸡。我的大娘,外号就是黑草鸡。

微黑而有蚕沙呢,叫做谷面窝窝。

太黑而又有蚕沙,看去更凄惨,叫做霉谷。

谷子患黑死病,谷粒发霉变黑,整个谷穗黑粒峥嵘,是为霉谷。一个女人长着这样脸面,叫人不忍卒读。我们村的计全奶奶绰号就叫霉谷。

晋方言,入声最丰富。谷与国,都按入声,同音。霉谷与美国,读音竟是完全一样。

本来,小孩子是不好随便呼喊大人绰号的,但我小时,正值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子唱得震天响。每当唱到“美国”,大伙儿不由会心,顽皮笑闹;霉谷的女儿春莲就嘟了嘴,不出声。

春莲,模样特端正,只是微黑。学生娃淘气,叫她黑荞面。

4、男人无丑相

俗话讲,一白遮三丑。但这句俗话是专说女性的。白白净净,面如扑粉,三分可人。即便五官略有差池,也遮盖了去。

男人要是小白脸,总是让人想起粉头面首娘娘腔,最少也是奶油评价。大白脸呢,那是奸贼。

男尊女卑的社会,对男士相貌就网开一面,说是世上男人无丑相。当然,男才女貌,你得有才学本领。

5、丑怪俗坏

形容女人丑陋,有个现成词语,四个字差不多专说外形:黑蠢浊肥。

我在文章中率性发挥,添加了四个字,捎带说品格:丑怪俗坏。

6、帅卖怪坏

相声界,用四个字总结这门艺术的典型风格,或者说是成功者的特点,是为:帅卖怪坏。

帅气,比如侯宝林;卖劲,比如马季;怪异,不过马三立;坏呢,姜昆多少接近。

7、懒馋傻笨奸

“文革”前,有个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反修防修口号。说是穷则变,变则修。那理论倡导越穷越革命,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干什么?夺取江山干什么?蒋介石领导的不是很穷所以很好吗?自相矛盾,胡说八道屁眼放炮就是了。

人们怎么就变修了呢?有人总结出一句五字真言,叫做懒馋占贪变。由懒而馋,多占贪污,结果变质。

怀疑是从民间口语脱胎。民间形容什么人一无是处,说是:懒馋傻笨奸。

8、节育环

节制生育,给妇女放环是方法之一。

村子里,有的人家为了让媳妇继续生育,确实有婆婆代为上环糊弄计生工作人员的。

四个儿子,老太太陆续上过四个环。有人逗乐子,说那是一辆奥迪。有人更逗,说再来一个,她家要开奥运会了。

9、十一留头十二嫁

计划生育、节制人口是国策,法律条文规定就是。但在宣传上,却一定要说早婚多育对身体不好。这样宣传,对老百姓没有什么说服力。

我父亲弟兄七个,我还有两个姑姑。祖母寿数八十,到死头发是黑的,牙齿一颗没掉。

我村的德元老太活了一百多岁。她生过十三个姑娘,锲而不舍,最后才生了三个儿子。她的公公等到七十岁才见到孙子,亲自背了干粮上五台山,求老和尚给孩子赐福取名。三个孙子,是我的爷爷辈,分别叫做佛保、僧保与禅保。

至于早婚,历来多有。

民间谚语说:

十一留头十二嫁,十三生个毛丫丫。

孔夫子定礼法,男子十六及冠,女子十四及笄。说的本来还是虚岁。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十年生聚,更号令举国提前婚配,以快速增加人口、扩招兵员。

10、冬莲

冬莲,是我村那位黑脸“霉谷”的二女儿。刚出生,家里就给说上了婆家。男人比她整大二十岁。

邻村,一个卖豆腐的后生,很精干,可惜家穷,二十岁了还没有订婚。男人们在饭场议论,多表同情。计全老婆霉谷刚生了个女子冬莲,人们就拿计全老汉开玩笑:

看那后生不赖,你老婆不是刚生了个闺女?

老成些的觉得年龄差距太大,不合适。

不料计全老汉蛮认真:差的不算多;我比她妈大了二十四哩!

结果,媒人往来说合,冬莲就和那后生订了婚。后来,冬莲十四出嫁。

11、贫农爷爷地主孙

过去女子早婚,一是习俗,大家都那样;二是家穷,需要赶紧嫁女得彩礼。

男子早婚,则必须是好家境,地主富农什么的,才有那条件。穷苦人家,后生们打短工、扛长工,往往二十大几才能积攒够娶老婆的银钱。我的父辈,大伯们都比大娘们大十几二十岁。

结果,村子里富人家儿子早婚,辈数间隔短,穷人家则间隔大。同姓一家村,贫农穷小子的辈分就越来越高。过年时候,地主们都是孙子辈儿,满街都是爷爷。磕头好比鸡啄米,作揖就像摇辘轳。

12、十七十八力不全

中国哲学,不走极端。好比太极,来回旋转。民间话语也是这样,道理来回说。

提倡晚婚,老百姓偏说早婚也没有啥坏处;要论干活出力,大家其实承认小年青到底气力不曾充足。完整的民谚是这样:

十七十八力不全,

二十七八正当年,

三十七八也好汉,

四十七八就玩儿完!

过去人类寿命低,六十耳顺之年,一个甲子就是一辈子。

13、三十无儿半辈绝

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没有儿子叫做绝户。三十岁,半辈子,还不曾得子,会很焦急。

民谚有云:三十无儿半辈绝,四十无儿一世空。

14、十八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