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2635000000018

第18章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瞒天过海弱胜强(2)

1913年,国会大总统袁世凯将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调配到京,目的是借蔡锷之力建立强势政府。蔡锷虽知袁世凯是野心家,但仍选择赴京协助之,除了因为大总统之命不可不从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综观全国,唯有袁世凯可以独挑大梁。因此蔡锷进京向袁世凯表明效忠之心,但前提是袁世凯以民为重。但是到后来,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让蔡锷极为愤慨。但是在袁世凯的严密监控下,蔡锷无法脱身回到云南起义。于是蔡锷便想出了种种计策。先是以患过肺病,后又以患上了咽喉病身体不佳为由,特请袁世凯准予休养一段时间再任职;随后又伪装堕落,贪图女色,经常出入戏院或妓院,并在妓院中结识了小凤仙。两人双宿双飞,俨然一对神仙眷侣。袁世凯认为蔡锷已经沉迷其中,对自己的威胁不大了,这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袁世凯盯着蔡锷和小凤仙,而蔡锷和小凤仙也在盯着袁世凯。等到袁世凯彻底放松警惕的时候,蔡锷马上抽身离开了北京。1916年,蔡锷在云南举行的“倒袁起义”,打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扮猪吃虎”是以弱胜强的一个计策。如果你深处不利的位置,与人争夺无胜算的时候,可以采取这个策略来迷惑对手,乘其不备,反戈一击,胜算往往就很大。

藏刚示弱,避免冲突

人与人之间,应避免正面冲突,避免争论。因为争论,对方即使口服,但是心里也不会服。应当藏刚守柔,以理服人,冷静温和地化解纷争。

人与人之间相处,可以说到处都是纷争与矛盾,这些矛盾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目标不同、价值观不同以及对工作安排和资源分配的看法不同造成的。正确处理纷争,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观点认为,出现纷争是不可避免的,纷争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处理。通过正确处理,达成新的共识,进一步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处理纷争,就是要与有情绪的人打交道。人的问题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用安慰法,调解矛盾,消除怨气;有的需要用弥合法,如一些非原则纠纷,你如果小题大做,不仅使人不服,而且会加深矛盾,使问题复杂化;有的需要用转移法,有意识地将争执双方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从而降低对方的过激情绪;有的需要用冷却法,有时人正在火头上,如急着处理不会有好结果,不如先“挂起来”,等冷静后再处理效果会更好;有的需要用宣泄法,有的怨气很大,甚至受了委屈,这时领导可以耐心听其倾诉,让其一吐为快;有的需要用拒绝法,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拒绝,但在拒绝时需要讲究拒绝艺术,并根据不同的对象、环境、条件、时间和地点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拒绝方法,如幽默拒绝、说服拒绝、引导拒绝等。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人爱辩论,经常与人据理力争,这样的人很难与人和谐相处。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然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国外一家保险公司规定的一条纪律就是:“不要争论。”

要记住:除非不得已,绝不要陷入是非争论之中。置身于是非之外,而后才可以判断是非;置身于利害之外,而后才可以发现利害的变化。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与人较劲。我们一旦选择与人较劲,陷入与人纷争的旋涡,就很难再走出来。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不少人选择与人较劲,大都两败俱伤,甚至造成家破人亡。选择与人较劲,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隐性的敌意,这种敌意是不能调和的,它伤神、让人苦恼、愤怒,甚至做噩梦,对人生影响很大。人际关系中的较劲、摩擦,对人才的损害相当大,可以说搞得身心疲惫,甚至一事无成。

从心理上来说,喜欢与人较劲,是一种灰色心理,是人格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从来没有把同样的机遇给予每个人,也很少出现获得同样机遇后也获得了同样成就的情况。因为人与人素质不同,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人际的环境不同等等,这些必然决定事物发展的结果是不同的。

人生一定要跳出“与别人比高低”的思维模式,要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自我超越,在与事业较劲上下工夫。我们应该智慧地面对人生,认识自我,我有我的天空;莫管他人,他有他的舞台。对一些纷争,必要时你可以采取“隔山观虎斗”的策略,但自己决不要陷入与人较劲、与人纷争的旋涡里去。

适时示弱,保全自我

争强好胜,往往到处树敌,危机四伏;适时示弱,反而更能够保全自我。

示弱是麻痹他人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保全自己,取得最终的胜利。

然而,历史上也有些人确实不懂得示弱,他们生怕不能表现自己的长处,结果导致悲剧下场。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儿。因为皇帝年幼,所以由太后临朝执政,而太后会习惯性地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太后和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们控制政权。

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氏掌了权。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做了大将军。梁冀是一个十分跋扈的人,他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等到汉顺帝死了以后,接替他的冲帝是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只过了半年也死了。于是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个8岁的孩子接替,就是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十分聪明,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清楚明白,他对梁冀的飞扬跋扈看不惯。

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朝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十分生气,当时虽然没有发作,但后来一想,这样聪明的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定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汉质帝哪儿知道饼里有毒,吃了以后马上觉得肚子不舒服,不久也就死了。从此梁冀更加跋扈,但后来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虽然梁冀死有余辜,但是汉质帝的死却让人觉得十分惋惜。他是很聪明的一个娃娃皇帝,但是他不够明智,在自己羽翼还没有长成之前就公然对手握重权的大臣挑衅,最后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如果汉质帝“驽笨”一点,或者即使聪明也不表现出来,表面上表现得懦弱些,而暗地里操作自己的计划,那么他的结局也不至于让人如此惋惜。

收敛强大,示敌以弱

大多数人是同情弱小者的,当你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时,很多人就不会把你当做一个“完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敌人”也会放下对你的敌意,而慢慢接受你。

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的下属的丑闻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他的这种态度,首先便把记者的开场白抑制住了。

过了不久,咖啡送来了。随后,采访不断地被这个政治家制造的偶发事件打断。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喝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先生,香烟放反了!”由于记者的提醒,政治家便慌慌张张把烟头给换回来,以致把烟灰缸也碰倒了。据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嗦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情绪消失,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但是,是不是大政治家真的这么弱呢?显然不是的,他的那些做法只能说是一个手腕。

人们在看到眼前威严的人露出丑态和弱点时,对这个人所抱的紧张感便会消失,相反还具有接受这人的心理倾向。反用这种倾向的话,也可借着故意显露自己的丑态,使对方疏忽,甚至也可能将对方拉拢成为自己人。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给人以亲近之感,只需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有一位在一流企业担任要职的领导。他在荣升经理时,在就职的寒暄中宣布道:“我一向对数字感到头痛,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帮忙!”光这一句话,就让为了迎接能干的经理而战战兢兢的属下们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但是,当属下提出书面报告时,他却总能一眼看出差错:“这地方数字有错哟!”若无其事地督促其注意。这个指正其实很细微而且相当重要,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的话,属下们之中便会建立一种评语:“这经理明明说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是相当不含糊呢!”短期内属下对他的信赖感也增强了。

如此这般,为了解除人们的警戒心和紧张感,并拉拢他人到己方来,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是能发挥相当功效的。这点大概可以说是越用在头衔显赫的人身上,就越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刚强内藏,低调示弱

人在社会行走,与人相处,需要低调做人。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弯腰低头,以弱示人。

弯腰示弱,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这样,你就可以减少一些来自于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现实中,有的人张扬个性,争强好胜,表现自我,不懂得弯腰做人的道理,争面子,争所谓的一口气,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有的伤害覆水难收,永远都无法弥补。为人处世,要知进知退,退一步,路更宽,暂时弯腰,是为了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这弯腰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含义,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生活中,有时必须学会弯腰做人,以退换进,特别是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更是要如此。只有做到暂时的“退”,才能有以后的“进”,否则就会像台风中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

武则天年方14岁时便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了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她没有就此“撤离”,而是分析形势,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打算。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人寰,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千秋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当然听得出太宗这话的用意!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眼前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圣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即被召入宫中。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她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选择“退”,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她又再回来。等到时机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向别人故意“弯腰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忌妒。才华出众或位高权重被人忌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弯腰”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弯腰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时掌握主动。在人际交往中,“弯腰示弱”并不是无能的表现。一个人,总有他不知道、不太了解的事物。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事事都“知道”的人反而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倒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弱点,让别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这样他会觉得你更加诚实可信。

在我们的一生中,如果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学会“弯腰低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修炼功课。弯腰做人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必备的自我保全手段,熙来攘往的社会处处风雷激荡,时时风云变幻,只有甘于弯腰之人才能在社会的风雨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