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279400000010

第10章 墨家 —纪律严格的新学派 (1)

第六章 墨家 ——纪律严格的新学派 (1)

纸上谈兵定胜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在李白或者金庸先生的笔下,侠客都是独来独往、不伏天地管束的逍遥之士,他们风餐露宿,打抱不平,豪情任性。其实中国最早的侠也有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那就是墨家。

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墨家背景的时候说,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的身份是侠,却与普通的游侠不同,普通的游侠受利益的驱使去打仗,而墨子及其门徒相反,他们虽然是侠,却不愿意参加不义之战。这就是墨家提倡的非攻思想,墨家主张和平,反对发动侵略。

虽然墨家主张非攻,但是不表示墨者完全不参战。在墨子非攻思想的影响下,墨者只愿意参加自卫范围内的战争。墨子就带领门徒帮助受到楚国侵略的宋国做了军事准备。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一个大国,而宋国只是一个小国。

当时有一名著名的工匠鲁班,也就是鲁班,很受楚国重用。他制造了一种新式兵器“云梯”,楚国打算用云梯来攻打宋国,以便测试云梯的功效。

墨子听说了之后,日夜兼程赶往楚国。他先拜见了公输班,假装有人欺负自己,要出钱请鲁班去杀了这个人。鲁班拒绝了,回答道:“我不会因为你出钱就随便杀人,我是讲道义的。”墨子立刻说道:“你虽然这么说,可是你却为楚国制造了新型的杀人工具。楚国土地辽阔,国家强盛,现在去攻打宋国,难道不是不道义吗?这跟你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鲁班告诉墨子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他们一起去拜见了楚王。

墨子先用一个小偷偷窃的例子来比喻楚国侵略宋国的做法,楚王蛮横地说:“云梯已经造好了,我势在必得!”

墨子从容说道:“不如让我和鲁班模拟一次打仗,你就知道云梯并没有那么厉害了。”

于是楚王为他们准备了各种道具。鲁班模拟楚兵去攻打宋国的城墙,都被墨子抵抗了。他的攻打战术已经用完了,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有余。

鲁班说:“我知道怎么打败你,不过我不想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怎么打败你,可是我也不想说。”

楚王问墨子这是什么意思,墨子回答:“鲁班的意思是杀了我。可是我的守城方法我已经教给了我的弟子,即便杀了我,我的弟子们也会在宋国的城墙上用我的方法来抵抗,你们也打不败他们。”

楚王无奈之下只好说:“好吧,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就这样,墨子帮助宋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冯友兰先生有一句话尤其精妙,如果上面这个小故事确有其事,那么这就给解决两国争端树立了好的榜样,战争不必在战场上进行,只要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拿出自己的发明和战术,模拟一次战争就可以不战而知晓胜负了。

当然,冯友兰先生这句假设性的玩笑话如果成真,那么这个世界就真如圣人们期待的那样,变成一个充满和平的理想社会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告诉了我们,除了战场,在人生中还有许多其他战争,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发展上也存在“战争”,即使是普通社会的商场上也有“战争”。在现实社会,争端往往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战争无处不在。

在部队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兵,他个头小,力气也比别的兵显得小。

当时这个部队所在的国家旁边有两个敌对国家之间正在发生战争,虽然这个国家没有受到战争影响,但是每一处的空气里却像弥漫着硝烟一样,因为战争就在隔壁,实在太近了。

许多士兵都摩拳擦掌地参加训练,他们觉得邻国之间的战争一定会扩大,自己的国家也不能避免。一想到有可能上前线,平时枯燥的训练也变得有活力了。

小个子士兵也积极地参加训练,甚至比别的士兵更投入。有人问他:“你平时很胆小,怎么突然这么有干劲了?”

小个子回答:“因为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在打仗!”

众人哈哈大笑,有人调侃道:“怎么,你也和大家一样,想要练好本事上战场?”

小个子摇头。于是大家笑得更大声了,有人说:“我们就知道你没那个胆量。”

小个子很严肃地说:“我珍惜生命,确实怕死。可是战争离我们仿佛只有一墙之隔,如果我们弱小,就会受到威胁。但是如果我们国家兵强力壮,想要侵略我们的国家也会有所忌讳,就有可能放弃打仗,这样我们国家的百姓不就可以避免一场灾难吗?”

人群中嘲笑的声音小了下来,有人问他:“如果那些国家还是选择了战争呢?”

小个子说:“那就更要严格训练了,当我们无法避免战争的时候,只有使自己强大,才能保家卫国。这和胆大胆小无关,不是吗?”

大家沉默了,然后纷纷点头,更加认真地投入训练中去了。

训练有战斗力的军队,不是为了侵略他国,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正是墨子非攻思想的体现。墨子对战争的坚决反对,体现着他对和平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然而在一个乱世,与世无争却是不可能的,即使不主动进攻,也可能会面临他人的侵略。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墨子》这本书中有差不多九篇讲的是如何防御和守城,虽然非攻,却也要自保。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战争不必在战场上进行。要想证明自己的强大,何必非要发动侵略战争呢?即使获胜,也无法避免损兵折将,用巨大的损失来换取别国的土地城池,显然没有意义。如果君王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想必世界上会少了很多民怨,增添许多智慧之争。

文化拾遗

东床快婿:东晋时期,大将郗鉴有女待嫁,想要从丞相王导家族子弟中去挑选。王导说任其挑选。郗府管家来时,王府的子弟都仔细打扮了一番。唯有王羲之在东书房床上袒腹仰卧。管家回去报告之后,郗鉴拍手称赞道:“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果真把女儿嫁给了他。

鬼神,兼爱的化身

鬼神之辩一直是宗教与科学一个真论不休的话题。宗教不能证明它存在,但是科学又不能证明它不存在。科学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那么鬼神观念的存在是否也有它的价值存在?事实上,持有鬼神观念的并不一定是宗教,也有可能是一种哲学流派,比如,墨家。

冯友兰先生在《原儒墨》一文中提到,相信具有人格的上帝和鬼神的存在,认为他们能赏善罚恶,本来是社会下层的人信仰的。到了墨子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起了变化,这个时候旧的信仰逐渐不能维持人心了。墨子认为天下动乱的根源就是因为旧信仰的地位下降,所以竭力提倡这种旧的信仰。

墨家所说的鬼神,是带有使命和目的的。墨子提出天志明鬼的学说,说天是存在的,这个天是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天的意愿是要让人彼此相爱。而鬼神的使命就是监督人们,尤其是统治者。鬼神用祸来惩罚违背天意的人,用福来奖励顺应天意的人。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墨子在《明鬼》中提到了这个故事。

以前的纣王,贵为天子,拥有天下。但是他对天不敬,侮辱鬼神,对民不仁,残害忠良。他抛弃老人,无辜的人们死在他的命令之下,连小孩也杀,百姓有怨言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天就派周武王来惩罚他。周武王配备精良的战车一百辆、骁勇善战的勇士四百人,联盟各个部落,亲自视察敌情。

周武王与殷商的军队在牧野作战,擒获了费中与恶来,殷商的军队大部分叛变或失败逃走。周武王一路追到皇宫,砍断了纣王的脑袋,把他的脑袋系在赤环上,让他受到天下人的唾骂。

以前,纣王坐拥天下,财富数不清,又有勇猛的将领,战斗力强大。纣王的子民众多,遍布天下,可是他却不能靠这些来抵御鬼神的惩罚。

不论他的地位多高贵,但是鬼神所要惩罚的,也一定会让他受罚。

其实了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纣王的失败,与他的昏庸无能脱不了干系,听信谗言,缺乏策略,失了民心和军心,这些都是造成他惨败的原因。但是在墨子的叙述中,纣王的下场是鬼神决定的。因为他违背了天“兼爱”的意愿,所以受到了鬼神的惩罚。

牧野之战这个故事具有代表性,墨子所说的鬼神其实就是为了约束统治者,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宗教、政治的制裁”。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的鬼神之说其实是为了“兼爱”这个中心思想服务的。

墨家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非命”,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其实墨子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表面上看来,这就与鬼神之说有冲突。一个看似科学,一个看似迷信。关于墨子,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墨子生病了,一个叫学生问他说:“先生认为鬼神是明智的,能造成祸福,从事善事的就奖赏他,从事不善事的就惩罚他。现在先生是圣人啊,为什幺还得病呢?或许先生的言论有不精确的地方?鬼神也不是明智的?”墨子答道:“即使我有病,而鬼神为什幺不明智呢?人得病的原因很多,有从寒暑中得来的,有从劳苦中得来的,好象房屋有一百个门,只关上一个门,小偷还可以从其他门进来”

冯友兰先生说,用现代逻辑的术语,墨子可以说,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有病的充足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事实上,正是因为墨子深信天和鬼,才不信命。墨子认为天希望人们相爱,而不赞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鬼神就是参照这个标准来给予赏罚。所以人的祸福全靠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而不是命能决定的。如果人的所得都是命定,那么不行善也能得福,不作恶也会得祸,这样一来,也就自然没有人去做好事了。

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也不乏鬼神传说,大多都是含冤受死的冤鬼,这些鬼的行为也多是毁坏性质的。墨子所说的鬼神则相反,是以教导世人、匡世救俗为目的,更准确地说,这些鬼神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们过和平幸福的生活的。

那么鬼神究竟存在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墨子所说的鬼神真如公平公正的判官,那么它们的存在,不仅不会给世界带来灾害,反而让天地添了许多正气。

文化拾遗

宋定伯捉鬼:宋定伯年轻时,夜里行走遇见了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去集市。”鬼说:“我也是。”于是便一同前往。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快到集市了,宋定伯迅速捉住鬼,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宋定伯担心它变成鬼,就朝它身上吐唾沫。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羡慕侠客看似逍遥自在生活之人,往往也会钦佩他们散漫的生活方式背后坚持的一个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就是兼爱。

墨家在许多观点上都与儒家持不同看法的,但是对儒家中心思想的仁和义却没有批评,墨子居然还常常讲到仁和义。不同的是,墨子所说的仁指的是兼爱。冯友兰先生认为墨者出于侠,于是他在讲解墨家兼爱思想的时候有个颇为独到的见解:兼爱正是游侠职业道德的逻辑的延伸。

乍看来,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就是侠客们常常说的话吗?这句话是以团体为基础的,有一股同甘共苦的豪气。这是一种义气,一句承诺,一股凝聚力,侠的快意恩仇便在这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墨子把这种精神极力扩大,宣扬兼爱,号召天下人都应该无差别、同等地爱别的一切人。墨子本身也是心怀天下的人,他步行千里去劝说楚国放弃攻宋国,成为千古佳话。班固说“墨突不黔”,意思是说,墨子家里的烟囱还没熏黑,他就跑去救宋国了。

从墨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需要无私的付出,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是最善良的人性。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