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281200000040

第40章 《权力的两面性》(1)

关于作者

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毕业于韦斯利安大学,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在韦斯利安大学、康涅狄克女子学院、布林·莫尔学院等校执教。后就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麦克伯公司董事长。经常赴欧洲、亚洲各国讲学并担任美国及外国政府机构的顾问。

麦克利兰出版专著近10部,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取得成就的社会》(1961)、《权力:内省经验》(1975)等;比较重要的论文有:《评马斯洛教授的论文》(1955)、《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1965)、《渴求成就》(1966)、《权力的两面性》(1970)等。

麦克利兰对管理学的贡献集中在人的激励理论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如何激发人的潜力。当时,马斯洛总结出风靡一时的需求层次论,被普遍认为对管理工作有相当丰富的启迪意义和实用性。但是,麦克利兰在1956年对马斯洛理论的普遍性提出了挑战,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实现”有无充足根据也表示怀疑。麦克利兰认为,人类的许多需求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通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完成”和“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马斯洛的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内省和内在价值,而忽视来自社会的影响,失之偏颇。

麦克利兰和其他心理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特别是在特定行为得到报偿后,会强化该种行为模式,形成需求倾向。”麦克利兰等人使用主题知觉试验等心理方法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归结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

关于本书

深入研究领导者们的行为变化会发现,权力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任何一位高层管理者都应承认权力就像组织机体里的血液一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人看到的只是权力的积极面或消极面,这样看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我们必须把理解权力的两面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所谓权力的两面性,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的权力观念,一种是以影响他人为核心的“社会化权力”,另一种是以实现个人统治为核心的“个人化权力”。

《权力的两面性》通过深入探讨权力的两面性,即两种不同的权力动机,对其实质特征和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分析,让人们了解如何避开权力的消极面,加强权力的积极面的建设,最大化实现有效的领导。

内容梗概

一、成就需要与权力需要

在本文的开首处麦克利兰写道:20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一种人类特有的动机——做出成就的需要和愿望,想把事情做得比先前更好些的需要和愿望。对成就的需要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为新的社会文明奠定经济基础方面,这些取得成就的创业型人物不愧是走在最前沿的带头人物,但他们当中很少产生率领众人前进的领导者。原因非常简单: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闯出自己的路,无须牵涉他人。企业中的推销人员和小业主式的企业老板兼经理就具有与此类似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麦克利兰在研究成就需要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与权力、领导和社会影响相关的问题,显然光有成就感对付不了这些问题。比如,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须有人负责分工、协调、监督、控制,个人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未必胜任这些工作。一个好的销售人员未必能当好销售经理,一个个人成就很大的人未必能领导企业取得成就,因为经理人员的责任是激励众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工作成就。激发他人的成就感需要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和技巧。于是,对成就需要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组织环境气氛的研究:要创造出一种组织环境,使人们有机会取得成就,对有成就的人给予报偿。尽管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愿意单干,在现代企业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们必然受到组织环境的制约,必然要由别人来管理、控制和领导。所以,更重要的是研究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需要结构。

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影响别人,因此,对权力的需要显然是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领导与权力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研究权力动机将有助于理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方式。如果说成就需要对应着创业精神,那么权力需要就对应着各种领导——企业领导、社会领袖、政治领导,等等。

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和权力这两种激励机制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人们都以富有成就感为荣,但不喜欢被人认为有强烈的权力需要。如果你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些或者总想多交朋友,那就招人讨厌了。许多人认为,权力欲望的极端发展最终会导致**式的专制独裁,人们普遍对权力需要、权力动机以及行使权力持批判态度和否定态度。

只看到权力的消极面是一般人的普遍行为,其实这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看法,权力还有积极的一面。毕竟人们不可能不互相影响,组织内不可能不建立某种权力关系,总得有人来操心管理,操心集体的目标,操心影响和控制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权力的两面性。例如,在什么场合下权力是坏东西?什么场合下它又是好的,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人们把权力看得这样危险?权力的哪些方面可以被人接受,哪些方面让人反感?什么时候行使权力合适,什么时候不合适?以及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权力需要和权力动机?

心理学家约瑟夫·维洛夫,哈佛大学厄尔曼和温特等人曾使用所谓“唤起试验法”研究权力动机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在这类试验里,通过各种方式“唤起”部分参加者的权力意识、权力愿望等(例如竞选公职后等待选举结果揭晓的候选人就处于权力动机被“唤醒”的状态),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内容(例如要求每人写出一篇故事),再与未被“唤起”的其他人相比较,通过定量分析判断权力意识的表现形式。通过试验,他们发现希望影响他人是权力需要的基本特征。

二、权力的两面性

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有两种不同的权力观念,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另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前者以影响他人为核心但出发点在于为他人着想,后者则以实现个人统治为核心。二者的行为表现大不相同,实质上这就是权力的两面性。

1个人化的动机

头脑里充满个人化权力观念的人一心想击败对手。他们眼里的生活就是“赌博”,“如果你赢,我就输了”;最形象的比喻是所谓“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死我活;胜则为王,败则为寇。被推上统治地位而又感到备受威胁的人往往具有这种心理。其行为表现往往是炫耀权力,征服他人,要求特权,靠运气下赌注。如果这种原始的权力狂特征附着在政治领导人身上,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是权力的一个方面。

2社会化的动机

麦克利兰认为,通过竞选获胜取得公职的人往往具有这种特质。他们行使权力要以众人的利益为依归,而且经常处于矛盾心理之中——怀疑自己的个人力量,意识到每次取胜都意味着某些人的失败。这种人很适宜于正式组织的领导工作和非正式场合的成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