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权力的两面性,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权力动机,其实质性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二者的区别时,麦克利兰从一些初看起来与此不相关的理论中得到了启示。按照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说法,领袖人物应当具有超凡的魅力,让追随者感到必须服从他,忠实于他,按他的话去做,为了他而献身;在被领导者心目中,领袖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超人,他的权威和权力压倒一切,无所不在。持这种传统看法的人认为希特勒和列宁都属于上述领袖人物之列。那么,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
抱着这样的疑问,温特在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后向一组管理学院的研究生重放了肯尼迪就职演说的电影片,值得一提的是,肯尼迪在当年的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典型的领袖人物,魅力和影响力很大,影片又非常动人。但是,调查结果却令人大为意外,这些追随肯尼迪的学生在深受感动之后并没有变得更加愿意服从、遵循、忠实于领袖人物的思想,相反,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这说明,过去对领导者如何影响被领导者的看法并不正确。领导者不能依靠个人的魅力强迫自己的追随者服从,而是必须帮助被领导者增强自信心和能力,激发他们的热情,认清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最早提出领袖个人魅力概念的韦伯也认识到,领袖要靠“激发”追随者来实现领导。领导的过程不是强迫,甚至也不是说服,而是认识自我。为此,领袖必须深切了解群众的需要和希望,形成共同的意志和目标,把大家团结起来。
显而易见,过去对领导者的印象和描述反映了个人化权力动机和个人统治的特点;温特等人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社会化权力动机和为众人谋利益的领导者的特点。个人统治对于非常小的群体也许还是有效的,在大型组织里则必须使用更社会化的方法来施加影响。而社会化权力和社会化领导方式包含着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命题:真正有效的领导者必须把每一个被领导者转变为自觉的领导者,即自己领导自己。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权力的消极面或者说个人化的权力,其主要特征是“统治—服从”关系:如果我赢,你就得输。这是一种原始的、幼稚的权力表现。其具体形式往往是征服、侵犯他人,把被领导者看成工具而不是动力。自认为是工具的人只能被动地遵守命令,用处不大;统治这些人只能给领导者带来肤浅的满足。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是奴隶劳动,而奴隶制度显然是人类历史上最没有效率、最差的劳动形式。
权力的积极面或者说社会化的权力,主要特征是帮助群体确定共同的目标,并主动提供达到目标的途径,让群体成员感到自己是强者,有能力实现目标,社会化权力的行使者在施加影响的时候,目的是为他人或众人谋利。他们把被领导者当做动力而不是工具,即使是最独裁的领导者也要让自己的追随者感到有力量为了最终目标奋斗,否则不可能成功。对于未能身临其境的外人来说,这一点往往很难令人相信,因为有些领导者的“统治”如此有效,让人不得不猜测他们采取了高压办法,所以外人往往倾向于把权力的积极面解释为权力的消极面。其实最佳的领导效果不是赤裸裸的统治所能达到的。
三、预防偏差与误解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统治和社会化领导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相反,二者的区别有时是相当细微的。有些领导者在不同场合交替表现出两种权力观念。更主要的是,任何领导者都要采取主动行动和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不成其为领导者;但是如果主动和主导作用过强,又容易滑向独裁者的模式。这种危险性对于那些有能力为群体确定共同目标和激发群体成员热情的领导者特别严重。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都有可能逐渐形成偏见——只有领导者最正确,于是领导者的作风也就不知不觉地由民主型转向了独裁型。
对上述转变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一是领导者要警惕,注意尊重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把群众当成被统治的工具;二是建立民主制度监督领导者,一旦他们不再代表选民利益便及时予以撤换。
麦克利兰在这里强调的主要就是这些内容。他指出,许多研究人员和实际领导者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行有效的、社会化的领导方式,经常把它混同于个人统治。而一般人更是普遍认为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决策”,即独断专行地凭借个人权力和威势“拍板”,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麦克利兰认为,有必要纠正这种过于偏执的倾向,否则社会的前进就会因缺乏有力的领导受到阻碍。他建议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1对美国的现行体制进行改革
美国的分权制度过于极端,领导人太容易遭受各种力量的攻击和限制,使得实施领导变得极度困难,领导职位毫无吸引力,结果只有玩世不恭的人才有兴趣从事领导。连英国这样的国家都没有这样不顾一切地防范权力的消极影响。领导权有必要相对集中,领导者有权不受那些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攻击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领导人物。
2强化权力的积极面
麦克利兰在本文中强调的正是这一内容和主题。他指出,许多研究人员和实际领导者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行有效的、社会化的领导的方式,经常把它混同于个人统治。而一般人更是普遍认为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决策”,即独断专行地凭借个人权力和威势“拍板”,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社会化的领导者应当是教育者,其职责是帮助被领导者确立共同目标,与集体的成员(群众)广泛交流沟通,寻找实现目标的适宜途径,并激发下属的自信心,使大家感到自己是强者,有能力达到目标。这样行使权力和施加影响的领导者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非但不为害社会,而且大大有益于社会。
3实施特殊的心理教育和培训
美国心理学界的主流历来主张人的基本性格结构形成于早期生活,以后很难改变,成年人心理惯性极重,几乎无从加以影响,无论弗洛伊德主义者还是经验主义者均如是。但麦克利兰坚持认为,实践已经证明成年人可以在短期内转变思想,办法是经过特殊的心理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不仅能够激发起对成就的需要,同样也能够激发起从事积极的、社会化的领导工作的热情。总之,领导者并非生来就是领导者,要靠后天的培养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今天的社会能否找到有效的领导者决定了明天的世界能否继续保持和平与繁荣。
精彩语录
1.在为新的社会文明奠定经济基础方面,这些取得成就的创业型人物不愧是走在最前沿的带头人物,但他们当中很少产生率领众人前进的领导者。原因非常简单: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闯出自己的路,无须牵涉他人。一个有成就感的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不希望别人参与,因为他喜欢依靠自己的双手搭得尽可能地高,而且由自己来判断工作的结果如何。
2.一个好的销售人员未必能当好销售经理,一个个人成就很大的人未必能领导企业取得成就,因为经理人员的责任是激励众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工作成就。激发他人的成就感需要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和技巧。
3.权力的消极面或者说个人化的权力,其主要特征是“统治—服从”关系:如果我赢,你就得输。这是一种原始的、幼稚的权力表现,其具体形式往往是征服、侵犯他人,把被领导者看成工具而不是动力。
4.权力的积极面或者说社会化的权力,主要特征是帮助群体确定共同的目标,并主动提供达到目标的途径,让群体成员感到自己是强者,有能力实现目标,社会化权力的行使者在施加影响的时候,目的是为他人或众人谋利。他们把被领导者当做动力而不是工具。
推荐阅读
《管理秘诀》由哈佛商学院教授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所著。在书中,作者认为,美国企业深受平庸的管理之害,迫切需要新的领导理念促使它们恢复在国际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其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不需要更多的结构、更多的控制,而是需要领导。《管理:任务、责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