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汤姆·彼得斯是美国最为著名的管理学传道大师之一,《洛杉矶时报》曾经在一篇评论中称他为“后现代企业之父”。《经济学人》杂志给予他“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的美誉。《财富》杂志则干脆声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托马斯·彼得斯的时代。”而彼得斯本人,却从不自诩为管理思想家,而自称是一个“传教士”,“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他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宣传他在管理上的见解。
1942年,彼得斯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市。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他遇到了很多有影响的著名人士,其中包括吉尼·韦伯和哈罗德·列维特等人,他们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4年,彼得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进入麦肯锡工作。1977年,他被分配去从事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关于“卓越公司”的调研计划。5年后,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根据上述计划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
在写作《追求卓越》之时,彼得斯还是麦肯锡公司的普通员工,该书出版后,该书的两位作者声名大振,盛极一时,该书另一作者沃特曼的成就较之于彼得斯逊色,他后来的兴趣转向绘画方面,而彼得斯则如日中天,成为世界知名的管理大师,除了经营自己的咨询公司,讲道于斯坦福大学,还环游世界,指点江山,一场演讲的出场费高达25万美元。一时间,媒体似乎对关于他的一切信息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彼得斯的张扬也让批评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他的缺陷——思想很少有连贯性。今天为他所赞扬的事情,很容易就在他的下一本书中被抛弃了。彼得斯自己承认:“当我对前一部作品感到厌恶和困扰时,我就决定写一部新书。”而批评者则评论说,托马斯·彼得斯的犹豫不决,来得就像他的贸然武断一样容易。看一看托马斯·彼得斯的书就可以发现,这种指责可不是空穴来风。
然而,综观彼得斯的人生轨迹,无论批评家如何指责他的观点武断和思想零乱,但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间,选择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题目,并进行最能引起轰动的表述。在这方面,他无疑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能手。《追求卓越》取得了成功,因为它在美国经济萧条的环境中,在悲观沮丧的气氛到处弥漫时,为人们带来了好消息。《乱中取胜》在华尔街股市大跌的那天出版,并且充满乐观地向人们许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管理的革命》的不胫而走,抢了后来很多在团队和项目主导组织方面的著作的先机,它的个案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所引用。托马斯·彼得斯总是处于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托马斯·彼得斯仍在不断地前进,尽管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但他会勇往直前,全然不顾他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尴尬和危险。
而且,彼得斯本人也被归结为六大思想流派之一的大师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彼得斯用直觉去感受企业经营,他认为“如果你想找到一些具有超凡智慧并且做着不寻常事情的人寻求有用和前沿的原则,开始时就要靠常识的运用,要相信你自己的直觉,要勇于向那些做事有违常规的所谓怪人虚心求教……”
彼得斯全力主张保持灵活和不断创新,他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生动的例子,他对自己的批评严于他人,在他的头脑中,思想的更新率比儿童的注意力变化还快,他曾强调:“我们的根本主张是:想法迟钝,你就会变得迟钝;想法奇特,你也会变得奇特。”因此他被韦尔奇评述为“充满热情活力,遇到机会,便会随之而动;见到平庸,便会痛心疾首;看到创新,便会欣喜若狂……”像所有其他的创新者一样,他许许多多的挫折与成功为人们指明了道路。他说:“我没有自己的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和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写的3部畅销书中没有任何一条主张是我自己发明的理论。我只是一个观察者,我只会观察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我死后,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
关于本书
在美国人深受失业、不景气之苦,听够了“日本第一”、“Z理论”、“日本经营的艺术”等长他人志气的说法时,《追求卓越》这本书适时出现,自1982年出版以来,连年荣登《纽约时报》非文学类书籍排行榜,旋即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靡全球,三年中发行量达600万册。《福布斯》杂志评选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追求卓越》排名第一。当今经济类畅销书《追求卓越的激情》也没有忘记以《追求卓越》为自己做广告,在封面上特别标示:本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管理学圣经《追求卓越》的续篇”。《时代》杂志撰文认为:《追求卓越》“把美国优秀企业的成功秘诀公诸于世,乃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彼得斯和沃特曼出版的这本书,应当在全美国的商学院当做教材使用。”
德鲁克评论说:“《追求卓越》的价值,或其他什么东西,现在已不可测量。它的名声和成功已远远超过对其意义的客观评价。我们能确定的就是它推动了管理书籍的大量出现,而且,在商业世界中,肯定了顾客服务在形成差异和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荣誉退休校长沃伦·贝尼斯认为:“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里程碑似的书籍;在‘怎样使组织充满效率’这一主题上,它出类拔萃,是一本最重要也最有用的著作。”花旗银行董事会副主席托马斯·西奥巴德指出:“翻开该书,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会立即发现许许多多大有裨益的成功妙诀。由于概念接近,其中许多方法颇似备受称赞的日本经验,但该书说到底仍是一本论述美国商业卓越之处的地道美国著作。”AT&T销售部副总裁阿奇·麦吉尔更是对《追求卓越》赞誉有加:“该书才华横溢,灵感喷涌,我期待它从根本上促进我们的新企业‘美国贝尔’走向成功。我认为该书不但内容精彩,更重要的是,便于在实践中得到推行。”
这本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风行轰动,是因为它能使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企业人士,重新拾起已失落的信心。
《追求卓越》一书,是由两位管理顾问,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业绩优秀的62家大公司,探讨他们成功的原因——如何鼓舞士气,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而又都能畅销无阻?
彼得斯及沃特曼最后又从62家优秀的大公司里,以获利能力与成长的快速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模范公司,其中包括IBM、德州仪器、惠普、麦当劳、柯达、杜邦等各行各业中的翘楚。两位作者与这些公司的上上下下深入访谈,详细分析之后,探索出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归纳为企业成功的八大要素:
1行动至上——不断地尝试去做;起而行,而不是光坐在那儿分析问题。
2接近顾客。
3.鼓励创新。
4.提高生产力要依赖公司内部人心士气。
5.领导人以言教、身教来坚定原则,树立企业统一的价值观。
6.做自己内行的事,而不盲目投资其他行业。
7.组织简单,人员精简。
8.宽严并济,对价值观念、原则的事要坚持到底,其他则可容许各部门较多的自主。
乍看之下,这些条件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事实上,许多人打心里就了解到这都是应该遵行的原则。使这本书与众不同的是,上百个活泼生动的例子,一一点亮了这些贯穿全书的道理。
譬如,旦达航空公司不顾一切地贯彻服务顾客的信条。一次,一位美国妇女写信抱怨,因为她搬家而使得原先订的优待折扣票失效了。航空公司怎么处理这封信呢?公司的总经理亲自到机场,将优待票送给这位顾客。
诸如此类的小故事,灵活穿插于全书内容中,组成了两位作者所强调的理论——“软就是硬”。也就是企业主管不仅关心如何赚钱,而更应该注重效果和价值观念——鼓舞同心协力努力工作的热情,使部属与员工个个都有成就感。
《追求卓越》这本书指出,成功的秘诀实际上是跨越国界的,同样的道理在日本行得通,在美国也行得通。
原著虽然普获好评,但也不是毫无缺点的。正如纽约时报的书评指出,两位作者擅长于归纳、分析及列举出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为一般论管理的书籍所不及。但不足之处则是前面有三章谈到学术理论的部分过分艰涩难懂,举例有时也稍嫌重复。但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追求卓越》仍是一本值得拜读的管理“圣经”。
内容梗概
作者认为,一个卓越的公司是由其普通员工努力聚合而成的。卓越的公司不必到日本去寻找,在美国也有。美国的许多卓越公司是如何成功的呢?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认为,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杰出的标准是:能否不断创新。这里所谓的创新,不仅是指具有创造力的员工发展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和新服务,也指一个公司能够不断地对周围环境应变。凡是顾客口味、政府法令、国际贸易环境改变,这些公司的方针也马上跟着调整转变。
作者对这些公司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麦金西顾问公司研究中心所设计的组织七要素:结构、系统、风格、员工、技术、策略、共有价值观。作者指出,杰出公司认为思考比数据更为重要,发挥智慧远优于理性。作者对杰出公司共性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
一、注重行动
作者认为,注重行动是杰出公司的第一个特征。在这些公司里最标准的作业程序是:“先做、再修改、然后再试。”为了保证行动至上,有利于人员之间的沟通,这些公司往往采取流动性的、有弹性的组织方法。例如有名的联合公司的“走动管理”。这些公司极端重视实验,它们以5~25人编成一个小专案组,在几个星期内带着不很昂贵的样品让顾客试用。在实验中,实验的迅速与否和数目多少是决定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实验是大多数杰出公司廉价学习的一种方法,结果证明:实验所花费的代价比严密的市场研究或谨慎的人力运用要少得多,却更有用。而且,每个杰出公司都有很多套实用的办法来保证有利于实验的组织、制度和环境。
杰出公司的行动,最重要且最看得见的部分,是它愿意尝试诸事,提倡一种实验,也是行动的化身。要在一公司里形成实验的氛围、环境与一套激励工作态度的机制极其重要。而实验的迅速和实验数目的多寡是决定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实验还是大多数杰出公司廉价学习的一种方法,结果证明:实验所花费的代价比严密的市场研究或谨慎的人力运用要少得多,还更实用。而且,实验作为一种活动,对外是保密的,这样有利于形成公司的一种持久优势。在实验过程中,顾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的最终成果需由顾客来进行评价。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其他。
除非组织环境自由开放且富有弹性,否则专门小组不会发生作用。同时,如果实验的环境不能容忍漏洞和错误,不能鼓励冒险,那么实验也不能顺利地成功进行。公司大多数时候应采用一种自然的态度,让对革新创意有兴趣的人大胆地进行实验,并带动整个公司实验的风气。也就是说,实验强调的是行动而不是计划,主张实际做而不是待在那里想,注重具体而不是抽象。
要保证实验的进行,还必须重视简化制度,改革烦琐的工作程序,修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有效的沟通,做到结构简单而人员精干。
二、与顾客保持联系
作者指出,杰出公司与顾客交往的方式,几乎是近乎狂热地强调品质、服务上的完美。他们重视顾客的程度,远远超过对于开发技术或是降低成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