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281200000058

第58章 《摆脱危机》(1)

关于作者

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戴明1900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 1917年,他到怀俄名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1921年大学毕业后继续留校一年研修数学,并教授工程学。后来他又前往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教物理,然后又在这个学校修读数学和物理学硕士。1924年,戴明到耶鲁大学深造,1928年获耶鲁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戴明在1951年到日本讲课,讲授他的新的管理哲学。很快,戴明的变革席卷了整个日本。自此以后,企业的能耗降低了,质量提高了,经济实力更是戏剧般提升。日本为了对戴明表示感激,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如今戴明奖已经成为日本全国性的大奖。

1960年,他获得日本的“二等瑞宝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人。戴明成功地影响了战后新一代的青年商业领袖。戴明博士觉得,必须有一套可以和统计方法相适应的管理哲学,他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订,提出了著名的“戴明14点”的管理思想和7大致命绝症及障碍。到如今,人们一提到戴明,就会一下子想到他的14点。1992年,他出版了《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一书,发稿不久,开始写另一本《走出危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戴明还创立了非牟利机构“戴明学院”,希望门人继续他的事业——推进整个世界的商贸繁荣与和平。1993年,戴明因癌症病逝于华盛顿的寓所,在他死前十天,他带着呼吸器做完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报告。

关于本书

1982年,戴明出版了《摆脱危机》(Out of the Crisis)一书。这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是他在累积了四五十年的工商咨询经验之后,为美国企业所下的一剂猛药。

戴明认为,美国企业多致力于追求短期利润,缺乏不断推出新产品及完善服务的长远计划,从而也就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自然无法不断地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美国企业必须洗心革面,才能脱胎换骨,更上层楼。因此,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在于“学习如何改变,接受重大的变革,领导企业蜕变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经营体。”以激发员工的潜力及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戴明提出了“管理十四要点”,他希望“十四要点”能带领美国,走出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

戴明指出,“管理十四要点”作为一般的管理原则,并不只限于西方工业发展及企业经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政府工作、服务业、医院及交通服务各个领域。戴明强调通过降低在设计和生产方面的不确定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提高了,返工、耽搁、失误等就会减少,可以更好地利用原料和时间。这样,生产率就会提高,企业就可以用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企业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 

“管理十四要点”构成了戴明质量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理念,他坚信坚持实施“管理十四要点”,就可以协助企业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同时,“管理十四要点”也成为20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提出和施行。

在《摆脱危机》一书中,戴明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要点”,并对这些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内容梗概

一、管理十四要点

1树立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的长久使命和愿景

最高管理层不能只看到短期目标,而应该更多地考虑长远建设的问题,也就是应该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并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努力。

在书中,戴明说:“我们很容易埋首于解决当今错综复杂的问题中,面对这些挑战,让自己的效率越来越高。”同时,他又强调,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公司不可能在这个行业中永远保持优势地位。

企业必须克服短期行为,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戴明还奉劝那些还未认真考虑未来的公司,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长久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从而使自己在这一行业内站住脚跟。

2运用新的管理理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不例外,而这些势必会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影响。

人的观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观念影响着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效能。因此,企业一定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对人们观念的转变随时做出反应。并且,要主动倾听和了解客户的意见,通过客户的抱怨和不满找出自己产品的不足之处,然后尽量使之完善,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对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对客户的竞争,哪个企业能够留得住客户,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那它势必会在竞争中取胜。

3质量不能仅依赖于检验

检验的过程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将次品挑出来的过程。因此说,检验只是一种事后弥补的办法,不能对已经发生的浪费进行挽回,也就不能创造价值。

既然检验不是必要的,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呢?在这里,戴明指出:“质量不是来源于检验,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企业要采用事前预防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将质量融入到产品中,尽可能地降低次品的发生率。

当然,这并不表明要彻底消除检验,相反,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检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工作的进展程度,并且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取得控制图表上所需要的数据。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将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检验。产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4采购原材料时不能仅考虑价格因素

在采购原材料时,有些企业只考虑价格,价格便宜就买,贵了就放弃。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因为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能看出价格的好坏。比如说,如果一种商品价格很低,但质量很差,另一种商品价格贵了点,但质量很好,那么,购买第二种商品显然更划算。因此说,购买原材料时一定要同时考虑价格与质量,尽可能使总成本最低。

5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戴明博士在书中说:灭火不等于改进,当发现某些地方失控,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误差消除,这并不是改进,只不过是将秤砣回到原来的状态。

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谁如果把改进看做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就会落后,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在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过程,公司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每一活动,都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必须不断地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一个企业应该时刻思考自己是否比前两年进步了,顾客是否满意,销售的方法是否有成效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管理者常会有这样的思维误区:员工的技能大多都是从其他同事身上学习或者是从工作手册上研究得来的,现在是改正这种思维误区的时候了。

其实,员工自己学习途径是非常有限的,员工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培训。工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如技能不好,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戴明认为,只要成效的表现尚未进入统计控制的范围内,就有进步的空间,就应该继续培训。

7领导方式

领导就是对人员的管理,因此领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绩效。当员工工人不近人意时,领导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抱怨员工的素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