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831600000015

第15章 B(10)

比喻平时虽然没有特殊表现,但一旦奋发,就能做出惊人的事情。源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语出《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齐人淳于髡,身材矮小,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但他滑稽多辩,屡次出使其他诸侯国,也未受辱。那时,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国事。因此,局势混乱,诸侯都来侵伐,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根据这种情况,决心向齐威王进谏,但他又怕齐威王听不进去,于是,他便想出一个让齐威王猜谜语的办法,来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

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内有只大鸟,住在王宫里,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深知其意,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就开始改变生活作风,整顿兵马,加强国防,抵抗侵略。诸侯都畏惧起来,纷纷把侵夺的土地归还给齐国。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

现在多引用后句“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不被注意,一下子有惊人的表现。

【不谋而合】bùmóu’érhé

谋: 商量。源自《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事前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或行动却完全相合。“不谋而合”语出晋·干宝《搜神记》。

三国时,孙权之女鲁育公主被孙峻杀害。后来人们准备给鲁育公主改葬,但当初下葬的坟墓已难于识别寻找。于是找来两个女巫,让他们分住两个地方,各自施展法术寻访公主的亡灵。不久,两名女巫同时前来报告,说她们看见一位30多岁的妇女,来到某处一座坟上,双手扶膝坐下,长长地嘘气叹息,过不多久,就不见踪影了。两个女巫还讲述了这个女人从头到脚的装束打扮,曾经侍候过鲁育公主的宫人一听,知道这就是公主生前常穿的衣服。于是按照两个女巫的指点,果然从坟里挖出鲁育公主的遗骨来。

《搜神记》叙述两个女巫的话说:“二人之言,不谋而合。”即没有经过预谋商量,讲述的情形却完全相合。

原指不经过商量而意见、想法一致。现比喻彼此的思想、信念、见解、情趣等很自然地相合。

【不耐烦】bùnàifán

指对不如意的事情心情烦躁,不能忍耐。语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三国时人,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曹魏时官中散大夫,并与曹魏宗室通婚。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时,嵇康的好友山涛(字巨源,亦为“竹林七贤”之一)由选曹郎升迁大司马。他举荐嵇康为选曹郎,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接受山涛的引荐。书中陈述自己不愿做官的理由中有:“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万机缠其心,世故繁其虑。”意思是说: 官场上纷繁的事务难以应对,又不愿受官场上种种礼法的约束。

后人把对不称心的事情表现出来的烦躁情绪称为“不耐烦”,已经不仅限于不愿为官一事了。

【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

原意是指反对读书时死抠、钻牛角尖;注重深入领会书中的原意,强调意会的一种方法。语出《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虽然贫困,但十分好学。由于喜爱自然,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五柳先生”的别号,并且写了一篇很别致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小传,大约是公元392年,陶渊明28岁那年写的。它是陶渊明叙述自己少年时志趣的文字,其中有这样几句:“先生的为人,闲静寡言,不爱慕名利;很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想知道一个大概,每有一点新的体会,便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是表示他对当时盛行的烦琐考证的学风的厌恶,教人不要钻牛角尖,并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浅尝辄止。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已不是陶渊明的原意了,而是用来比喻学习或工作态度不认真,对所学的东西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ùrùhǔxué,yāndéhǔzǐ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东汉明帝时(58—75),朝廷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今新疆一带)抗拒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鄯善国。这时,匈奴也派人到了鄯善国。究竟对汉友好,还是对匈奴友好,鄯善国国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开始,鄯善国对班超很热情,而且十分敬重,可过了些日子,忽然对班超变得冷淡了。这时班超从一位服侍他们的胡人口中了解到,匈奴已派来了使节,并带了100多个随从及护卫人员。班超分析面临的形势后,召集来手下的36人,研究对策,班超说:“现在,我们的处境十分危险,如再过一些时候,等鄯善国和匈奴结成联盟,那时我们就死路一条了,你们说怎么办?”大家齐声回答:“我们愿意听从您的命令!”班超听了,猛地站起来,果断地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夜间把匈奴派来的人消灭掉。只有这样,鄯善国才会诚心归顺我朝。不然,连我们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当夜,他们以少胜多,用火攻袭击,战胜了匈奴人。最后,鄯善王与汉朝正式建立了联盟,为汉朝进一步联络西域其他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人们引申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现在也用来比喻不痛下决心,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本质或取得重大成就。

【不善操守怨河曲】bù shàn cāoshǒu yuàn hé qū

操: 驾驭。曲: 弯曲。语出《癸辛杂识·前集》。

宋朝有个人喜欢书法,但因功夫不到家,不论临摹唐代柳公权的字还是临摹欧阳询的字,总是写不好。谨严端庄、笔力遒劲的柳体经他的手一写,就显得不伦不类;温润中带遒劲的欧体也被他写得十分糟糕。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愚笨,反而抱怨笔墨不好。当时人们讽刺他说:“不善操守怨河曲(不善于驾驭船却埋怨河道弯曲)。”

后比喻自己能力有限,却抱怨条件不好。

【不甚了了】bùshènliǎoliǎo

了了: 明白,懂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东汉末年,北海人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年纪很小时,便享有盛名。

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洛阳去。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李膺(字元礼)才名很重,从不轻易见客。孔融前去拜访,他假称是李元礼的亲戚,被守门人引到李元礼的会客室。李元礼一看是个不认识的小孩,便对他说:“我与你素不相识,请问是哪一门的亲戚?”孔融回答说。“我与你乃是世交。”李元礼一听,更是摸不着头脑。孔融接着解释道:“我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先主孔子和你老人家的先祖老子(李耳)很有交情。因此,你我二人岂不是世交吗?”李元礼和当时在座的宾客无不惊叹。

过了一会儿,大中大夫(也叫太中大夫,古代官名称)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有人把孔融刚才的一番话告诉了他,陈韪很不以为意地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高明。”(原文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应声而对:“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原文是:“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把陈韪窘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来,孔融成了汉末有名的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最后因触怒了曹操而被杀。

后人据此引申出“不甚了了”作成语,形容模模糊糊,不十分明白。

【不识大体】bùshídàtǐ

大体: 大局,或大道理。不知道照顾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时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不达大体。”

以上的两种说法虽与“不识大体”含义相近,但还存在一定差异。至沈约《宋书》卷六十八《武三王传》始有:“义宣……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余,其不识大体如此。”又《宋书》卷七十一《徐湛之传》:“而臣儿女近情,不识大体。”

由“未睹”“不达”至直称“不识”,语义更为明确、断然。

【不识时务】bùshíshíwù

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和当前形势。语出《后汉书·张霸传》:“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安帝时,外戚邓骘(zhì)执掌朝政,显贵已极。他听说刚升任侍中的张霸是个颇有名望的文人,便想同张霸结交。张霸因顾虑而不作答复,于是当时的人嘲笑张霸不认识时代的潮流和当前的形势。

另外,在《三国志·魏志·崔瑛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当时最大的名士、清议派的领袖之一。他的晚年,正是曹操掌权的时候。他对曹操的许多行事看不惯,常常出来干预或加以冷嘲热讽。曹操北征乌桓,平定边镇之乱,他写信嘲笑;曹操禁酒尚俭,他又写文章加以反对和嘲讽。他事事反对曹操,当时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到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执掌中央政权,完成了当时北方的统一。曹操刚刚掌握中央政权,孔融不满于曹操想篡位,又加以反对。东汉荀悦在编著《汉纪》时说他是“不识时务”。到了208年,曹操终于借故把孔融满门抄斩了。

此语后来演化为讥笑他人傻气,不了解现状,不知适时进退,不适应当时形势。

【不食人间烟火】bù shí rénjiān yānhuǒ

原作“不吃烟火食”,道教谓神仙或修道的人不吃熟食,以示脱离尘世。源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

赵自然,本名王九。13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体貌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那个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叫他吃。王九醒来后,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宋太宗(赵炅)召见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

宋时文人常以“不吃烟火食”借指诗文立意高超、不同凡俗。黄庭坚《跋东坡乐府》:“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语气,孰能至此!”王直方《苕溪渔隐丛话》:“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徐鹿卿《减字木兰花》:“狂吟江浦,不食人间烟火语;韦曲名家,也似河阳一县花。”反之,评诗文立意凡庸,则云“烟火气多”。马今《南唐书·孙鲂传》:“此非有风雅制度,但得人间烟火气多尔。”

逮至明清,所谓“不食烟火”渐渐有了孤芳自赏、不近人情的意思。清·李汝珍《镜花缘》七十一回:“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

现在一般用作“不食人间烟火”,已完全是贬义,指缺乏常识、不通世故;有时也用以讥讽人自命清高。

【不是冤家不聚头】bù shì yuānjiā bù jùtóu

冤家,指仇人。原意为: 不是前生的对头,今生也碰不到一起。有关这一俗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却被奸相秦桧夫妇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令国人心绪难平。故后人将秦桧和其妻王氏铸成铁像永远跪在岳飞墓前,令世人唾弃。

民间对岳飞与秦桧的关系,有这样的说法。岳飞的前世是西天如来佛祖头顶上的一只护法神鸟,名为大鹏金翅鸟。而秦桧的老婆王氏,则是一只土蝙蝠,时任西天星官。一日佛祖如来在雷音寺讲解妙法真经,正在讲得天花乱坠之际,偶在莲台之下听经的土蝙蝠,一时忍不住放出一个臭屁,惹恼了大鹏金翅鸟,被神鸟一嘴啄死,土蝙蝠一点灵光射出雷音寺,径往东土投胎,在下界王门为女,后嫁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往日之仇。而大鹏金翅鸟,因啄死土蝙蝠,受到如来佛祖责罚,被谪落红尘,东土投胎成为岳飞。秦桧与王氏联手害死岳飞,是为了报前世之仇。

这一传说并非为秦桧开脱,实是民众为平息自己内心义愤的一种演绎。这就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由来。

现在,这一俗语,有时又作反义词用,指相爱的人。对头要作对,相爱的人在一起也会闹意见。这句话是说仿佛他们是专为作对才聚会似的。言外之意: 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

《红楼梦》二十九回:“偏生遇着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在这里此语的意思是矛盾着的双方有时却偏偏碰在一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bù wèi fúyún zhē wàng yǎn,zhǐ yuán shēn zài zuì gāo céng源自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的意思是: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后来,人们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表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为五斗米折腰】bù wèi wǔdǒumǐ zhéyāo

折腰: 弯腰行礼。原意为不屈从于黑暗的官场。这一传世名句语出《晋书·陶潜传》。

东晋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家境清贫,曾经做过参军、县令等小官,时间都不长。陶渊明最后一次所任官职是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县令。他在41岁那年,有一次,上级“郡”里的“督邮”(官名)王凝之到县里来,按例县令对郡官应当隆重迎接,但是陶渊明不愿意。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辞职回家。

现引申为不因图小利而损自己的名节。赞誉不为点滴利益而卑躬屈膝丧失人格。

【不屑一顾】bùxièyīgù

见“不可一世”。

【不修边幅】bùxiūbiānfú

边幅: 布帛的边缘,比喻仪容、衣着。源自《后汉书·马援传》:“宾客皆东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