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2873900000003

第3章 周纪(2)

变法令施行一年,上访抱怨、抨击指摘新法的老百姓有几千人。这时候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公孙鞅说:“王子犯法,却不加处罚,法令将失去公信力,就更难推行了。王子都犯法,还指望谁来遵从法令呢?”就要处罚太子。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只能找替罪羊接受刑罚了,于是就处罚太子傅公子虔,又在太子师公孙贾的脸上刻了字以示惩戒。这样一来,第二天,全国上下人人都敬畏新法了。

新法施行10年后,秦国道不拾遗,盗贼匿迹,百姓为国家战斗时表现得很勇敢,但却不敢在私下里斗殴,举国上下秩序井然,欣欣向荣。

起初上访抱怨变法的那批老百姓中,又有重新来国都夸奖新法好的。公孙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治的奸民!”就把他们全部流放到边疆去。从此以后,议论法令的声音都消失了。

围魏救赵

孙膑和庞涓原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庞涓在魏国做将军,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想害他,就把孙膑请到魏国。孙膑到魏国以后,庞涓诬陷孙膑,致使孙膑膝盖骨被挖(孙膑名字中的“膑”字即由所受髌刑而来),又在他脸上刺字,想让他成为废人,到死也没什么出头之日。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想法子求见来使,说动了齐国的使者,使者就把他藏在车子里,偷偷带回了齐国。

到齐国以后,孙膑的卓越才能得到了齐将田忌的赏识,还受到了客卿的礼遇,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将他奉为老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侵入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

第二年,齐威王调兵遣将,发兵救赵。本来齐威王想让孙膑做统兵的大将,孙膑以受过刑罚的人不可以出任大将为由推辞。于是,田忌被任命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随军出发,坐在随行的给养车里,为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想率军直奔赵国,孙膑说:“想劝开打架的人,自个儿先张牙舞爪的,不好;想制止械斗的人,自己先舞枪弄棒的,不智。只要避实而就虚,让他们不得不罢战言和,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今魏国攻打赵国,部队倾巢而出,国内防守空虚。您不如率军突袭魏国的都城,占据交通要道,进攻防守薄弱的地方,魏国就不得不调前线的军队回师自救了。那么我们就一举两得,既解了邯郸之围,又乘机打击了魏国。”田忌依照孙膑之计,率领军队袭击魏国都城大梁。

十月,邯郸没能坚守住,向魏军投降。但魏军也很快接到魏王要求火速回援都城的文书,不得不仓促回救。此时,齐军早已埋伏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以逸待劳,经过一番激战,魏军大败,连庞涓也被生擒。

孙膑减灶杀庞涓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庞涓率领魏、赵联军侵犯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把大臣们召来,商议对策,说:“对韩国应该早救还是晚救?”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说:“韩弱魏强。不如早点去救。”

孙膑于马陵道射死庞涓

孙膑则认为:“韩魏两国刚刚交战,我国如果现在救援,等于是我们替韩国承受了魏国的进攻压力。而且,还得不到韩国应有的感激。

“魏国有吞灭韩国的野心,一定会尽全力进攻;韩国眼看要被灭亡,必然到齐国来哭诉求援。我们应该等这个时候再出兵,既能救韩国于危难之际,还可以趁魏军疲惫捡个大便宜。这样,既有双重的好处,还能获得好名声。”

齐威王听完大加赞赏。于是私下里答应韩国使者出兵,然后送他回国。韩国仗着齐国许下的出兵诺言,就大胆出击,与魏军交战。结果五次连战连败,只好往东依附齐国。

齐国抓住时机出兵,派田忌、田婴带领军队,孙膑为军师,径直向魏国都城攻击,来解救韩国的危机。

庞涓听说后,慌忙回师驰援。魏国国内也发动全国兵力,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以抵御田忌大军。

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来骁勇彪悍,以为齐国男儿怯战,故瞧不起齐军。会打仗的人应该因势利导,《孙子兵法》亦有云:‘从一百里外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奔袭,只有一半士兵能到达。’”

因此,在进入魏地以后,田忌便命令士兵逐渐减灶,第一天筑10万口灶,第二天筑5万口,第三天只筑2万口。庞涓数着三日里齐军逐渐减少的灶台,越来越高兴,说:“我就知道齐军胆怯,才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逃走的就超过一半了。”于是便留下步兵,自己挑选了骑兵精锐,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推算庞涓的行程,到达马陵附近差不多也就傍晚了。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地势险要,便于埋伏。于是他让士兵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上写下一行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派齐军里擅长射箭的人,带一万张弓弩埋伏在道路两旁,并传下令去,只要看到火把燃起,就一齐向火光处射箭。

当天夜里,庞涓果然到达马陵。经过那棵大树时,隐约看到树上有字,因天黑看不真切,就点起火把去照。六个字还没读完,周遭的齐军伏兵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顿时大乱,争相逃命,一下子就溃散了。

庞涓心知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于是自刎而死,临死前还不甘心地说:“没想到竟成就了那小子的名声!”

齐军乘胜大败魏军,还活捉了魏太子申。

铁嘴苏秦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字季子。出身贫寒,但素有大志,曾和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最初,他将六合诸侯、一统海内的方略奏陈了秦国惠文王,可惜惠文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搞得他盘缠花尽,差点连家都回不了,狼狈不堪。

后来苏秦辗转来到燕国,游说燕国文公:“燕国之所以长期未被卷入战火,是因为南面存赵国这一屏障。如果秦国进攻燕国,他们就得在千里之外作战;如果赵国要进攻燕国,百里之地就是燕赵战场。不忧虑百里之内的危险,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灾难,还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吗?我希望大王与赵国结盟亲善,天下团结为一体,燕国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意见,资助他车马,请他去劝说赵肃侯与燕结盟。

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赵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最忌恨的也是赵国。然而秦国之所以不敢举兵进攻赵国,无非是顾虑韩、魏背后偷袭,如果秦国发兵攻打韩、魏,可以长驱直入,只要稍稍蚕食它们,就可到达两国都城。韩、魏不能支持时,必然向秦称臣;如果没有韩魏钳制秦国,接下来战祸就会降临到赵国头上。我从地图上察看,各诸侯国疆土五倍于秦,估计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六国如果能联合成一体,同心协力向西攻伐苏秦。

秦国,秦国必破。主张‘连横’之策的人,对策就是不断地割地求和,在虎狼之秦那里得一时苟安,事成之后,他身享荣华富贵,各诸侯国利益受到损害,他却一点也不以为然,所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千方百计以秦国的力量来威胁诸侯,以求割地。我为大王您和赵国前途计,认为最佳的策略,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结盟,共同抗秦,盟约规定:‘任何一国受到秦国侵略,其他五国都要同时派出精兵,或骚扰秦国后方,或直接赴前线救援。如有任何一国不履行这项盟约条款,其他国家有义务合力讨伐。’各国诸侯结盟抗秦,秦国就只能龟缩在函谷关以西了。”

赵肃侯听毕大喜,待苏秦为上宾,厚加赏赐,请他去游说其他各诸侯国,以订立合纵盟约。

此时,魏国正受到秦国大将犀首率军攻打,魏国四万军队被击溃,大将龙贾被擒,雕阴地方被占领,秦还想乘胜把战火烧到别国。

苏秦怕战火烧到赵国,六国合纵盟约遭到破坏,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选出使秦国并可受秦重用,就对老同学张仪用了激将法,激他去游说秦国了。

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和苏秦同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自以为才能不及张仪。然而张仪周游各国,都吃了闭门羹,最后在楚国陷于困境,苏秦就请他秘密来到赵国,却又故意侮辱他了一番。张仪恼羞成怒,认为能打败赵国的只有秦国,于是就西行入秦,想要报复苏秦和赵国。苏秦秘密派自己的亲信带了很多金钱以资助张仪,张仪和秦惠文王终于得以会面。

秦惠文王大为高兴,拜张仪为客卿。苏秦的亲信见到张仪和盘托出一切:“苏秦对秦国进攻赵国甚为忧虑,因为这将会破坏他倡导的六国联盟。他相信你是唯一可以左右秦君决策的人,故意激怒你,还让我暗中资助你,这都是苏秦的计谋。”

张仪说:“哎呀,这一套本来正是我学过并想使用的权谋,我身陷其中竟未能省悟,苏君比我高明得多啊!请代我向苏君叩谢。苏君现在正是志满意得,我哪敢随便说话!”

于是,苏秦就又赴韩国去游说韩宣惠王,说:“列国中韩国面积堪称狭小,但军队也有数十万,而且韩国造的弓箭、刀枪等各式武器天下第一。韩国军卒奋力脚踏弓弩可以连发百箭而不停息。以韩国士兵的勇武,身披坚甲,脚踏劲弩,以一当百,毫无问题。君王屈服于秦国,恐怕要把宜阳、成皋忍痛割让给秦国;今年割让给它,明年它又会狮子大开口。给它吧,再没有地方可给了;不给吧,以往的割让则前功尽弃,而且仍然免不了灾祸。秦国欲壑难填而韩国国土却有限,以有限的国土迎合无尽的要求,这正是构怨结祸的行为。如此,秦国不用兵就能将韩国蚕食殆尽。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的贤明,再加上骁勇善战的将士,却甘愿背着当牛后的劣名,我真私下替您感到不值。”

韩宣惠王被说服了。

苏秦又去游说魏惠王,说:“大王的国土,方圆千里,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田野却满布村舍,耕地密集,甚至都没有放牧牛羊的空地了。人丁稠密,车马成群,日夜往来于通衢大道,人欢马叫,宛若军旅。魏国实力与楚国不分伯仲。据说贵国的军队,拥有全副武装的甲士二十万,以青巾裹头的所谓苍头军二十万,冲锋陷阵的死士二十万,运送粮秣辎重的运输部队十万,还拥有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实力如此之强,您却被见识短浅的愚臣左右迷惑,而准备臣事秦国,所以敝邑赵王特意派我来向大王献上不成熟的见解,呈交六国合纵抗敌的盟约,成功与否,全仗大王您圣裁了。”

终于,苏秦合纵的主张也得到了魏惠王的支持。

随后,苏秦又到齐国游说,说:“齐国地理环境优越,国力强大。全境方圆二千余里,甲兵多达数十万,国库存粮积如山丘。韩、赵、魏军队不可谓不精良,五国兵势不可谓不强大,其进如万箭齐发、战如雷霆万钧,撤退时又如风雨般顷刻消失,而他们的军旗兵甲也仅止于泰山,从未跨过清河、渡过渤海。齐国国都临淄城中拥有七万户居民,每户应该有至少三个男丁,不必到远处县邑征调,仅临淄一城即可召集精兵二十一万。临淄十分富足,临淄人都喜好踢球、下棋、斗鸡走狗。临淄街道之上,车轴互相碰撞,人肩彼此摩擦,衣襟连起可成帷帐,挥落的汗水犹如春雨。韩、魏之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双方冲突,交战便没有转圜的余地,不出十日,双方胜负存亡立见分晓。如果韩、魏胜了秦国,兵力也已折损一半,本国边境安危都保证不了;假如韩、魏战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亡国的威胁。因此韩、魏不愿和秦国交战,而宁愿比较轻易地向秦求和称臣。秦国想要进攻齐国就不同了,军队要穿过韩国、魏国,路过卫国境内的阳晋之隘,要经过亢父之险,那里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驰,秦军想要通过就需集合十倍、百倍的力量。秦虽想深入齐国腹地,但有后顾之忧,唯恐韩、魏军队在背后偷袭。所以,秦国对贵国,只能虚张声势,厉声恐吓,骄溢矜夸而不敢贸然东进,很明显,秦国对齐国是无可奈何的。但未料到,秦国丝毫威胁不到齐国,而齐国却要归附于秦而去称臣,就是因为朝堂上有一群糊涂大臣,才出此错误的计策。现今,齐国没有臣事秦国的名声,而有强国之实,何去何从,还望大王三思而行。”

结果,齐国也接受了合纵之策。

随后,苏秦又南下楚国进行游说,说:“楚国是天下强国,疆土方圆六千余里,精锐兵卒一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储备的粮米可食十年,以楚的实力问鼎天下,也并非诳语。秦国的心腹大患就是楚国,秦国和楚国就好像一山中的二虎不能并立。我为大王着想,应参加六国联盟,以使秦国陷于孤立。我能够说服秦以外诸国向楚国进贡,以听从大王号令;将国家、宗庙之命运尽皆委托给大王,训练士兵,磨砺兵器,以供大王调遣。所以,假如楚国同列国缔结合纵抗秦盟约,各国都将向楚割地以做您的臣属;您如果参加连横与秦合作,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割地称臣的就是楚国了。合纵、连横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何去何从,请大王悉心选择。”

于是,楚威王也被成功说服了。

至此,苏秦便成为合纵同盟的盟约长,还一人执掌了六国的相印。苏秦北返向赵王复命,随行的车骑、辎重、护卫绵延不绝,那盛大的气派宛如国王出巡。

张仪欺楚

秦国想与齐国开战,但又顾虑齐、楚两国合纵亲善,便在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派遣张仪赴楚国谈判。

张仪向楚怀王进言说:“秦齐交战在所难免,如果大王能够关闭边关,与齐国断绝邦交,我将请敝国把商於地区六百里之广的土地献给贵国,另外进献美女娇妻充塞大王后宫,使秦、楚两国嫁女娶妇,永远结为友好的兄弟之邦。”

怀王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应允。群臣都为此向楚王表示祝贺,只有陈轸忧心忡忡,反而向楚王表示哀吊。

怀王生气地说:“我不用一兵一卒,商於地区六百里国土地就能到手,你为什么悲哀呢?”

陈轸说:“不是这样。依我看来,商於之地我们肯定得不到,齐国却会因而加入秦国的连横盟约中。齐、秦结盟之日,也就是楚国陷入危境之时啊。”

怀王说:“还有要说的吗?”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原因无非是齐楚缔结了合纵盟约。一旦我们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就将孤立,那时,您还有什么恃仗可以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定会食言而背弃大王,这样,北部与我国唇亡齿寒的盟友变为仇敌,而同时又从西面召来了秦国这个祸患,秦必定会联合齐国攻打楚国;为大王谋划,不如暗中与齐国仍旧保持友好而只是假装与其断交,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果真拿到了六百里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不迟。”

怀王说:“先生闭口别再说了,您就看着我们的地盘扩大六百里吧。”便把楚国相印授予了张仪,还赐予他丰厚的礼品,而且迫不及待地和齐国断了交,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去了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后,佯装坠车摔伤,闭门不出长达三个月之久。

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难道张仪是在怀疑我国与齐国藕断丝连?”于是派人北上齐国责骂齐王,以示坚决绝交之意。

齐王大怒,立即派人到秦国与秦结交。

齐、秦结交后,张仪才出来上朝,并召见楚国使者说:“我答应给楚国的土地您怎么还没接收?从这里到那里,一共有六里。”楚使一听很生气,于是急匆匆返回向楚王汇报了情况。

楚怀王听后大怒,就想发兵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