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其历史必然性,并非暴政。
国学名家钱穆在《国学概论》之《嬴秦之焚书坑儒》中说:“诸子争鸣,至战国晚季而益烈,是非纷乱,议论百出。秦一天下,学术随政治而转移,乃亦有渐趋统一之趋向,吕不韦著春秋,意在荟萃群言,牢笼众说,借政治之势力,定学术于一是。”秦始皇认为只荟萃牢笼还不够,因为各种异端杂说毕竟还存在,只要存在,难保哪一天不会跳出来,所以干脆彻底一点,焚其书,坑其人,封建社会学术思想的大一统局面就是以此为前提的,而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也由此结束,“盖诸子之兴,本为在下者以学术争政治;而其衰,则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
据《史记》所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后世对其评价却多有不同。为什么后世对其评价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后世评价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因而对秦始皇的认识也不同。
在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时,我们必须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秦军于公元前256年灭了东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官吏世袭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销毁民间兵器,迁徙富豪;修驰道,筑长城,把燕、赵、秦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设立要塞,派兵守卫。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让车同轨,让书同文,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不被分裂奠定了基础。
修筑长城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花掉了巨大的财力,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但是,长城防止了当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贵族的掠夺,保护了北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从春秋末年开始,到战国末年,学术繁荣,诸子并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纷纷涌现。仅从学派来讲,就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所谓“九流十家”。从思想方面来讲,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诘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随着封建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形式。秦始皇在强化政治、经济方面专制的同时,也开始推行文化思想方面的专制统治了。
最初,秦始皇对文化思想领域并未采取暴烈的手段。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开始到焚书的8年间,秦始皇曾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同时又征聘了70多位学者,授以博士之职,还召了两千多名学生置于博士之下,称为诸生。秦始皇让这些人对古典文化进行清理甄别,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奖励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秦始皇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秦始皇不仅对70多位博士优礼有加,而且对诸生也尊赐甚厚。
但是,令秦始皇大失所望的是,这些博士和诸生都是旧时代的学者,满脑子旧文化和复古思想,认为提倡复古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没有帮助,反而对秦始皇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秦始皇对博士和诸生的表现十分不满,遂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
这种堵塞言路、销毁书籍的做法,并不是李斯和秦始皇首创,历史上早就发生过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维护统治,防止其他学说损害国家的意识形态,动摇国家的根本,都曾采取钳制言论、销毁书籍的做法,如商鞅变法时就烧过书,韩非子也积极限制私学,他说:“私学,乱法度也。”把私学看成实行法治的主要障碍。要铲除私学,必须销毁教材。而当时主张禁止私学的人不在少数,也为大多数国家统治者所接受。既然焚书早就有过,为什么史学家们只把账算在秦始皇一个人的头上呢?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医书和农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是非时,应该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结论和评价。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所采取的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历史的必然,是理所应当的。
对秦始皇焚书后果的评价,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隋书》说:“秦始皇驭字,吞灭诸侯,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旧唐书》也说:“三代之书,经秦燔炀殆尽。”都认为先秦的经书被秦始皇燃起的大火烧光了。
但也有人认为秦朝焚书仅限于史书,经书诸子并无损失。王充在《论衡》中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刘勰也有同样的看法,在《文心雕龙》里说:“秦暴烈火,势炎昆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也指出:“焚书坑儒,虽为虐政,无关六经之存亡。”
据《史记》所载,博士管理的古书并未被焚。不过,项羽入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才使古代典籍遭受浩劫,而后世却将这笔账算到了秦始皇的头上,是不公允的。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统一了思想,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和向心力巨大的民族,这也是黄河文明没有衰亡,民族没有分裂成无数国家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对民族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其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即位后,组织了以纪昀为总编纂官的著名文人学者共360人,历时10年,编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编纂此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在编书的头一年,他曾两次提出:编写《四库全书》时,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毁弃、删改的原则是什么?他明确指出:“凡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应乘此机会查办一番,尽行销毁,以杜绝遏止邪言,正人心而厚风俗。”因此,在编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明朝野史及明人有关奏议文集,只要内容稍有对清廷不利者,一概焚毁。更有甚者,一些并不诋毁本朝,甚至与政治毫无干系的著述,如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只因作者本人曾经反清而遭到毁版的厄运。至于那些被删改的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整个乾隆时期,共焚书七十一万卷之多,而四库全书只有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可见,乾隆焚书堪称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