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公元前17世纪,桀作为夏朝末代的王,是一个才智勇力兼备的君主,能生擒野牛、虎,折断钩索,力大无比,但他生性残暴,饮酒无度,倚仗武力,更加暴虐。他不理朝政,沉湎于声色,为宠爱妃妺喜,不惜无止无休地大肆征发民工,大兴土木工程,修筑“倾宫”、“瑶台”、“长夜宫”等宫室台榭,聚集天下珍宝、美女,供他享乐。他常常强迫人民去打仗,蹂躏周围部落,勒索子女玉帛。于是,人民用怠工方式反抗。然而,桀对日益尖锐的内外矛盾熟视无睹,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他任用奸臣干辛,囚杀进谏的大臣关龙逢。他认为夏朝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存在一样合乎天意,除非太阳消亡了,他的王朝才会灭亡。人民对桀十分怨恨,跟他势不两立,纷纷逃亡。连王朝的官员们也不堪忍受,大声咒骂他说,你这个暴君何时完蛋,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这呼声强烈地表现出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桀还想加强对各部落的控制,召集各部落首领会盟,要出兵讨伐有缗氏。桀的所作所为,不仅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激化了和各部落方国的矛盾,促使各部落进一步离心。
商朝的建立,是商族势力长期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在商汤灭夏以前,商族就建立起了一个由它领导的有众多部落参与的反对夏朝的集团。这个部落集团的形成,从外部条件来说,是由于夏朝的暴虐而日渐丧失民心,导致众诸侯纷纷叛它而去的结果;从主观条件上说,则与商汤实行的内外政策有直接关系。汤,又叫做太乙,他以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为活动中心,采取了对夏进攻的步骤。汤“以宽治民”的方针与夏桀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他有一次在郊外打猎,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网捕鸟,还念念有词地祷告,希望来自四面八方的鸟都落入他的网中。汤见到这一情景,就告诫这个人说,你这样做会把鸟类捕尽的,这样的事情只有残暴的夏桀才能做出来。他要这个人以蜘蛛织网为榜样,撤除三面网,只存留一面网。网开三面,表明汤的仁义之心惠及动物,所以当时不少小国闻风而归附汤。汤所居住的亳地附近有一个叫葛的小国,汤得知葛伯不祭祀神和祖宗,就问其原因,葛伯回答说,没有可以用作祭祀的牺牲。汤就派人送去用作牺牲的牛和羊,葛伯没有把这些牛、羊用于祭祀,而是自己吃掉了。当汤再一次询问的时候,葛伯回答说缺少供奉的谷物,汤就派亳地的百姓帮助葛国耕种田地,并送去粮食和酒肉。不料,葛伯杀人越货,抢夺了这些物品,汤以此为借口,攻打葛国,开始了“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战争。他灭掉了邻近的十几个部落和小国,最后出兵攻夏。他发表誓词,“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灭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进行讨伐”。“你们听我的话,完成了天交给的使命,我重赏你们,我是不食言的。你们不听我的话,我要罚你们做奴隶,把你们杀掉,你们不要妄想得到赦免”。这表明他的战士不是奴隶,而是有自由身份的人,但他自己却有一种奴隶主的派头。双方会战于鸣条,面对得到众多族邦拥护的商汤集团,已是孤家寡人的夏桀势难做出有效的抵抗,被迫逃到南巢,后来死在那里。夏朝被推翻,商王朝建立起来。
商汤的武功很大,除推翻夏朝之外,又向四方征伐,扩展了商的政治领域,兵威一直影响到黄河上游。汤在位20年而死,继位的几个儿子在位时间很短。这时伊尹辅政,便立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在商朝初年的政治进程中,伊尹是一位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伊尹并非出自商族,他原是商王身边的仆役,来自商附近的有莘氏。他原本躬耕于“有莘之野”,有莘氏与商汤联姻,派伊尹作为陪伴其女出嫁到商的媵臣,伊尹才得以接近商汤。他以烹调饮食的方法作为比喻,向汤进呈治国的道理,大得汤的信任,汤遂“举任以国政”。伊尹往投于商的时候,商尚未灭夏。据说他曾为汤灭夏出谋划策,亲自出使夏朝,从事间谍活动,致使夏桀宠妃妺喜“与伊尹交而亡夏”。商朝建立后,伊尹为最重要的朝臣,受命为汤制定各地向商进献方物之办法。由于这种地位,在汤去世以后,伊尹以元老重臣的身份主持国政。汤的嫡长孙太甲是一位昏君,即位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荒淫无道,不听伊尹的话。为了不使刚刚建立的商朝重蹈夏朝灭亡的覆辙,伊尹断然放逐了太甲,令其重新学习汤的典刑,而代行商王职权处理国政,接受诸侯朝见。他写了训词,教导太甲如何为君,如何做人。太甲被放逐到汤的葬地桐宫(今河南偃师附近)思过,经过三年的悔过自新,逐渐改恶从善。伊尹见其改过,又亲自把他迎接回来复位,把政权交还给太甲,自己继续当辅佐。太甲经过这次变故,果真吸取教训,从此修德勤政,励精图治,继承商汤的事业,于是“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商代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时期。
五、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有较大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形成商代后期的极盛局面。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小乙先后继承。公元前1251年,小乙死去,其子武丁继立。武丁小的时候,与民众一起参加劳动,了解民生的疾苦,据说这是他父亲的安排,他的父亲小乙是一位贤君,让武丁从小经受一些磨练,是为将来治理国家做准备。小乙死后,武丁即位,在治丧期间“三年不言”,即三年内不发表任何政见,只是广泛听取臣下和人民的意见。三年后,他把政事了解清楚,开始勤于政事。
据甲骨学者统计,与武丁相关的卜辞共600多条,为晚商诸王之最,其中有关征伐的卜辞比较多,被武丁征伐的方国达81个。这一现象表明武丁时期是商朝向外用兵较多的时期。当时,商朝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扰。他们不时寇略商朝的边邑,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有时甚至威胁到殷都的安全。商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界的防御力量,除建立一些军事据点外,还在今山西中部、西部地区发展一部分属国和建立城邑,借以控制西北各部。武丁曾多次和其妻子妇好派兵或亲自率军征讨游牧民族建立的方国。如对活动于今山西、陕西北部直到内蒙古河套以北附近的土方,不仅发兵征讨,有时还亲征,出兵人数少则3000,多则5000,卜辞中涉及商与土方冲突的就达上百条之多。活动在今陕西及其以北的广阔地区的鬼方,是更强大的游牧部落,武丁对鬼方用兵,经过三年时间,才取得了胜利。羌方位于今青藏高原东部至黄河上游一带,地广人众,军力强盛,也是武丁经常讨伐的对象,卜辞中有很多“击羌”、“伐羌”的记载,俘虏中的羌人是商代用作人祭的主要牺牲,动辄数十上百。
链接:妇好
妇好是武丁前期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领,对武丁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心小屯村西北发现了妇好的坟墓,出土了许多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器,从而证明该墓即为妇好墓。妇好墓成为商代考古中墓主与文字记载人物相符的第一次发现,而墓内殉葬的武器达120多件,这更证明了妇好其人的真实性及其作为能征善战的女英雄的真面目。据卜辞记载,妇好是武丁的正妻,在武丁前期协助治政,帮助武丁指挥打仗。武丁和妇好共同出征过多次,其中指挥军队最多的一次是武丁和妇好带领13000大军,征伐羌方,并取得了胜利,但是到武丁后期,妇好出征不再见于记载。妇好到哪里去了呢?有研究者认为妇好被武丁派往南方,在那里驻兵镇守,并负责将南方的物资包括南方的大龟等运往商都,供商王占卜之需,后来妇好死在那里。妇好的儿子孝己已被立为太子,准备继承王位,因怀念母亲恸哭过度而死,所以商代世系表上有孝己之名而画以虚线,表示未即位而死。那么,武丁为什么要把贤妻妇好发配至远地而失去恩爱之情呢?这是因为商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商王一般都有几个或几十个妻子。妇好是武丁的结发妻子,随着岁月的增长,武丁喜新厌旧,喜爱年轻美丽的后妻,遂冷落疏远了妇好。这是目前对妇好生平的一种解释,比较符合商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
在秦岭以南的江汉有荆楚,东部至淮水和山东沿海一带为东夷各部散居的夷方。这些地区的居民,在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与中原地区相近,但地方特色较突出,在政治上也出现比较强烈的离心倾向,所以商朝时常对这些地区用兵,取得了不少胜利。荆楚就是周代楚国的前身,是活动于江汉流域的重要方国,地区广大,物产丰盛,武丁讨伐荆楚的战争使商朝获得了大批的人口和物资,也打通了商朝通向东南沿海和南海的交通通道。商代贵族占卜时用的大量甲骨,其中甲为龟腹骨,这种大龟产于南海,北方没有,应该是商人和居于岭南的部族交换来的。所以,商人征伐荆楚的战争,把势力向长江流域伸展,对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总之,武丁时期因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而武力大盛,有效地阻遏了周边游牧民族和其他方国的侵扰,开拓了疆域,迫使众多诸侯臣服,许多原来与商对立的方国转而成为商的臣属。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商朝迈入鼎盛时期,先进的商文化随之远播,对各地的开发有积极影响。《诗经》的《商颂》中有很多歌颂武丁的诗歌,称赞他能承受天命,继承汤王的事业,开疆拓土,使四海来归。数百年后,孟子不无夸张地说:“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他使殷道复兴,故被尊称为“高宗”,后人常称之为“圣贤之君”,赞扬他使商朝获得大治。
六、文王受命
从远古时代起,周族的先民就居住在泾、渭河流域,即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相传周族的第一位祖先叫弃,他的母亲是姜嫄,有一天在野外走路,看见路上有巨人踩过的脚印,她一时高兴,便把脚踩在上面,结果便怀了孕,生下了一个男孩,以为不祥,便把他丢在一条小巷里,马上有牛羊来给他喂奶;又想把他丢掷于树林里,正值有人砍伐;又把他放在寒冰上,却有鸟飞来,张开翅膀温暖他。姜嫄觉得小孩有神灵保护,将来一定会成就大业,便把他抱回养育,因为小孩被生而弃之,故名之为弃。弃生来懂得种植百谷,并能获得好收成,长大后领导周族发展农业很有成绩,被尧舜尊为“农师”。因此,弃的子孙给他一个农作物的尊号,号称“后稷”,周代由此以农立国。
夏初以来,周一直是夏朝西部的一个方国,到夏代后期,西北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周人的居住地受到严重的影响,经历了好几代,约在商初,公刘迁居豳(亦作邠),成为商朝的一个方国。公刘在豳观察地形,寻找水源,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兴建居邑,繁衍人口,使农业生产蒸蒸日上,贮存的粮食堆满仓囤,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周族涉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国开始兴盛。《诗经·大雅·公刘》专门记载和歌颂公刘事迹,其诗分六章,表达了后代对公刘的追思之情,描写了周族有了巩固的疆域并大力发展生产和增强军力的情况。
从公刘再经七八代,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发展成为殷西的大邦。这段时间,周族大概开始与商人有了接触。古公亶父当王后,因为豳地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和抢掠,长期不得安宁,究竟是率领周族和野蛮的戎狄决战,拼个你死我活,还是寻找更适宜于发展的地方,避开戎狄,成为亟须决断的问题。古公亶父采取后一条道路,说服周人离开居住几百年的豳地,扶老携幼地迁居到周原,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起新的家园。这里地势高亢而土地平坦,土质疏松而极便耕作,加上靠近河流便于取水灌溉,是一块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的地区。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到岐山南面的这块宝地后,后人就称这块高原为周原。古公亶父发扬弃、公刘的传统,领导周人开垦荒地,建立家邑,挖沟引水,大兴农业,使周原的沃野长满了庄稼和蔬菜。古公亶父在岐周使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后来被追尊为“太王”。
链接:戎狄
春秋时,中国疆域内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方是夷;西戎,西方叫戎;北狄,北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北部和西北地区。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公刘以后的八代周族首领皆无史迹可寻,惟独他们的名字引人注目地显示出与中原地区居民的差异,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记这八代周族祖先的名字为:庆节、皇仆、差弗、伪榆、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公组绀诸盩,都明显含有所谓戎狄语言的成分。看来周族居住的豳地处于戎狄的包围之中,他们摆脱不了戎狄的语言和生活习惯。
古公亶父的王位照例应由长子太伯继承,但古公亶父特别宠爱小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姬昌从小聪明贤惠,古公亶父认为要完成灭商的任务,必须让姬昌即位,就有意把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季历的两位哥哥太伯和仲雍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带领部分族人离开周原,千里迢迢来到今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和当地的土著人杂居。季历继承古公亶父的王位,周人称为“王季”。后来,商王因季历讨伐戎狄有功,任命他为商的“牧师”,即商分封在西方的方伯。季历为结好商王,娶商贵族女儿为妻,成为两族通婚的开始。但周族的迅速崛起,加深了商周的矛盾,季历终被商王杀死,这预示着商周之间更大冲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