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50

第50章 就业—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3)

2.劳动力与其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普通商品卖给消费者后,消费者即对该商品拥有所有权和任意处置权。但劳动力商品出卖的只是劳动者的劳动,而不是劳动者本人,劳动力商品的主要消费者是法人,法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法人并不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和任意处置权,对劳动者的管理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3.劳动力之间及劳动力与普通商品之间的需求关系不同。在普通商品之间,同类商品有竞争关系,对A品牌商品需求大了,对B品牌商品的需求就会小;不同类商品之间也存在变相的竞争关系,在购买力一定时,对A类商品需求大了,对B类商品的需求就会小。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需求增加,会使社会购买力增加,从而使其他商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又会使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一种劳动力需求增加会由于互补关系使其他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增加。反过来,一般商品需求增加,也会使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一般来说,只有机器与劳动力存在竞争和替代关系。

4.劳动力在具有商品属性的同时,还具有人的基本要求,即有生存的权利、劳动的权利、获得尊重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发挥与这些权利的满足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劳动力的这些权利与企业的要求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矛盾的地方。当这对矛盾处理得比较好时,劳动力的积极性就会高,其使用价值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反之,劳动力就会消极怠工,甚至会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企业不能像对待普通商品那样简单地对待劳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满足劳动力的基本要求。

5.劳动力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既可以服务于多种生产,又可以服务于多种消费,而且劳动力具有提升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即有学习能力。他们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使自身的使用价值不断提高,或者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从而主动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转移和调整,满足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要求。

6.普通商品供给有弹性,而劳动力的供给无弹性。从总量上说,当普通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可以削减供给,供不应求时可以迅速增加供给。而劳动力的供给则具有刚性,供大于求时无法减少供给,供不应求时也很难增加供给。由于这个特点,调节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主要是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的行业和企业劳动力供给就比较充裕,而工资水平低的行业和企业则经常出现劳动力短缺。

7.供求关系的调节因素不同。普通商品的供求主要通过价格调节,而劳动力的供求不完全由工资调节。决定劳动力流向的除了工资外,还有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发展前景等非价格因素,那些高素质而市场上又短缺的劳动力往往还要求参与利润的分配。

【经济学茶座】

劳动力市场和一般商品市场一样,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即通常所说的失业。从全社会来看,由于企业竞争和结构调整总是不断进行的,因此,失业状态会经常发生。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手段。然而,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力资源配置中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开始短缺,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中端劳动力出现过剩。

前面故事中提到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个典型特点。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问题有过许多研究。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需求等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问题滋生的土壤。在民工荒方面,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农民工的供给。

要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政策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内卷化效应——你为什么原地踏步

【经济学故事】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在陕北时采访了一个放羊的男孩,留下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形象地为内卷化现象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

【经济学课堂】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看到当地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田园优美景色的同时,导致那里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效应。

后来,内卷化效应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之中。

【经济学茶座】

在现实生活中,内卷化现象比比皆是。

虽然已经改革开放30多年,但许多偏远农村的农民仍然过着“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再看某些家族企业,重要岗位总是安排亲人把守,管理哲学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于是,在企业内部,人情重于能力,关系重于业绩,真正优秀的人才吸引不进来,措施和办法也因循守旧。几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

生活中整天忙碌的人们,虽然没有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也因此而停滞不前。

我们身边也随处可以看到陷入内卷化泥沼的人:

老张当了一辈子干事,眼看着身边的人都升迁了,自己却就这样到了退休年龄,心里酸溜溜的;老王,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是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心境抑郁……

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人几年一个台阶,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岗位,都提升很快,士别几日就当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仍然在原地踏步。这就是陷入内卷化泥沼的结果。

陷入内卷化泥沼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也要更新观念,否则内卷化的后果更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很多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跟不上。面对国际化潮流和现代化生产,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还在用小农思想进行管理。在市场中,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想观念不更新,经营管理不更新,倒闭是自然的事。

总而言之,一个企业或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首先要强化自己的上进心,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充分发挥自身力量,超越自我。只有充分地发挥自身力量,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突破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劳动与休闲——要补休还是要加班费

【经济学故事】

2010年4月25日,“一分地”农业体验园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村正式开耕。这个距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农业体验园,在购物、度假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备后,成为以“一分地”为标识的劳动休闲旅游新项目。

“一分地”农业体验园耕作面积达136亩,运营近一年后,现拥有注册社员350余人。经常到此参加农事体验活动的有2000多人,其中有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民营企业家和艺术家。

“一分地”农业体验园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与人们观念的改变有关,很多人因为认识到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对自身的影响,对工作的看法也有了改变。

【经济学课堂】

工作和休闲这对孪生姐妹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学家把劳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时候,休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中。

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通过劳动理论:

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而时间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途径: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一个人把多少时间花在工作或休闲上,主要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替代效应。当实际工资水平增加时,人们会放弃休闲娱乐,转而增加工作时间,这时工作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比如你平时的工资是每天80元,但是节假日加班可以获得3倍于平时的工资,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有的人会放弃节假日的休息,选择在单位加班。由此可见,工作和休闲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长,休闲时间就越短,反之,劳动时间越短,休闲时间就越长。

休闲可以看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休闲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闲暇时间是个人用来享受、娱乐、发展个性的时间,由此闲暇消费具备与其他消费不同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重视休闲的作用。合理的闲暇能够使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学茶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只把眼光放在工资和收入上,忽视了休闲和休息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的亚健康人士越来越多。

35岁的浩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正是“黄金积累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晚上经常连续几场应酬。但是浩文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一直失眠,即使凌晨累得虚脱,回到家还是睡不着,经常睁着眼睛到早晨6点就起来开车上班。除此之外,浩文还发现胃开始不大对劲,经常闷痛,心脏也不舒服。浩文开始吃中药,但是情况完全没有好转。直到公司旅游,浩文带员工去了趟日本,没了工作电话的骚扰,居然在旅游车上睡了3天,回来后人人都说他气色好了很多。

像浩文这样拼命工作而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多,但这种行为并不可取。职业人群应该更好地均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必须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具有“|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延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通常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而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尽管如此,精英阶层也不该忽视休息与休闲。

当然,休闲也有一个合理化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闲暇消费应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政府也可以根据消费者闲暇消费的发展趋势,适当地加以引导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闲暇中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我国目前的“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等就是明显的例子。

在现代社会,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此时,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人们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呢?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现人们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