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文学大家
3097600000007

第7章 李白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公元701年即唐长安元年,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5岁时随同父亲迁居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李白小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识字。一次,父亲不在家,李白就一个人溜出去玩,在街上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在磨刀石上磨一根铁棒,觉得很奇怪,就上去问:“老婆婆你干什么呀?”老婆婆回答说:“我准备磨一根针,补衣呀!”李白听了笑着说:“这要磨到什么时候方能磨好呀?”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了这话李白大受启发,马上跑回家看书去了。

经过刻苦的学习,李白到年轻的时候,学问已经是远近闻名了。他不光写诗作赋,对剑术也很精通。26岁那年,他仗剑离开家乡,辞亲远游,希望凭着自己的所学,经世济民,实现宏大政治抱负,然后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李白顺江出四川,首先来到湖北襄阳,参观了诸葛亮故居。接着到武汉,在洞庭湖上泛舟。27岁时,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结婚安家。妻子是一位退职宰相的女儿,也很有才气。此后十年间,他大体上是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游历,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在这期间,他游览了两湖、江浙、山东、山西等地,遍访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朋友。十年游历,使诗人的眼界大开,人生阅历也变得丰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豪放、浪漫的个性。

李白蔑视权贵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吴筠的举荐,正在会稽的剡溪一带游览的李白,突然接到皇上的三道诏书,要他立即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忙又把诏书看了一遍。进京面见皇上、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这是他期盼多年的愿望,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实现了。他立即回家收拾行装,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临出门,他高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诸葛亮这样能治国安邦的贤相,希望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他不愿意和当时的读书人那样,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学问、品德获得声誉,一举成名。但是,朝中奸臣当道,自己的学问一直得不到重视。胸怀大志的李白,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有靠游山玩水来消遣心中的苦闷。

这次进京,虽然他已经41岁了,却仍然意气风发,满怀豪情。

在京城长安,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作,大加赞赏。当他看了《蜀道难》以后,他说:“这样的诗,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啊!”他端详着李白气宇非凡的仪表,说:“你大概是天上的谪仙人太白星下凡吧!”因此,李白的字叫作太白,名声传遍了京城。

唐玄宗很快就召见了李白。唐玄宗见李白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非常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招待他,还亲自拿起汤匙,为李白调羹。“御床赐宴”、“御手调羹”,这是李白享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殊荣。

不久,唐玄宗就让李白做了翰林供奉,这是一种在宫中写诗作文,专供皇帝大臣欣赏助兴的虚职。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而且难得有几次召见。召见的时候,不是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就是让他写“宫中行乐词”。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种生活离李白“愿为辅弼”的理想太远了,他不愿意做这种宫廷诗人。于是,他又陷入苦闷之中,常常借酒浇愁。

一天,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内侍跑来传他进宫。可是,怎么也叫不醒他,急得内侍只得用冷水浇他的头。好容易把他弄醒了,李白诗兴大发,呤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原来,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游船赏花,要李白赶快写几首新歌词助兴。这时候李白酒还没有全醒。他看到如云似锦的芍药花,即兴赋诗,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下了有名的《清平调》。唐玄宗马上让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起来,自己吹笛相和。杨贵妃陶醉地听着。李白看到皇上如此玩乐,不顾国事,而自己不过是供他们享乐服务的工具,心里更加惆怅了。

李白不仅厌恶宫廷中轻歌曼舞的生活,而且蔑视那些安于这种生活的权贵,他把那些王侯比作粪土,都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流言蜚语纷纷向他袭来。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势很大,王公大臣都叫他“阿爹”。朝廷中许多大官,都是靠着巴结他才取得高位的。然而李白却根本瞧不起他。有一天,唐玄宗要李白起草一篇诏书,正碰上李白又喝醉了酒,侍从们好不容易才弄醒了他,把他扶到宫里。他刚刚坐定,就当着唐玄宗的面,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脱靴!”高力士一时气昏了,但当着唐玄宗的面,又不好发作,只好顺从地给他脱了。

高力士受了这样的羞辱,时刻想着报复李白。一天,他看见杨贵妃正在吟唱李白作的《清平调》,当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一句的时候,高力士便乘机对杨贵妃说:“李白把您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真是太放肆了。赵飞燕虽然才貌双全,可是后来因为作风不正派,被汉成帝打入了冷宫。李白把你比作赵飞燕,不是咒你吗?”杨贵妃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从此,她就和高力士一起,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开始疏远了。早就把李白看成眼中钉的大臣们乘机落井下石。

李白在长安期间,亲眼看到朝廷政治的腐败,加深了对这个黑暗社会的认识。在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他高亢有力地唱出了蔑视权贵的歌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已迈暮年的李白,毅然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想辅佐永王,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他在这时写了《西上莲花山》、《扶风豪士歌》、《北上行》等诗,愤怒的谴责叛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也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是他没想到永王和唐肃宗有矛盾,后来,兄弟俩闹翻了脸,唐肃宗以谋反的罪名把李磷杀害了。李白也因为“附逆”被逮捕入狱。幸而得到大将郭子仪的营救,他才免了死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李白此时已是年迈60的老人了,他带着不平和愤怒,开始了流放的艰途。为了庆祝重新获得自由,李白写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久,他又开始了漫游。经过这些年的颠沛流离,李白穷困到了极点。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他从这些普通百姓的身上,得到了真诚、纯洁的友情。在安徽泾县,他和桃花潭的名士汪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次,李白远行,汪伦赶去送他。李白写了一首十分动人的诗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倒在安徽当涂。11月,诗人那颗怦怦跳动的爱国之心停止了跳动,在贫困漂泊中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李白虽然一生不得意,但是他那些优美的诗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他的诗有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比如,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形容北方的大雪纷飞;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瀑布的壮观。

他的诗还善于用拟人的手法,比如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月亮,“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充满着爱国的热情。那出神入化的夸张手法加上自然流畅的语言,气势恢宏,如天马行空,如行云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方勾连”。这些神奇的诗句,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白一生追求个性解放,蔑视权贵,反对任何礼法束缚,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