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开创汉朝基业,不过北方的匈奴始终似一场梦魇,不除不快,不料身陷白登山,许以美人解围,最为尴尬。汉王朝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才有了天汉雄风威震四方。
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之上有好几日了。山上寒气逼人,粮食匮乏。天寒人饥,惨不忍睹,军队之中人心惶惶。有军中歌谣为证:“平城之中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够弩。”援军呢?被韩信的军队拖住了。这时的刘邦唤天不应、呼地不灵,这才后悔没有听刘敬和陈平之言,贸然亲征平城。就在他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毙之时,匈奴的围兵竟然撤开了一角,让汉军如漏网之鱼一般顺利逃亡。汉高祖这次的侥幸逃脱,又是陈平的一大功劳。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喜读书,有大志,在乡里主持祭社神时,为大家分肉。很是平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原本想辅佐魏王,但受到猜疑,转投项羽麾下当谋士,却不受重用。投奔刘邦后,陈平也曾受到过怀疑,但是凭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赢得了刘邦的信任。陈平远比许多谋士要幸运,因为在刘邦阵营中,他的智慧和权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良臣需择明主,陈平的成功,正在于他能够慧眼识人,如范增和后来的陈宫,虽满腹经纶,胸中韬略万千,所奉之主或刚愎自用,或胸无大志,只能含恨而去。他深知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所以才要一再“弃暗投明”。事实证明,他的货比三家是正确的,他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同时为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堪比诸葛。解白登之围就是六计之一。
当时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奔匈奴,刘邦为了巩固北方,御驾亲征。匈奴把精良的部队和马匹都藏了起来,因此侦察兵反馈的消息是:单于手下尽是老弱残兵。当时刘敬提出异议,认为其中有诈,陈平也赞同刘敬的意见,可惜刘邦不听,反而将刘敬下狱。汉军赶到平城后便中了埋伏,最后只能退守到白登山上。而陈平究竟是用了什么计策呢?《史记》的记载是:“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结合其他的史书,大概的意思应该是派人向阏氏行贿了。那么是用什么来“厚遗”的呢?难道两军交战可以用金钱来定夺进退吗?这就是陈平的空头美人计。
陈平准备好一幅美人图,以及一些金银珠宝,派遣一位胆识俱全的使臣下山买通番兵,去见单于冒顿新立的阏氏。这位阏氏因为承恩正盛,因此被单于带来一同行军。阏氏屏退左右之后,汉使说:“如今汉王被困,而单于对阏氏言听计从,因此带来这些珠宝献给阏氏。倘若不行,另有美人敬献单于。”画卷展开,果然有一绝色女子呼之欲出,这正中了阏氏的心病:难道由他人来与自己争宠不成?思量之后,自己的私心终于占了上风,于是收下珠宝,让汉使带着画卷回去。果然,阏氏极力劝说单于放了刘邦:即便能够夺得汉地,得之容易守之难,而且汉家皇帝有神灵护佑,杀之不祥。而冒顿单于原本和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约好夹击汉军,现在二人迟迟未至,单于害怕自己的军队反而被刘邦和韩王内外夹击,自己腹背受敌,便传令把围兵撤开一角,纵放汉军。一幅美人图,加上一些机缘巧合,才使得白登之围被解。退兵之时,陈平命士卒分前后两部分,弓箭手把刘邦护在中间,张弓搭箭,驱车退入平城。匈奴军队见汉军军容整齐,从容不迫,也疑心有诈,不敢妄动。如此,汉军顺利走出了包围圈。
脱险南还的刘邦重赏了刘敬和陈平,但是七日之围使他依然对匈奴的强悍心有余悸,恐怕其南侵。此时刘敬又进言,建议与匈奴和亲:将公主嫁与冒顿,必立公主为阏氏。将来公主生男,继任单于,哪里会和外公家对抗呢?这种以夷制夷之法果然受到重用,从此开启了汉朝的和亲历史。
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就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和亲政策就是如此,每个出塞的女子不过是一颗政治的棋子罢了。多少琵琶作胡语,多少环佩月夜空归?远嫁塞外的女子啊,谁能想到自己的命运竟然与一纸美人图连在一起呢?每个朝代的和亲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以美人示弱,用红颜换来短暂的和平;一是以和亲修好,将其作为政治筹码,均衡异域力量;一是以赐婚宣威,彰显上邦恩泽。而刘邦显然是出于第一个目的,是西汉初年不得已而出的下策。虽然用女人换来江山安定,从物质上而言是不错的买卖,但是这打击了一个王朝的自尊与自信,是一种妥协之举。事实上,这种以夷制夷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北边的稳定,给根基尚未立稳的西汉提供了休养生息、蓄积能量的机会,但是也助长了匈奴的贪欲,他们依然不时地侵扰边廷。真正使得匈奴铁骑远离中原的,是汉武帝时两次大败匈奴,才使得从此之后“漠南无王庭”。
解白登之围时,陈平手上空有一张美人图,真美人何在?千计万计,不过都是算心计而已,陈平把阏氏作为一名女性的心理都摸透了。倘若当时的阏氏不是一心只担心自己的地位,怎会被一纸画像搅得心烦意乱?倘若公元前200年匈奴就灭刘邦于白登山,进而占领中原,后来的文景之治、武帝昌盛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