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321300000025

第25章 彼得大帝改革:俄国的“腾空” (1)

宫廷:危机丛生的角落

俄国在17世纪的时候,虽然早已是大国,但并不先进,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在俄国到处盛行着农奴制,而其农奴的数目一直在增加,其合法的权利却在减少。俄国也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

1672年5月30日,克里姆林宫内圣母大教堂上的巨钟响起,在当时的俄国传统中,这意味着皇室又新添了一位太子。新生儿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为他取名为彼得。彼得的教育是按俄国历来的老规矩进行的。五岁以前,他受到众多女人如接生婆、乳母、保姆,以及其他女仆的监护。据同时代人证实说:“哺育王子或公主,是从各级官吏的妻室中挑选那些性情温良、端庄正派、乳汁甜美、身体健康的女人来当乳娘。彼得有两个乳母,所以他很晚才断奶。”

彼得是不幸的,在他不满四周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就因病去世了。其实从实际生活来讲,沙皇父亲的逝世倒并没有使幼年王子的生活受到多大影响,但他的母亲的处境却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往一个不好的方向走。因为彼得的母亲纳塔利娅·基里洛夫娜·纳雷什金娜是沙皇续娶的皇妃,而之前的皇后虽说子女不少,但只有女娃儿个个长得结实健壮,男孩却一个个孱弱多病。沙皇很不喜欢他们,对健壮的彼得很偏爱。过去由于一家之主健在,继母与沙皇前妻那些子女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如今,这种关系再也控制不住,很快就表面化了。

老沙皇死后,彼得的哥哥费多尔即位。但是费多尔天生身体孱弱,很快就因病死去了。这样一来,继承皇位者要么是彼得的另一个哥哥伊万,要么是彼得,在两个未成年的王子背后马上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以领主伊万·米哈伊洛维奇·米洛斯拉夫斯基为首的阿列克谢前皇后所有外戚都拥立伊万王子为王位继承人,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是索菲娅公主。她是个聪颖、好弄权势、精力异常充沛的女人,整天梦想成为女沙皇。而站在彼得王子这一边的全是纳雷什金家族的人,这批人当中没有有权有势的。然而,彼得王子得到了教会的支持,根据受到某些领主拥戴的大主教的提议,十岁的彼得王子被拥立为沙皇。

彼得十岁那年,经过一系列血腥的斗争,同父异母的索菲娅公主先发制人,以谎言和承诺赢得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拥戴彼得一派的皇后亲属纷纷人头落地,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被挑到射击军的矛尖上。索菲娅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此情此景让彼得深受刺激,他的一生从此崇尚暴力,在残暴与恐惧之间彷徨。索菲娅是个阴险狡猾的女人,她那种翻云覆雨、复杂多变的政治手腕,给年幼的彼得以深深的影响,使他学会对待敌人应该如何恩威并用,残酷无情。

彼得虽然是名义上的沙皇,而真正的大权却紧握在索菲娅公主手里。后来,他被索菲娅公主赶出了莫斯科,流放乡间。这一结果对彼得可谓利弊参半:弊者,他丧失了政治主导权,沦为边缘人物;利者,可以以一种比较低的姿态生活,不会引起索菲娅公主的注意。彼得在乡间得到了自由的天空,他迅速而又茁壮地成长着。

当王子遇到公主

在索菲娅公主摄政期间,在宫廷里,彼得像他的哥哥伊万一样,只是个充当装潢门面的角色:他参加宗教仪式,随宫廷人员去莫斯科市内和郊外的修道院做祈祷,接见外国使节。索菲娅公主为这共同称帝的兄弟特别安放了一把双人宝座,自己则躲在背后,悄悄提示他们在接见外国使节时应该注意的外交礼节。

彼得对事事都很关心,加之生性好动,以致经常把循规蹈矩的领主们弄得窘相毕露。他机智灵活、天真无邪而且好学成性,在间或举行的乏味而又分外隆重的宗教仪式的空隙,彼得学习文化知识,在历史学、地理学、炮兵学、筑城学和造船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这一切都得力于他本人的天赋、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他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匠人工具,到了成年时,彼得已经精通了多种手艺,少说也有十二种,尤其是木工活,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熟能生巧的程度。但最能使彼得着迷的还要算军事,这种兴趣也是他在儿时的嬉戏中养成的,随着年龄渐长,木大炮换成了军用大炮,还有真正的马刀、菱形矛、钺、火枪和手枪这样一些兵器,彼得长大成人后,变得非常骁勇善战。

彼得搜罗了一些外国军人,招募了六百名童子军,立志将他们训练成纪律严明的军队。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担任了鼓手。他甚至举行真枪实弹的军事演习,导致他的二十名“士兵”丧命。而这些与彼得玩耍长大的孩子,后来有不少人成为他的重臣,比如儿时当过猪倌的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察长,卖过肉饼、做过马夫的缅什科夫成为他的陆军大元帅,而这支童子军也成为俄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军队,远比射击军精锐得多。

随着彼得年龄的增长,他与索菲娅公主的敌对情绪日益膨胀,双方互相猜忌,宫廷气氛越发紧张,政变终于爆发了。1689年7月,戈利岑将军的军队从克里米亚远征归来,这次远征既未给士兵也未给他们的长官带来荣誉。然而索菲娅不惜对那些莫须有的战功予以嘉奖,并竭力笼络射击军,好使后者能在她与彼得眼看一触即发的冲突中站在她这一边。果然,为了表示抗议,彼得拒绝参加好大喜功的庆祝活动。远征军首领和其他军事长官来到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竟然没有受到彼得的接见。索菲娅向射击军呼吁:“你们认为我们是有所作为的吗?如果认为我们有所作为,就支持我们。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让贤。”

1689年8月7日夜间,克里姆林宫里响起一阵警报声,射击军拿起了武器,因为有人放出风来说,彼得的军队已从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开拔,正向莫斯科进发。侍从们叫醒彼得,向他报告了这个消息。彼得当机立断决定逃跑,他在三个人的陪伴下走了一整夜,前往谢尔基圣三一修道院,七年前索菲娅曾在它的高墙里逃过难。彼得在清晨来到修道院,他一头扑到床上,痛哭流涕地向主教讲述发生的事件,并请求保护。

由于大主教的出面支持,索菲娅公主仰仗的军事力量,一天天在瓦解。她已不能靠发号施令来控制射击军,因为他们不愿冒险同支持彼得的军队发生武装冲突。应彼得之召,军队指挥官们率士兵和射击军去谢尔基圣三一修道院。在那里,射击军的长官向沙皇告发了索菲娅公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的阴谋,索菲娅的谣言被戳穿。彼得从三一修道院致函哥哥伊万,说明应铲除索菲娅的决心:“皇兄陛下,吾兄弟业已长成,而你我身侧仍有某无耻之尤越俎代庖,执掌我国家大权,视吾辈如同等闲,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封信导致宫廷斗争的结束,表明纳雷什金集团获胜。索菲娅被宣布为“无耻之尤”,彼得统领由他组建的“少年团”一举粉碎索菲娅公主的摄政集团,把这位凶残的公主关进了修道院,自己开始行使皇权。尽管彼得在信中表示要尊兄“如父”,但彼得的亲信早已掌握了实权。他那可怜的痴呆哥哥伊万带着“沙皇”这顶名义上的帽子凄惨地度过了余生,这实际上是政变的另一结果。因为伊万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作为一个橡皮图章在最后的文件上签个字而已。实际拥有权力的是彼得,他才是事实上的沙皇。

出口不再冰封

彼得决定改造俄国,他的目标是“欧化”,即以西欧国家为榜样,使俄国达到或超过西欧先进国家。但是,学习西方,首先必须加强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打开通往西方的窗口。至17世纪末,俄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闭塞的内陆国家。国家需要有出海口,否则注定要与外界隔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会停滞不前,而对外贸易也就必然要依赖外商。

当时,俄国唯一能通过水路进入西欧国家的门户是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位于白海的港口。但是,在一年中,它有9个月时间被坚冰封冻。而且,阿尔汉格尔斯克远离俄国中心,路途遥远艰险,商品运费昂贵,令人望而却步。西部的波罗的海,本是俄国和西方国家最好的贸易通道,从这里去西方国家比从白海出发的路程要近一半,但它为瑞典人所控制。而原属俄国的芬兰湾,早在1617年就被瑞典人夺去了,南部的黑海是土耳其的内海。土耳其人在顿河河口附近建有坚固的亚速夫要塞,使俄国船只不能进入亚速海。第聂伯河河口和克里木沿岸为鞑靼人所控制,鞑靼人在土耳其帝国的支持下,经常袭击乌克兰地区,阻止俄国人的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