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酒下肚,人人热血沸腾,争相表达“大干社会主义”决心。路宪文再次挥手,说道:“我不听豪言壮语,关键看成效。都回吧,明天醒来,回忆下头天晚上说的话,谁若说到做不到,我就给谁难堪,我就让谁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巡视各县归来,路宪文决定召开一次由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及地委机关干部参加的“建设新中国、新信阳再动员大会”,他要让信阳的每一片土地都充满建设新中国的豪情。
这是路宪文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大会主席台上传来新任第一书记响亮的声音:
同志们,在动员大会开始之前,我讲几句题外话。看到大家换上新衣服来开会,我很高兴,因为这体现了一种新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应该有这种新的精神风貌。
路宪文突然站起来说:但是,我又发现,不少同志蹲在地上。我知道会场凳子不够,可是你们知道蹲着的样子多难看吗?请你们站起来,马上站起来。
待会场上蹲着的人们纷纷站起,路宪文又说:好,站着比蹲着精神多啦。毛主席早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咱们为什么还要蹲着?老蹲着就显得没有精气神儿、显得缺少阳刚!今天,我代表地委提个要求——从现在起,我们信阳人民,尤其是党政干部,除了去茅房,在任何场所宁愿站着也决不蹲着!不要认为这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这是宁折不弯!这是精神意志!这是咱中国人的派头!咱信阳人大干社会主义,首先要直起身板!
这次会议上,路宪文的讲话慷慨激昂。他说,战争年代我们的梦想是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是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脱掉一层皮,舍掉半条命,也要把信阳建设好”!
无疑,此语显示了路宪文建设新中国、新信阳的决心和激情。当时的人们都不缺少这种决心和激情,缺少的是搞经济建设的经验,“一五计划”实施一年来各县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路宪文对此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所以路宪文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说,搞经济建设和打仗不是一个“套路”,建设新信阳的“套路”需要遵循“四不离”原则:一是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要坚定不移,决不能“离线”;二是想问题、干事情要多考虑百姓利益,决不能“离心”;三是具体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不能“离题”;四是重大决策要讲究科学论证,多征求各方面意见,不能“离谱”。掌握了这几个原则,咱们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套路”就没有大问题了,剩下些修修补补的事,边摸路子边总结经验。
路宪文极大的决心和激情,清醒的头脑和思路,让信阳人感受到了年轻的第一书记的魅力,看到了追逐梦想的希望。
其实,极大的决心和激情,清醒的头脑和思路,是自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层的整体写照。
“一五计划”期间,执政的共产党实现了掀起建设高潮的开门红: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一五计划”期间,执政的共产党表现出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四处奔波,五年间先后15次离京考察工作,行程地点达100余个;周恩来总理一手拉外援,一手罗国才,每天忙得满面倦容;中国“红色经济掌门人”陈云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仍不停召见专家……
“一五计划”期间,执政的共产党显示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保守反保守,出现冒进反冒进,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建起了自己的工业基地,石油生产能力提高了数十倍,粮食产量数百倍增长……如此速度、如此巨变对于昨天还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无疑是个神话。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激动不已地说:“一五计划”巨大的成就,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能否认了!
毛泽东把这个神话归结为“人民建设新中国具有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的确,解放了,翻身了,渴望过上好日子的中国人激情澎湃,在新中国经济建设高潮中显现了极大的创造力。
信阳地区自不例外。路宪文带领信阳也创造了诸多“神话”。
至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结束之时,路宪文担任信阳地委第一书记接近四年。
这四年,是信阳地区全面建设飞速发展的四年——全区建成大型南湾水库,另建小型一、二类水库118座,塘、堰、坝29万多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一五计划”前扩大了10倍;建成主要交通干线10多条,公路和水路交通运输量比“一五计划”前提高了17倍;粮食总产量33亿多斤,比“一五计划”前增长78%;蚕丝、茶叶、药材、水产等多种经营产值年均递增96%;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五计划”前增长70%,年均递增11%……
这四年,信阳地区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无不喜气洋洋,百姓们对幸福生活更加憧憬。
这四年,自然也是路宪文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他的耀眼政绩,他的工作激情,他的民主作风,无不使人折服。还需提及的是,他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这四年的辉煌成就使路宪文感受到了什么?他在常委会上强调说: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要讲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任何决策、任何行动都要爱护群众、依靠群众。以上几点应该是我们信阳地委永远不变的工作方针和思路。
不难看出,这时的路宪文无比相信上级领导,无比崇尚科学态度,无比信赖群众力量。
很遗憾,以后的日子里,因环境所迫,路宪文未能完全坚持“永远不变的工作方针和思路”,他在“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方面毫不犹豫,而后两点几乎无从谈起。尽管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身不由己的变化过程,但人们毕竟把路宪文的变化和信阳后来发生的巨大灾难联系在了一起,路宪文本人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是后话。
1957年6月,河南省委公布实施《宣传要点》。路宪文对《宣传要点》极为赞赏,认为“这个东西离实际近,离百姓近”,要求各县坚决执行。
《宣传要点》的针对性是,在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了急、快、大的倾向,由最初的百户社发展到千户社,又喊出“向万户社进军”的声音;合作社将牲畜集中起来,实行大槽喂养,因集中喂养条件不具备,管理跟不上,结果导致大量牲畜生病,死亡;收回农民自留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不让农民搞家庭副业影响农民收入;在工作中出现了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现象,社会抵触情绪增加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强烈的民怨,甚至出现了多起群众闹事事件。当时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严厉批评说:河南没有人性,群众饿着肚子逃荒要饭,河南却打肿脸充胖子,吹嘘如何如何大丰收。
邓子恢曾被毛泽东称为“真正懂农业的人”,因为在建国后最初几年,邓子恢对农村工作贡献极大。后来毛泽东又把邓子恢比作“小脚女人”,因为他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与毛泽东意见不一,毛泽东求快,他求稳。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上,邓子恢受到批评,他所领导的农村工作部也被剥夺了全国农村工作的决策权。但这并不影响邓子恢的发言权,“敢于批评”依然是他的特点。
1957年春,在省委四次会议上,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潘复生传达了邓子恢对河南的严厉批评,并强调说:合作化搞快了、搞糟了,要纠偏。潘复生还提醒大家说,河南西北高,东南平,灾情多,生产很落后,丰收年略有结余,常年只能自给自足,灾年还得向外求援,不能征购粮食太多,不能只顾任务不顾政策而把群众口粮征走。
潘复生下决心纠正本省存在的问题,于是产生了《关于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秋季大丰收的宣传要点》。
《宣传要点》共8条40多款,涉及巩固集体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例如,推广牲畜分槽喂养、养用合一;允许社员自养牲畜,以满足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使用社员的牲畜要合理记分;留足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地产的粮食只交公粮(即农业税),不计征购任务(即向国家卖“余粮”);农业合作社必须实行包工包产,超产奖励;农民可以自己养鸡、养猪;允许社员开垦间隙地、房前屋后的小荒地,也可以搞点家庭副业;开放自由市场;合作社规模太大的,根据社员的要求,可以分小一些,等等。
思维敏感的人感觉到,《宣传要点》涉及许多敏感问题,似乎与最高领袖毛泽东的思路有所分歧。潘复生何以如此胆大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