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胜于治病
325000000002

第2章 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

关于幸福的定义,相信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有人或许认为高官厚禄是幸福的,有人或许认为浪迹天涯四处游玩是幸福的,有人或许认为稳定安宁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哲人叔本华却这样告诉我们:“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这种说法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荒诞,谁愿去做那街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遭人白眼被人轻视的乞丐呢?但是相信你也听过这个有名的比喻吧:曾经有人用“10000000000”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力、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等。纷繁冗杂的“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让人耗费心力去追求,而最重要的“1”却常常被忽略。其实,如果没有了健康这个“1”,得到其他那么多的“0”又有何用?当健康亮起红灯,当生命之树不再常青,那些浮华与喧嚣又往何处依存呢?所以,还是哲人说得有道理: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都要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而健康的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从日常生活做起,踏踏实实养生,保养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你才能够收获健康。当你真正拥有健康,你才会体会到健康的身体为你带来的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健康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身体感受到你的厚爱。有了健康的身体,幸福离你还会远吗?

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养生,但是养生究竟有什么含义呢?顾名思义,养是保养、调养、培养、养护之意,生则是生命、生存、生长,养生就是调养、养护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单纯的肉体更不是单纯的精神,它包括我们整个生命活动的每一环节。由此,养生也必需着眼于全局,全面考虑,综合调养,这也是中医养生的整体思维所要求的。

综合调养也是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它的内容包括人与自然、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的关系。具体说来主要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多方面内容。正如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做到天人合一;节劳逸就是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对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上述种种都是从整体出发对身体进行调理保养,以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

综合调养主要强调的是养生,要有整体观念,但在具体运用中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1调养适度

养生固然能让人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但无论哪种保养方法都要注意适度。有个成语“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过了和没做到一样,结果都不是很好,这同样适用于养生。过分注意保养,就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微劳作一下就怕耗气伤神,稍微有点天气变化就躲在家里避寒暑,听说食养可以强身健体就天天吃些大补的东西,如此这般,为了养生而过分刻意约束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不仅对身体无益,还会伤害身体。

2养勿过偏

调养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失调。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过分强调“动则不衰”,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不可失之过偏。

此外,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所不用,所用的养生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别。

我们的生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的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生命力。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就是人体的卫士,它分布在腠理(即肌肤的表层)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爱生病有的人很少生病的原因。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呢?像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穿过腠理进入体内,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则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人也属于生物的一种,很多习性和大自然中其他的动物,以及植物是一样的,我们在路边常见的落叶树是春天抽芽夏天茂盛秋天衰落冬天枯萎,其实人体也是这样的,人体内的阳气同样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夏天体内的阳气正在生长,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冬天就完全潜藏起来了。我们要养阳气就要顺应这个规律,在起居上春夏可以少睡一点,不要总是一副慵懒的样子,这样不利于阳气的生长;到了秋冬就可以适当地多睡一点,天冷及时加衣,以配合阳气的收藏。另外,每天的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晚间11点至凌晨1点这两个时段,是人体阴阳交泰之时,这时候我们最好是在睡眠状态度过,这样身体最容易调节过来,不至损耗太多阳气导致虚火上炎。

总之,我们的生命像世间万物一样,同样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只有我们的体内一直是晴天,永远阳光充足,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着,而一旦体内阴云密布,我们也就离生病不远了。因此,懂得养生的人首先要把自己体内的阳气养起来,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我们的身体需要养,而不仅仅是治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同疾病的人吃同样的药,做同样的治疗,有的病人康复了,有的病人却不能康复;有的病人好得快,有的病人好得慢。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除去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的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方式不同。有的人侧重于“养”,有的人只依靠“治”,这两种对待疾病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侧重于“养”的人可能很快就康复,并且提高了身体的抗病能力;只依赖于“治”的人不仅好得慢,而且动不动就复发。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我们的身体需要养,而不仅仅是治。

所谓“治”,就是利用医术和药物对病人的身体或身体里存在的细菌病毒进行攻击,从而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所谓“养”则是通过强化饮食、睡眠、运动、环境等生活性的手段,让身体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器官功能得到修复,免疫能力得到提升。重新强大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攻击,最后达到自我康复的目的。

科学越来越发展,医疗水平越来越高超,可是我们的疾病并没有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原因就是人们只重视“治”而忽视了“养”。无数的事实证明,决定身体健康的根本不是治疗,而是养生。

养生是用保健的办法来修复身体受损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最后达到康复的目的。运用养生的方式就会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寿命越来越接近人的自然寿命。治是治标,养是治本。人体好像一棵树,树有许多数不清的树枝和树叶,树枝枯了,树叶黄了,就好像人得了各种疾病。治疗就是对这些树枝和树叶撒些水,或者干脆用塑料的枝和叶来代替;而养生是改变生活方式,不管是树枝还是树叶有了问题,都从根上来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那些枯了的枝、黄了的叶就会重新焕发生机。

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病、外伤、细菌传染等;养生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者说针对那些因为身体素质下降而导致的疾病。治疗所依靠的对象是药物、手术、医术;而养生依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身的免疫系统。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很多药物有毒副作用,而手术则是对身体进行切割甚至切除,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养生则是纯天然的方法,安全可靠,因为养生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我们要用养生的态度对待生活、对抗疾病,这才是健康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