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能治病就是好东西,不能治病则是坏东西。毁誉自有人评说。药,其实很冤枉,“药”这个名字本来就是警示人们的,如同香烟上标明“香烟危害健康,尼古丁焦油含量中”一样告诉人们:我是有毒性的。可惜,人们用得久了,渐渐忽略了药的真实意义。
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
刘氏箴言:世界上没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只有最适合病症的良药。
我们在影视作品或武侠、神怪、玄幻小说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某主角奄奄一息,正在与生命告别时,某神医到来或某人终于取来解药,结果本该一命呜呼的主角在阎王殿上盘桓片刻又起死回生了。
应该说,这些文学或影视作品折射着人类的某种美好愿望,我们总是希望在绝望时盼来救世主,在困境中能抓到救命稻草,在罹患绝症时找到灵丹妙药,然后转危为安,否极泰来。然而,作品毕竟是虚构的,现实往往是残酷无情的,刘太医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不仅没有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而且也不存在延年益寿的良药仙丹。历代帝王孜孜以求的长生不老到头来不是被骗去钱财就是被骗去性命,反倒不如从不求仙服丹药的平民百姓活得长久。其实大内皇宫,应有尽有,吃穿不愁,住行更是无忧,绝对是“总统级”待遇,然而为什么帝王们多短命呢?刘太医通过以囚试医,通过无数的研究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其中一条就是滥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致使身体慢性中毒。
其实历代医者早就认识到世间是没有灵丹妙药的。他们认为,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效果,倘若要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世间是没有特效药的。百药可以把病治愈,病愈后气才能恢复,气恢复了身体自然轻松。其实身体轻松、气韵长久本是人的秉性,受了气温、百药的伤害才变得身重气劣。其实有血脉的生物,没有生而不死的,因为有始必有终,有终必有始,只有无始无终才是长生不死的,也即只有不生的人才是不死的。
他们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犹如冰一样,水凝结为冰,气积聚成为人,冰总会融化的,人也总会死亡的,如果人能够做到不死的话,那么冰岂不就可以做到永不融化吗?由此看来,众多学仙求不死药的人,一定不会成功的,犹如不能使冰永不融化一样。古人的认识尚且如此深刻,处于新世纪的我们再迷信什么灵丹妙药岂不可笑!
刘太医提醒您:真正的良药就在自己手中
人们有了病,就开始盲目地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世界上没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只有最适合病症的良药。而真正的普适性的良药始终都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三分治七分养的养生之道。
药能治病,亦能致病
刘氏箴言:药以去病,非养人也,故人食之不受,谓之三分毒矣。
日本在1955年曾出现过一种神秘的疾病,这种在1964年才正式被命名为SMON的疾病如瘟疫般在人口密集居住区不断爆发流行,医学家认为病因可能是病毒,但搜寻病毒的研究工作历时十余年仍毫无进展。于是在1969年日本厚生省改组了SMON研究委员会,并将拨款增加10倍以查明威胁整个国家的可怕病毒,并把搜索范围扩大到细菌,结果还是劳而无功。其实一些药物学家和神经学家在1969年就已经怀疑SMON是药物氯碘羟奎所致,而不是什么病毒。但这种正确观点在当时却不被接受,尤其是给病人开这种药的医生更是坚决反对。然而事实是无法抹煞的:SMON的爆发和流行发生在日本政府批准制药公司生产氯碘羟奎药品后不久,而1970年底禁用氯碘羟奎后,SMON的流行近乎戛然而止:1969年SMON有2000例,1971年仅36例,1972年3例,1973年1例。事实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即使真理可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上述例子中的SMON就是一种典型的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药物的双重性决定的。药物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如果用药不当或滥用药物,这种副作用几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致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这就是“药源性疾病”。
【太医病例库】
1421 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最宠信的王贵妃病了,王贵妃的身体本来是很好的,但是有一天,王贵妃突然感寒发热并且肚子疼,朱棣急招太医治疗。于是太医按照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给她吃了一剂麻黄细辛附子汤。王贵妃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她不想吃饭了。第二天,王贵妃又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症状。朱棣又急招太医抢救。于是,太医又按照《伤寒论》给予一剂四逆汤,但是王贵妃喝药之后立即死亡。享年只有41 岁。
王贵妃的死令朱棣大为震怒,他不仅杀了主治太医,而且还怀疑有人在暗中下毒,下令追查。因此错杀了3000多人。
其实,王贵妃的死纯粹是药物所致,而非有人暗中陷害。罪魁祸首就是那两剂药。麻黄细辛附子汤中,使用解热的麻黄是正确的,但是使用有毒的细辛、附子却是个大错误。要知道,细辛属于神经毒物,细辛中毒能够使人意识不清而呼吸麻痹致死;而附子属于心脏毒物,附子中毒能够使人心脏停止跳动。王贵妃吃了一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之后,病情之所以有所好转,是被细辛麻醉的结果。但是她中毒了,因此不想吃饭。由于她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因此出现了毒血症,于是就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休克症状。毒血症所造成的感染性休克,不仅是古代的难题,也是现代临床的难题。因此主治太医使用四逆汤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又使用了毒药附子。于是王贵妃被主治太医用药“毒”死了。
这就是古代的药源性疾病。刘纯在《药治通法补遗》中说:“药以去病,非养人也,故人食之不受,谓之三分毒矣。”就是这种人体不能承受的药性导致了药源性疾病。
现在的药源性疾病更为猖獗。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而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仍在不断增加。另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而我国平均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数才区区9万余人,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药物提高警惕。
【他山之石】 方舟子:中药的毒副作用致病不容忽视
打假大师方舟子在《科学成就健康》一书中说:“有些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有良效,但是由于毒副作用过强,也无法使用或必须慎用。对那些急毒、剧毒药物,靠经验还可能发现,但是对那些毒副作用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慢性毒,例如药物导致的癌症、肝病、肾病、心血管疾病,凭经验根本不可能发现,必须靠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调查才能查出来。中医虽然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是这只是一句废话,对某种药物究竟有什么毒副作用,服用后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现代药物在说明书中都会详细说明毒副作用,而我抽查了几种常见中成药,都对毒副作用只字不提,最多在“注意事项”中写一句“孕妇禁用”,给人以为中药对普通人都无毒副作用的印象。
“近来靠现代医学方法才发现许多被中医认为无毒的中草药有强烈的毒副作用。龙胆泻肝丸能导致肾衰竭,只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药典记载‘无毒’的中草药被发现能导致肾衰竭、癌症、胸腺萎缩、重金属中毒、畸胎。许多中药补药都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可笑的是有人在服了中药补药后感到‘燥热’、‘上火’还以为确实很补,不知那正是重金属中毒的症状。”
全面认识医药,当心惹“祸”上身
刘氏箴言:我们需要对药有一个全面、彻底而清醒的认识。
我国每年约有近20万人属于“药源性致死”,就是死于药品的不良反应。换言之,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而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更是高达250万人。我们服药本为治病,结果反为药所害,原因何在?是我们滥用药物,还是药物在愚弄我们?
刘太医说,要回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对药有一个全面、彻底而清醒的认识。
首先,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之所以称为药,而不叫食物或其他,是因为它们有药性。什么是药性?中医认为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都有其性味,但药性猛烈,如刀似兵;而食性缓和,如水似气。所以神农氏才煞费苦心辨别食药,为的就是将刚与柔、猛与缓区别运用。我国自古就有“药性刚猛,用药如用兵,岂可妄发”的说法。刘太医家族也是受药性猛烈的困扰才决定以囚试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分治七分养”的科学治养理念。至于西药,由于是化学药物,属于自然与身体的异类,对身体损伤更大。
其次,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药物与药性,既要看到其有益的一面,又要看到有害的一面。因为药与毒、药性与毒性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很多时候,它们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使用得当毒也可以为药治病,使用不当则药也可以变毒致病。只不过对于已称为药的事物来说,毒性换了个无奈的称呼“副作用”,而对于已称为毒的事物,其药性则被形象地称为“以毒攻毒”。这就犹如两国交战互为敌一样,双方均称己为我,称对方为敌,其实己方之我就是对方之敌,对方之敌就是己方之我,究竟到底谁是敌谁是我,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再次,所谓的新药、贵药、进口药与好药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好药和坏药,只有贵药和贱药,使用得当,多贱多坏的药照样能治病,是谓好药;使用不当,多好多贵的药也能致病,是为坏药。
最后,还有一个药物纯度与污染的问题,这在中药材中尤为突出。
药物纯度上,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采收。比如,麻黄在10 月份生物碱的含量最高,应在此时采收,但药农为逃避国家税收,9 月就开始采收,导致药材太青,生物碱含量太低,形成劣品。甘草应在春季采收,而现在是在夏、秋季收,导致质量明显下降。再比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因为此时挥发油含量高。而有人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原因是此时产量高。金银花应是分期采集花蕾,但有人却不分期采,将花蕾和刚开放的花及开放多时已变黄色的花一起同时采收。
同时,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一方面使药材产生大量淀粉。如:柴胡根直径粗达5~10 厘米,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也使得药物毒性增大。这都大大影响了药材质量。对病人而言,由于无法分辨真假药材,极易发生药物中毒事件。
刘太医提醒您:药材的保存和中药的炮制状况堪忧
在《是药三分毒》一书中,作者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很多药材市场,都没有合格的药材仓库。许多仓库连基本的防潮用地架、除湿降温设备都没有。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药材商人仗着通畅的销售渠道,而完全置药材质量于不顾。
“中药的加工炮制,长期以来也缺少精确的规范,《中药炮制规范》中并没有对炮制品含量的测定项目作出规定。炮制操作的随意性,极有可能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比如黄芩这种药材对于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它的有效药用成分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多药材加工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传统的加工方法是要用润,即在药材上洒水,但一次不能太多,需要反复多次,确保其药材有效成分不流失,质量才有保证;而现在很多加工方法过于简单,就是泡,一泡就是半个月,药效全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