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傅彪会让他的同伴们警醒和明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妻子张秋芳在出席一次公共活动时很坚强地告诉大家,并总结出以下感悟,算是傅彪之死留给娱乐圈的警示吧。
1永远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超人,尤其是在面对不可能完成的繁重工作时。
2没人会无时无刻地想着你、关心你、照顾你——除了你自己。
3再忙,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4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压力。
5既然不能胜任某个工作,就干脆放弃它。
6健康是最关键的,其余所有的都可以忽略。
7钱是赚不够的,荣誉也是挣不够的。
8每天都要做好精力的储备。
9要坚信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10没有健康,你的一切都会归零。
没有健康,一切都将归零。无数人因为他们而“流泪到天明”,无疑,他们的快乐指数被影响甚至降到了最低。亲爱的偶像们,就算你们已经来不及为FANS考虑,但你又怎么能对自己的健康这么不负责?健康和荣誉,为什么到了生命的尽头,才会豁然明白?
【健康语录】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
作家王小波——只翻到一半的书页
健康愚人档案:
职业:作家
死亡原因:心脏病猝死
愚昧指数:★★★
1997年4月的一个凌晨,正值创作巅峰的王小波猝死于电脑桌前,病因是突发性心脏病。和当代作家路遥英年早逝的命运几乎如出一辙,留给读者的只是无尽的怀念。他的人生就像是一本书,上帝之手刚把他翻到第四十五页,就匆匆地合上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童年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1968年十六岁时,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1982年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并在台湾出版发行。王小波进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潮期,之后陆续出版多部小说。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终年四十五岁。
英国和日本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长时间地工作,休息和睡眠不足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会引发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王小波的死,显然与长期休息和睡眠不足有关!
这份研究报告曾在著名医学杂志《职业与环境医药》上刊登了。报告说:“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的两倍。”“连续两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正常状态高出一至两倍。”
这项研究成果是专家们针对约700名40岁至76岁的男子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后作出的。其中260名男子曾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史,另外445名男子心脏健康。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工作、休息、睡眠、生活状况、体重、饮食、血压、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跟踪调查。
为此,专家们建议,正常良好的作息状态是每周最多工作不超过40个小时。那些工作压力大的人应更注意休息和放松。
而“王小波们”显然没有做到这些,甚至内外界环境都不允许他们做到这些。作家群体的职业健康向来是不容乐观的,这是由他们本身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写作离不开灵感和思考,思考让他们心累,而灵感注定了他们的生活很不规律,这对身心健康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在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下,作家群体还无法摆脱来自外界经济文化环境带来的桎梏和压抑。
2007年,《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博客上回忆当年邀约著名作家王小波写专栏的日子,坦承王小波去世自己有一定责任,并不无内疚地说:“我也属逼迫他做一些令他心累的事的人之一。”
朱伟感觉到,王小波最后死于心力交瘁,是“因为生活压力,因为写作,也因为其他种种不自如和不愉快”。在他的印象中,王小波是个不善交际、喜欢安静、内向的人,被逼做了太多他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
“给我写专栏就并非他真正所好,所以我也属逼迫他做一些令他心累的事的人之一。我难忘与他最后一次见面,他给我交稿时说写不出稿来的那种痛苦不堪。他写专栏,越写越为思想繁衍能力的不足而焦虑,而且理性纠缠带给他的是小说的想象力枯竭,越来越缺少血肉。”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这是王小波曾经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因而,生是幸运的,死亡是不幸的。然而这位中国文化界的精英,虽然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为后人创造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却过早地进入了天堂。
十年过去了,在被无数人怀念的王小波面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苍白的话语,尽管依然嘹亮,但早已极其虚弱。
“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这或许是王小波自己的座右铭。但是要知道,倘若失去健康,这样的语言是极其苍白的。
【健康语录】
一个人的身体,绝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做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徐特立
导演陈逸飞: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突然死亡
健康愚人档案:
职业:导演
死亡原因:胃出血
愚昧指数:★★★★★
2005年4月10日,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先生因“胃出血”抢救无效而逝世,终年59岁。一个才华横溢的名人突然逝世,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议论。不少朋友都不解地问: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胃出血”并非不治之症,为什么会使陈先生发展到不治身亡?
先来看看死之前他都在忙些什么。据陈逸飞的好友透露,陈逸飞除了忙于电影以外,他旗下的逸飞集团当时也正忙着搬家,为此他费了不少心思。而且集团内部彼时也正在进行人事大变动和改组,这些事情陈逸飞也常常亲力亲为。另外,陈逸飞的公司正在做上市的准备,这也让他忙得够戗。
对于《理发师》剧组的许多工作人员来说,陈逸飞留给他们最后的印象,除了“一丝不苟地敲定各项工作议程,甚至连各种各样烦琐的道具都要一一过目”外,就是“夜以继日地催促着别人,也催促着自己把每件事情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程度”。在他们眼中,这个气质儒雅但满面疲倦的“完美主义者”,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实在是太勤奋、太认真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
陈逸飞用行动来实现“人生体验和尝试”,从1992年开始,陈逸飞开始了他在商业上的尝试。当时,他创办的逸飞集团注册在百慕大,品牌公司则在纽约,投资公司在香港,旗下已经拥有一个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四个服装品牌、一家模特经纪公司以及广告公司、环境艺术公司和出版公司,并于2000年获得著名风险投资基金“软银”等联合投资。
陈逸飞的经营业务涉足影视、绘画、模特经纪、服装、广告、书籍、杂志等7个方面。“七手都要抓,七手都要硬”,在中国民营企业“花红不过百日”、倒闭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他却奇迹般地让企业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并计划运作上市。这不由不让人佩服陈逸飞旺盛的精力和独特的商业手腕。
“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这是很长时间以来国内艺术界对陈逸飞的评价。
“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陈逸飞常对他的朋友们讲,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陈逸飞对工作一向以敬业著称。在电影《理发师》的拍摄现场,陈逸飞常常为了一个很小的细节而屡次重拍,59岁的他也跟着一帮年轻人一起早起晚睡,没日没夜地工作。即使在胃出血到两个加号的危险状况下,他也只是休息了两天,马上又投入工作中去。
据陈逸飞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他工作起来可谓是“玩命”,画画的时候,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画室睡觉,而且经常工作到半夜;拍片的时候,他也是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去世前,他正在指导拍摄《理发师》,“白天指导拍摄,晚上还看样片,和剧组人员开会”。
追求完美、事必躬亲是陈逸飞的工作特征。不少陈逸飞的朋友都表示,这几年陈逸飞过分投入在工作上,就像一个工作狂,根本没给自己休假的时间。在4月10日陈逸飞生病去世的前一些日子,他已经因为胃出血到两个加号而住院治疗,但因实在放心不下剧组,他打了止血针就出院了。他连续几天都只能进流食,身体极度虚弱,脸色憔悴,但他仍坐在导演台上指挥,不放过哪怕很小的一个细节。
他的朋友这样说:“他被自己的敬业精神摧毁了。”陈逸飞自己曾说过:“我一下飞机就赶去公司。”护士们说他“连洗脚时都要工作”。
不可否认,过分追求完美细节的性格让他无法从工作中脱离出来。最早,他的名片上只印着“画家”两个字。最后,如果他愿意,名片上便会写满如下的机构:逸飞服饰、逸飞模特、逸飞环境艺术、逸飞网站、逸飞媒体、逸飞文化影视、逸飞美食、逸飞视觉……
很多陈逸飞的朋友在回忆他时都不约而同地,或清晰或模糊地提到,陈先生不是一个普通人,过度劳累也是这样的原因使然。他本来是一个接近退休年龄的人,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周围的一切,都在逼着他不断前进。这一切,只因为他是陈逸飞。从早年怀揣不到一百美元去美国闯荡奋斗开始,“事必躬亲”这四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大脑的沟回中。他说:“我喜欢这种前进中的状态。‘开步走’这三个字,就是先把脚拎起来,一脚踩出去,退不回来了。”这句陈逸飞先生自己说过的话,最终成为自己的写照:输了健康,即使赢了世界又怎样?
所以,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幕是:一个叫陈逸飞的艺术家,带着一身的才华,戴着一枚叫“劳累过度”的勋章,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冰凉的59岁上,这个日子,离他的六十大寿仅仅四天。
【健康语录】
古语说:业精于勤。据我看,光勤于用脑力而总不用体力,业也许不见得能精;两样都用,身心并健,一定有好处。
——老舍
白领胡新宇——“床垫文化”的牺牲品
健康愚人档案:
职业:公司白领
死亡原因:过劳
愚昧指数:★★★★★
2006年5月28日晚,中国深圳,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多天的抢救仍无法挽回胡新宇的年轻生命,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直至最后一刻。
胡新宇2005年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他的日常作息习惯从此改变:晚上10时,坐上公司班车,颠簸到家已过11时,第二天早上7时准时起床上班。
4月初,他所在部门封闭研发新项目。项目启动后,他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长期蹲点实验室打地铺。不管加班到多晚,早上依旧按时上班。
4月28日,胡新宇因身体不适入院,一个月后,他静静地离开人世。
这是为什么?是身体素质不好吗?
“他是一个阳光男孩,运动细胞发达,精通多种球类,是班级乒乓球冠军和足球队主力。2001年准备考研时,我们曾约定2006年一起看世界杯。本科时,他经常连续踢五六个小时足球。”胡新宇的一个同学在网上留言说,“如果不是过度劳累,小胡不会变成这样。长期超负荷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使他的生命变得如此脆弱。”
不少网民认为华为对胡新宇的死亡负有责任,矛头直指公司的绩效考评和不合理的加班制度。但我们首先想到的却是华为公司的“床垫文化”。小胡,就是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