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是一种责任
449100000018

第18章 现代健康之完美定义 (1)

健康导读:何谓健康?健康就是没病吗?非也!与健康对立的不是有病,而是不健康。不健康就是病。不健康即是失衡、失常、失态,不健康是生命的一种异常状态。从本质上说,不健康是对宇宙的一种反动,一种破坏,一种背叛。它背逆宇宙演绎的进程,它传递了一种不和谐的信息,它诉说了一种不幸,它告诉了我们一种巨大的反向存在。

没病不等于健康

你是个健康人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相信90%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手,回答说:我是。我没什么毛病,四肢发达,头脑健全,不痛不痒,一切正常。

果真如此吗?未必。理由如下:没病不等于健康!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用事物发展的观点来看,人体每个器官每天都在运动变化中,开始是由幼小往成熟发展,到了成年顶峰之后它就要往衰老方向发展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病变临界线,超过了线值就是疾病。然而,线值内的器官质量、健康程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它在每时每刻都要发生变化,工作压力、精神紧张、营养失衡、环境污染、自然衰老,都在促使它向疾病发展。器官变化中形成的质量差异、往疾病临界线的发展就是不完全健康。

用事物关联性观点来看,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各器官的质量程度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各器官的健康值是不相等的。在相互作用中弱器官要影响、牵制强器官的发展。因此,这种不平衡就是不完全健康。

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里。饮用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米、白面当中都添加有漂白剂之类的东西。蔬菜生长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牛、猪、鸡饲料中大量添加激素,严重影响了肉、蛋、奶的品质,会对人体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就发生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疾病。结果就是我们当中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英年早逝的案例层出不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界上有20%的病人,75%属于亚健康人,只有5%的人才是健康人。

亚健康状况的特征是:到医院检查查不出任何疾病,但总有身体乏力、烦躁、失眠、心悸等不适之感,不用吃药这些感觉也能自行消失,但不能彻底消失,总是时隐时现。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常为人们所称道的“亚健康”。不要把它不当回事,其实其潜在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它往往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的前兆。一些学者也把这样的人叫做“半健康人”。

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在“亚健康”状态,澳大利亚达37至100万。在亚洲地区,处于这种状态的比例则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新调研发现并证明,接受调查的数千名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折磨,而且至少有半年病史。在对中年女性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尽管没有“病”,依然活着,但“亚健康”表明身体健康已不“完美”,如不及时调解,可引起病变。健康不“完美”来自身体的方方面面,这很难从医院现有的仪器查出问题。一个人可能各项化验都正常,但却总是感到浑身无力,头晕眼涩,吃饭没有食欲。如果在旧的医疗模式下,我们就会把其当做一个健康人而不予重视,而现代医学则要关注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饮食情况等,并帮助亚健康人摆脱亚健康。

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时,常常有以下表现:

1心神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夜寐不安,多梦。

2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经常自汗、盗汗、出虚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

3舌赤苔厚,口苦便燥:舌尖发红,舌苔厚腻,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有滞,目围灰暗:面色无华,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5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有些中老年妇女,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下眼皮肿胀、下垂。

6指甲成象,变化异常:中医认为,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经络、气血体能等信息层叠在指甲成象上称为甲象。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相似蒜头、剥如竹笋、枯似鱼鳞、曲类鹰爪、塌同瘪螺、月痕不齐、峰凸凹残、甲面白点等,均为甲象异常,病位或在脏腑,或累及经络,营卫阻滞。

7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四肢发胀、胸部胀满、胸肋串痛,妇科检查,乳房常有硬结,应给予特别重视。

8口吐黏物,呃逆胀满:常有胸腹胀满、大便黏滞不畅、肛门湿热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口中黏滞不爽,吐之为快。此时,应及时检查是否胃部、食道有占位性病变。

9体温异常,倦怠无力:下午体温常在37℃~38℃左右,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结核等。

10视力模糊,头胀头疼:平时视力正常,突感视力下降(非眼镜度数不适),且伴有目胀、头疼,此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所以,不要把“健康”简单理解为没有病。既然没病,就不必在意,于是发生了许多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后一天就躺在病床上再也起不来了的遗憾。病变是一个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今天感觉很好,不等于没有病变,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有时会突然熄火一样,故障并不是那一刻突然形成的,而是缺少了日常的维护。

为了避免这些“无病”致死的悲剧,有两个方略给您提醒:一是没发现疾病之前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测,检测各器官的健康指数,防患于未然;二是及早保健,给“弱势器官”加小灶,使各器官之间的健康程度保持相对平衡。

【健康之声】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

——培根

现代健康新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无不珍爱自己的健康。健康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健康的看法不一。近几年才逐渐有了健康的现代观念。

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健康水平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测量。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综合以上因素,现代新健康观可总结为: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对“健康”的完整新认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健康”涵盖了生理、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意义的健康,指躯体与器官的健康,要求无病而且健壮;心理意义的健康,指精神与智力的正常;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2“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与“疾病”处于同一轴线的两个不同的端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健康与疾病共存。健康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和最高意义上的区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健康状态也是处于变化过程中。只有努力地追求,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一旦患了疾病以后,又能尽快地控制,并向健康的一端发展。

3疾病包括精神与生理两个方面,病因包括生物和社会文化两部分。不少疾病从生理意义上来看,是由于致病菌、病毒引起的,但从社会文化上来看,贫困、营养不良、不良卫生习惯、不健康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是主要因素。

4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它拓宽了治疗与预防的领域,无论在内涵上,还是所涉及的策略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WHO健康新准则

那么,具体一点,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事无大小,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现代健康新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为方便百姓的健康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专家们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以下健康新标准:

1吃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表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表明胃肠消化功能良好。

3睡得快:上床后能很快熟睡,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 且内脏也无病理性信息的干扰。

4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心肺功能正常。

5走得快:行动自如,活动敏捷,说明精力充沛旺盛。

6良好的个性人格:性格温和,意志坚强,具有坦荡胸怀与豁达乐观的心境。

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8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充满热情。

总之,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心理—社会—自然—生态—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也就是说,现代健康新定义被更多地打上了社会性色彩,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要珍惜和不断促进自身健康,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

【健康之声】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

——斯宾塞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要把心理健康从健康的定义中专门拿出来加以讨论,是源于全世界这样一个残酷的心理现实。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21世纪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将是精神疾病与脑神经疾病。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形势也相当严峻。调查显示:在我国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约16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有3000至5000万人,而妇女、老年人、受灾人群等所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日渐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