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支点燃的蜡烛置于身前不远的地板上或者放在与视线等高的地方,把注意力集中在烛焰上。当注意力分散时,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烛焰上。也可以闭上眼睛,脑子里默想着烛焰的样子,直到它逐渐从脑海里消失。然后睁开眼睛,再一次凝视眼前的蜡烛。
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于夫妇或者全家练习冥想。大家可以围成一圈坐下,眼睛都注视着同一支蜡烛。
如果不摆蜡烛,也可以用其他事物代替,如一枝花或者是一块带条纹的石头。这件物体的外形与结构要尽量简单,不至于因为其精美的造型而分散注意力。它的作用是让你在走神时重新集中注意力。
平常心,领略真正的禅意
平常心是快乐的源泉,拥有平常心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人生的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才能不失去健康。
拥有平常心的人,不会过分地在乎自己的得失,不会让精神饱受患得患失之苦。
拥有平常心的人,不会在竞争时有紧张的心态,他们相信与其紧张能带来不好的发挥,还不如用平静的心去参与,说不定更能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
拥有平常心的人,不会在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他们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失去了财富不会痛不欲生,中了大奖不会喜极而泣。用心理学家的话说,他们的情商很高。EQ越高,他们保持健康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就越强。
可是,浮躁却是现代人的普遍心态,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常常占据了生活太多的空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为了保持“平衡”而筋疲力尽,却仍旧不得要领。所以,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克服心灵深处的混乱,追求内心平静的境地。
领略真正的禅意,你将不再受此困扰。那么,真正的禅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连佛家弟子也有疑问。
其实,禅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禅的本意是教人开解的方法,一是从形式上,一是从心智上。当一个人的思想时时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他也就了解禅的本意了。“一朝风月,万古长空”。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面前。说这个,目的是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禅与生活的问题,使我们感受生活的乐趣。首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从这些故事开始,走进禅意。
故事一:过 河
情节:很多年以前,有两个在寺庙学佛的年轻和尚。一天,师傅让他们下山去化缘。两个和尚便下山,走了很远的路,一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河上没有桥,只能蹚过去。就在他们准备过河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河边,也打算过河,可能是河水有点深的缘故,那女子显得犹豫。一个和尚走过去,背起那女子,帮她过了河,然后继续赶路。另一个和尚赶上来,对他说:“师兄,你是出家人,应该六根清净,何况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可以背一个女子过河呢?”那个背女子过河的和尚回答说:“我已经将她放下,你怎么还没有呢?”
健康解读:这里,背女子过河的和尚回答的问题就是禅家讲的“不住”。背起是形式,放下是关键,它告诉我们,不要为一定的形式所束缚,只有心里真正地放下,我们才可以让自己轻松。问话的和尚没有了解到禅的本意,他的修行还停留在表面上,所以他看似很遵守佛家的清规,其实并不了解禅的真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让一定的形式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不要让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影响我们的生活,给自己的心以自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心情放个假,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
故事二:吃饭睡觉
情节:一个弟子问禅师:“什么是禅?”师父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弟子说:“这不是我们常人天天做的事吗?”师父答:“可常人在吃饭的时候偏偏不肯好好吃饭,该睡觉时却思虑太多。”
健康解读:禅师的话告诉我们,禅是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里无处不是禅,有心人发现了,便会在平常的生活里,看到自然的法则、生活的真谛。那一份超越日常生活烦琐的心态,使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获得精神的自由,物质生活也成为禅师们修炼与体味禅意的工具和条件。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太多,如果把这些作为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我们不会在其中得到快乐,唯有把自己的思维放开,换位思考,我们才会发现意料之外的东西,也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被动变为主动。”禅其实讲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禅要求我们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无论悲与喜,都要欣然领受,重要的是心在淡然处。
故事三:住山洞的人
情节:在一个偏远的地区,有一个住在山洞里的人,这个人在农村来说应该算是有文化的,他住山洞不是因为没有房子或很穷,他是为了做成一件事。他生活的地方缺水,他所在的山村没有蓄水池,他为了建一个蓄水池,先是花光了积蓄,后来连房子也卖了,所以他只好挖了一个山洞存身。而村里的人并不理解他,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因为他们那里多年缺水,修蓄水池也没什么用。而他依然坚持,相信可以通过收集雨水的方式完成他的愿望。为此,他的家人离开了他,他的全部积蓄与房子也都没有了,他还得在住山洞的同时打工挣钱,为实现他的愿望努力。
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用品旁边堆着几本书,他很高兴地对外人说“闲的时候喜欢看看书”。他很健康,也很快乐。
健康解读: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用一种虔诚与淡然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的禅意。他本人没有多少文化,也讲不出什么意义深刻的道理,他的举动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就那么一种朴实的行动,那么平实的话语,就算是生活在山洞里,仍是十分的乐观。也许他并不懂什么是禅,但他对生活的态度,他这一充满仁爱的行动的本身,已经诠释了禅意人生。
人的生命价值用什么来度量?工作的业绩、丰厚的薪金、豪华的别墅、高级的轿车,这些已成为现代人不惜一切代价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生命的精华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地劳动,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来量度生命。究竟是令人羡慕的工作重要,还是拥有健康美满的生活重要?孰是孰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宽容,身心健康的维生素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种宽容,指的是对于自己或别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羞辱政策”,有效地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宽容不仅保护我们的身体远离病痛,它还从更深层次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心灵鸡汤。
1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再心存疑虑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傍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时,此时你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是从此与之绝交,还是宽容?冷静地想一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2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气愤和悲伤是追随心胸狭窄者的影子。生气的根源不外乎是异己的力量——人或事侵犯、伤害了自己(利益或自尊心等)。一言以蔽之,认定别人做错了,于是勃然大怒,恶从胆边生;咬牙切齿,怒从心头起。凡此种种生理反应,无非在惩罚自己,而且是因为他人的错误!显然不值。
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要知你并非踯躅单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纷纷攘攘,难免有碰撞,所以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会伤别人的心。如果冤冤相报,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且只能将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3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患得患失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保证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4宽容,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理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