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在当今世界,能像阿基米德一样豪迈的非金融家莫属,正是金融产品的高杠杆。“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花别人的钱赚自己的事”,成为所有金融家的格言。可是,金融家们千万要注意,如果找错了支点,撬动的不是地球,而是金融地震。美国贝尔斯登公司是一家有84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字号投资银行,称得上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老大,在对冲基金市场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这家银行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是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中,它旗下的两个对冲基金都濒临破产的消息,还是让整个华尔街,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大为震惊。2006年年底,问题就已经出现,美国住房市场低迷。2007年3月到4月次级房贷市场风暴泛滥,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对冲基金投资的次级抵押债券支持的组合证券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两只对冲基金双双陷入巨额亏损的难看困境。其中,高端结构信用战略基金陷入危急境地难以自拔,而其同类基金高端结构信用强化基金为满足保证金要求,则被迫卖贵重资产并请求资金上的紧急救援。
贝尔斯登最后终于还是面临破产,在政府做媒下,把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危机成因在过去的几年里,曾被银行和监管当局誉为金融领域最大创新的“资产证券化”非常猖狂,而对冲资金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就是风险的吸收者。事实上对冲资金对风险吸收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它只是风险转移,并不能让风险完全消失,到底谁来为损失买单呢?对冲基金在很多人眼里是神秘的,残酷的,它虽然在风险规避方面贡献很大,但它的价格和手段都是一个谜团。简单地来说,就是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属于在刀尖舔血的主儿,而且,在杠杆运用方面更让人胆战心惊。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基金大量投资了刺激贷款支持的抵押债券和以其为抵押的CDO。用债券来当债券的抵押,恐怕只有华尔街的天才能想出这种高明的招数。2007年1月,按摩机特集团推出ABX指数是次级债市场的基准指数,用来计算刺激债券违约保险成本,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参考。2007年2月看空指数的基金赚钱都很多,贝尔斯登投资CDO赔的钱和卖空ABX指数赚的钱相等,不赔不赚。2007年3月,市场上CDO价格大幅度下跌,而ABX指数却保持了平稳状态。
这是贝尔斯登最恼火的事,自己投资的亏了,卖出去的ABX却在上涨,贝尔斯登损失了一大笔。为了挽回损失,贝尔斯登基金的基金经理头脑发热地继续大量投资,就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可惜天不遂人愿,这次操作直接导致了当年3月到4月出现了更大的损失,这直接导致了贝尔斯登破产。大家一定会问,才赔了两次就破产了?贝尔斯登怎么着也算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啊。事实上,华尔街在金融创新方面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超大杠杆操作非常容易失去控制,可能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投资者的钱就全部打水漂了。次级抵押贷款在市场一片火爆的时候,评级机构形同虚设,把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却对风险只字不提。当然投行的信心满满与刻意欺瞒,还有包装的连业内人士都看不懂的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评级机构。当次贷危机、违约危机进一步扩大,CDO市场面临不容忽视的经营危机时。可是它的信用还是高于BBB,有的甚至达到了最高级别AAA,这严重地迷惑了投资者。
求助无门,终于破产当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管理资产逾二百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的损失达到数十亿美元,债权人之一的美林公司在最关键的时刻落井下石,宣布冻结并出售至少85亿美元的抵押品,其中大部分是与房贷有关的证券。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似乎使贝尔斯登的钱调度不便,引起市场恐慌,信用下降。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主打款对冲基金立刻陷入崩溃边缘,贝尔斯登着急了,但最先想到的不是找政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投行一般都很少找政府,为什么?一是政府不会轻易出手,毕竟顶着纳税人的压力,现在要政府大出血不合适;再就是被收编了怎么办,政府一旦介入,以后再发展起来也会受到影响。可惜,贝尔斯登打错了算盘,被许多投行无情地拒绝了。且不说那个在最关键时刻落井下石的美林,自身难保的雷曼,就连实力雄厚的摩根大通和抗托·斐茨杰拉得都没有伸出援手。
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两点: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对冲资金长期资本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时候,贝尔斯登拒绝了华尔街14家投资银行的援助要求,而此次其他大投行的拒绝也在情理之中;第二点是贝尔斯登倒下的时候,其他投行还没想到金融危机这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来,以为贝尔斯登的倒闭会让大客户跑到自己这里来,算是在做瓜分胜利果实的美梦。这直接导致了贝尔斯登的CEO开恩被迫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而第二只对冲基金已经飞快在短时间内从价值6亿美元跌倒2亿美元,损失高达4亿美元。大家要注意,这4亿美元可不仅仅是4亿,而是要加大杠杆来赔偿。比如当时买的是1:3,那你就损失了12亿;当时买的是1:30,你损失的就是120亿。贝尔斯登意识到后为时已晚,不得不对该基金清盘,由于错过了最佳时间,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声誉,贝尔斯登解雇了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任用杰弗里·雷恩为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雷恩曾经在雷曼兄弟公司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但是这个决定并没有起大效用。贝尔斯登还是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贝尔斯登的信用度极剧下跌,贝尔斯登2007年12月宣布第四季度亏损84亿美元,这是公司自发展以来,所面临的最大亏损。2008年1月8日,公司宣布免除当时已经73岁的詹姆斯·开恩首席执行官的职务,理由是在次贷抵押贷款方面投资不善,紧接着请来了资深投资银行家艾伦·施瓦茨。政府介入,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3月4日,贝尔斯登经过了多番挣扎,还是宣布其流动性“显著恶化”,这无疑向世界宣布:这家排名第五的美国投资银行已经濒临破产。该消息导致其股价当天暴跌47%,降低到九年以来最低水平,而且引发了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狂跌将近200点。当天,为了防止贝尔斯登危机向整个金融系统蔓延,纽约联储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紧急救援性融资。
这样的措施,通常都是美联储在经济全面进入大萧条的时候才采取的措施。由此可见,情况多么严重。按照美国惯例,投行的生死存亡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投行是竞争性的金融主体,美联储贴现窗口是不对投行公布的,所以只能通过商业银行来迂回救助。在最开始的时候,当美国监管局和华尔街得知基金本身亏损的时候,都非常震惊。贝尔斯登为了不引起市场恐慌想自行消化,甚至更改了对外披露的公司实际情况,等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对外宣布:在2007年5月15日该公司对外宣布,其下属基金在4月份损失为65%。而宣布后仅仅三周的时间,该公司又宣布基金在4月份实际损失为百分之是897%。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变动,投资人、政府等等无不愤怒,监管部门立刻高度关注。美国证券交易委会立刻进行调查,同时也想彻底地查下美国证券市场的真实健康情况。这一查可不要紧,杠杆太大了,实际结果远远超出这些投行们的报告。
一旦出现危险,资金链会立即断裂,最后不仅自身难保,而且会牵扯到的资金链全部断裂,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仿佛又回到了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为遭受了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最终美联储被迫出面干预,同16家债权人协商,出资35亿美元才避免金融市场的危机。事实上,贝尔斯登的破产同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整体衰退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房市最火的年份,贷款机构发放的房贷创历史新高,而放款的条件非常宽松。格林斯潘又实行了几十年的低利率,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购买欲,金融机构胆子再大也不敢把所有风险都自己扛着,于是打算将房贷证券化。在2000年到2006年,华尔街推出了逾18亿美元的次级房贷证券。2007年后,随着房屋市场的冷却,房贷违约案件层出不穷,相关债券出现危机也就不稀奇了。包括贝尔斯曼在内的大投行,它们曾经是丰厚的利润,高额的薪水和点石成金的代名词,而如今却意味着倒闭、失业和一蹶不振。它们曾经从默默无闻的小机构,一举成为华尔街的标志,又似乎是一夜之间,从巅峰跌到谷底,把全球经济带入了寒冬。别了,大投行的傲慢和自负,谁是下一个贝尔斯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