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这种方法还挺好的,可后来,仙仙妈发现仙仙有些不对劲了。怎么回事呢?孩子变得越来越霸道、不讲理,只要是她看上的东西,就一定要抢到手,否则就开始使性子,闹脾气。
这是怎么回事呢?仙仙妈百思不得其解。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因此,父母与家长对其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吃的让孩子吃,如果孩子不吃呢,就变着法地哄孩子吃。仙仙的妈妈就是如此,见孩子不吃饭,竟然想出了与孩子争着吃饭的主意。但这种对孩子过分的照顾与迁就,既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又易让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习惯,将什么好东西都看作她的,甚至会让孩子不懂得分享,产生独享意识,特权心理。
孩子为什么自私、霸道、想独享呢?
1.与成长的环境有关
在心理学上,特权心理是一种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而父母溺爱孩子,什么好东西都让孩子独享,就会让孩子有独享意识、有特权心理。比如,很多家庭吃饭时,总是喜欢把好吃的菜,比如鸡腿,夹给孩子吃。长此以往,孩子就认为鸡腿是自己吃的,别人不能吃。
2.消极的心理暗示
孩子哭闹时,为了哄孩子,父母就把家里好吃的拿出来,并经常会对孩子说:“宝贝,好吃的东西都是你的,爸爸妈妈不吃。”说得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把这些话刻印在心底,深深地记住了自己在家庭中是享有“特权”的——好东西都是我的!既然好东西都是我的,那么,其他人自然不能动我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有独享意识。
心理学家支招
如果孩子有独享意识、特权心理,父母最好帮孩子摆脱这种心理的束缚。因为一旦孩子产生了特权心理,不仅行为会变得自私,而且会影响亲子间的沟通。
父母要想帮孩子摆脱特权心理的束缚,剔除孩子身上的独享意识,不仅要给孩子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还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帮助孩子。如果你对此没有良方的话,不妨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1.取消孩子的特殊待遇
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意识到,家人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你在家中给孩子提供了许多特权,比如,经常给孩子开小灶,让他吃独食,或者他可以比其他家人晚起床等,那么,你应该马上取消孩子的特权。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特权心理时,父母要想办法转移孩子对事物的注意力。如何成功的转移?方法很多。比如,孩子想一个人吃一盘排骨,那么,你就可以将虾端到自己面前,并边吃边大声说:“真好吃!”当孩子也想吃虾时,你就可以让他将排骨分给你一部分,并告诉他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吃。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其自私的想法。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冯倩
妈妈职业:全职太太
女儿姓名:肖肖,5岁
我女儿肖肖5岁了,有些瘦,这可能是因为她不好好吃、爱挑食。
5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好好吃饭,营养怎么跟得上?于是,我就给她开小灶,她喜欢吃什么,就尽着她吃。
后来,女儿身体慢慢好了许多,可是,她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她喜欢、她觉得好,就一定会占为己有。俨然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霸道孩子。
我向有经验的朋友咨询这个问题的时候,朋友说:“这完全是你溺爱出来的。”
我不明白,再向朋友追问时才知道,原来我给肖肖开小灶,给她提供特权,竟成了让孩子产生自私心理的“元凶”。
知道了这个原因后,我取消了肖肖的小灶,让她和家人一起吃饭。她当然不高兴,吃饭时无精打采。吃饭前,我对她说:“肖肖,现在,我们比赛,谁先吃完,谁会得到一个小红花。谁得十个小红花,就会得到奖励——一本动漫书!”
“真的?”
她一听这话,两眼放光。因为肖肖最爱看书了,而且最喜欢看动漫书。
“当然是真的!”
此后,我们家的饭桌就成了比赛的战场。当然,每次比赛基本都是肖肖先吃完。当肖肖因吃饭比赛而得到第十份奖品——一本动漫书时,她不仅习惯了与大家一起吃饭,慢慢纠正了自私、霸道的行为,而且亦改变了挑食的毛病。
6.我的东西,谁也不准碰
——孩子为何“唯我独尊”
牛牛已经5岁了,却一直没几个小伙伴,这让牛牛妈十分担心:孩子在与人相处方面是不是有问题。正好有个亲戚想把一个与他同龄的孩子拜托给牛牛妈照顾几天,她马上就答应了,心想这下儿子可有伴儿了。
亲戚家孩子叫杰杰,牛牛妈把他带回来后,把牛牛叫到身边,介绍起来:“牛牛,这是杰杰,比你小两个月,快带着弟弟去玩玩你的新玩具。”
“不要。”牛牛妈愉快的心情被儿子这句斩钉截铁的回答给弄没了。
牛牛妈疑惑地问:“为什么不要呢?弟弟很想和你一起玩呢!”
“那是我的玩具,不让他玩。”
“你这孩子,哪有这样当哥哥的,快带着杰杰去玩会儿。”牛牛妈边说边拉着杰杰往儿子的房间走。牛牛着急得跟在后面,一直喊:“不准拿我的玩具,不准他碰,妈妈也不能碰!”
牛牛妈才不听他的,进屋拿了几个牛牛的玩具交给杰杰,“杰杰,拿着玩具和牛牛去客厅里玩!”
“啪!”
谁知,杰杰刚接住玩具,就听到一声脆响:玩具掉地上,摔坏了!而且是牛牛伸手拍坏的。
“这是怎么回事?”牛牛妈十分诧异,这时候,就见牛牛把脸扭向一边,撅着嘴哼哼道:“我的谁也不准碰,碰了我就摔了它。哼!”
说这话的是自己的宝贝儿子?牛牛妈愣住了,儿子怎么这么小气、霸道、自私、不讲理呢?她实在想不通。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在幼儿时期,或多或少会有自私的表现,特别是3岁之前的孩子。而如果孩子6岁多了还是如此,比如,别人的东西他可以玩、可以碰,但自己的东西却不喜欢他人触摸,那就说明孩子自我意识观念太强烈了。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观念过于强烈时,就有可能丢弃或损坏已经被他人触摸过的东西,心理上产生“唯我独尊”思想——只有我才是最大、最重要、最有权力的人。
那么,孩子的“唯我独尊”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有以下几大原因:
1.生活在4∶2∶1氛围中
家长可能会问,什么是4∶2∶1氛围?4∶2∶1是一个新时代名词,即祖辈:父母: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都围着1个孩子打转,宠爱有加、呵护无度,这样的一个氛围,便是4∶2∶1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当然会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观念,家庭的中心是他,最有权力的家庭成员,也是他。这就是孩子“唯我独尊”心理形成最根本的成因。
2.优越物质生活的造就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物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不用孩子开口,父母就主动给孩子买了。形成这样的习惯后,一旦发生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事件,孩子就会哭闹不停。父母迫于无奈,只好答应孩子的要求。这就造就了孩子的自私、霸道的心理。
3.“暗示效应”的“助威”
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干扰、影响,即为“暗示效应”。儿童享有特权的心理和自我暗示密不可分。在向父母讨要更多、更好的东西时,儿童多会施加自我暗示——我有权利拥有它;爸爸妈妈应该把它给我;我不要的才是你们的等等。有了“暗示效应”的“助威”,会让孩子眼里只有自己,心理及行为都会表现出霸道、自私等反应,即“唯我独尊”。
心理学家支招
心理专家认为,一旦“唯我独尊”心理在孩子的心底生根发芽,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私的性格。所以,要在这种心理还处在萌芽期时,将其连根拔除!
很多父母都明白“唯我独尊”心理的危害,却苦于无从入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父母,不妨参考下心理学家的建议:
1.善用4∶2∶1氛围
4∶2∶1氛围所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善用这种比例关系,就能巧妙地引导孩子走出自我的小中心。如何善用呢?那就是要教育孩子的问题,家人间首先要达成统一“战线”,观念一致,软硬并施,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比如说,孩子为了不让别人碰他东西而损坏玩具时,父亲可以表现得生气一点,质问他:“为什么摔坏玩具?”这时候,母亲或者奶奶应该诱导孩子:“宝宝,你看,玩具摔坏了,它很疼的,正在掉眼泪呢!爸爸为此很生气,宝宝做错了哦!赶紧向玩具道歉,然后妈妈带你给它做个‘治疗’,怎么样?”
2.打消孩子的自我暗示
孩子之所以会有倾向于自私的行为,是因为他不知道自私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自私所带来的恶果,并让孩子有深刻的体会,吃点自私的苦头,那么,再让孩子改正自私的心理,就会容易得多。比如以牙还牙。当孩子不想与父母分享苹果的时候,父母可以独自吃孩子最喜欢吃的芒果。这样,就有利于让孩子远离“唯我独尊”的心理。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杨兰
妈妈职业:管理咨询师
儿子姓名:成成,5岁
儿子成成今年刚满5岁,长得白净可爱,性格也一直很好。可不知什么时候,他就有了个小毛病:不准别人碰他的东西。还不止这些,如果他的东西被其他人碰过了,他立马就会把那样东西丢弃、破坏掉,甚至会和碰他东西的人生气。
“成成,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玩你的玩具?”有次我问他时,他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那是我的玩具,谁也不准碰。”
“也不让妈妈碰?”
“不让!那是我的!”
“哦。妈妈知道了。”我曾听好姐妹谈起过教育孩子的问题,她家宝宝两三岁时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太把自己当回事。
当时好姐妹用了一个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既然他不让别人碰他的东西,那别人也不让他碰别人的东西,不就行了。得给这小子一点儿“厉害”瞧瞧,我暗下决定。
从那天开始,我只提供儿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他一切开销和活动,都不再满足他。如果他抗议,我就会很直接地告诉他:“这个家是我的,挣的钱也是我的,这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的,你去守着你的东西吧!妈妈的东西,也不再让你碰了。”
一开始他当然是不停的哭闹,可几天之后,他渐渐明白,我是真的在把他当成成人看待。他慌张地跑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之前做错了,一边哭一边请求我的原谅。
我知道,我的方法成功了,我的宝贝儿子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聪明可爱的好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