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甚至让人琢磨不透,有些孩子必须要蒙着枕巾才能睡着,还有的孩子对异性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还有一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当乖宝宝变成了怪宝宝,父母要怎么办?
宝宝怪异倾向测试
孩子的许多行为,对于父母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甚至很多父母感觉自己的宝宝行为怪异。你的孩子行为正常吗?如果你觉得不正常的话,那就来做个小测试:
1.宝宝是否经常将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家?
A.是 B.否
2.宝宝在与大朋友玩时,是否对异性有着强烈的好奇或好感?
A.是 B.否
3.宝宝是否喜欢问你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妈妈我从哪里来”?
A.是 B.否
4.在生活中,宝宝是否经常言行不一致,比如,去超市前,明明答应不买东西,可到了超市后,却闹着要买?
A.是 B.否
5.晚上睡觉时,宝宝是否会恋物,比如,非要抱着某个玩具,才肯入睡?
A.是 B.否
6.你最近是否发现,宝宝突然像换了个人,比如,原来非常爱说话,可上从上幼儿园后,变得非常不爱说,或非常安静了?
A.是 B.否
7.宝宝是否有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爱咬手指头,或啃指甲?
A.是 B.否
8.宝宝是否迷上了电脑游戏?
A.是 B.否
测试结果:
“超级怪异型”宝宝:当A项出现6~8次时,宝宝的行为非常怪异。家长需要多与宝宝交流沟通,看看宝宝的心理出现了哪些问题。
“怪异型”宝宝:当A项出现4~5次时,父母需要对宝宝多加关注,因为孩子的行为表示其心理可能有了某些异常,比如缺少安全感等。
“健康型”宝宝:当A项出现1~3次时,妈妈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你的宝宝非常正常。尽管他有一两项看上去很怪异的行为,但属于成长的必然过程,不必太担心。
1.我只是拿来玩玩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最近,4岁的蕾蕾从幼儿园回家后,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直到吃饭的时候才肯出来,吃饭前,不管谁来敲门她都不开。
“蕾蕾,你在做什么啊?”
“没……没什么!”蕾蕾支支吾吾。
蕾蕾的爸妈在外地工作,从两岁起,就由外婆照顾。以前,每天只要一回家,她就会缠着外婆讲故事,可最近老把自己关在屋里。
“这孩子怎么了?有什么秘密?”外婆很不解。
一天晚上,外婆用蕾蕾最喜欢吃的水果蛋糕终于哄得她开门了。外婆走进去一看,蕾蕾正在玩玩具,可当外婆看到她正在玩着的积木时,很惊讶。
“没有给蕾蕾买过积木玩具啊!这些看上去很新很漂亮的积木是哪儿来的?难道是从幼儿园带回来的?还是和小朋友们借的,还是……”外婆想了半天,最后决定问蕾蕾。
看到外婆发现了那些积木,蕾蕾知道自己的秘密“暴露”了,还没等到外婆生气,她就自己承认了:“外婆,我只是拿来玩玩。”
原来,蕾蕾前两天看到幼儿园里的一套积木特别好玩,而自己家里没有,就偷偷把几块积木装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这还了得!这不就是偷东西吗,可不能让蕾蕾养成这种坏习惯。
第二天一早,外婆送蕾蕾上幼儿园。一进教室,外婆就对蕾蕾说:“快点,快和老师说对不起,以后幼儿园的玩具不可以拿回家的,听到了吗?”说着,外婆把几块小积木交给了老师,连连道歉。
本以为蕾蕾会知错就改,不再“拿”别人的东西,可没几天,外婆又发现了不属于她的小玩具。难道蕾蕾真的成了“小偷”?这可怎么办啊,外婆急得直上火。
案例深度解析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紫格尼克效应”在起作用。
“紫格尼克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提出的。后来,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又提出:任何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企图,且内心有一种动力驱使自己去完成某一个行为,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获得一个心爱之物,等等。同时,人们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即“心理张力”,它会促使人们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手段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0~4岁的幼儿因为喜欢某个物品而将其私自带回家的行为正是这一效应在起作用。但0~4岁的幼儿这种行为还不能上升为不道德。因为在4岁以前,孩子在思考或行动时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他看到的、喜欢的是自己的。所以,案例中蕾蕾的行为不能被贴上“不道德”成“偷窃”的标签。
此外,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又得不到满足,所以只好自己偷偷去拿。有时孩子还会因为其他小孩拿着玩具在自己面前炫耀而自尊心受损,出现“偷”东西的行为。
2.为引人注意而“偷”
孩子缺少关怀和安慰,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也会主动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目前很多家庭里,父母因工作繁忙,对孩子投入感情过少,这就促使孩子通过“偷”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3.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孩子“偷”东西,还可能是在借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比如在幼儿园里,几个孩子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争执,最后,没有得到玩具或受批评的孩子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时他可能会通过将玩具据为己有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心理学家支招
“小时拿针,长大偷金。”孩子从小养成“偷拿”东西的习惯,长大后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对孩子“偷窃”行为的制止,要在分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无意识地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
1.培养孩子的“所有权”意识
三四岁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是由于缺少“所有权”意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所有权”意识的培养。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家中的物品进行“所有权”确认,让孩子先分清楚哪个物品属于谁,接着在物品上标上姓名或做个记号,并订立规则: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不能使用或拿走他人物品。然后,父母要亲自示范给孩子看,比如在洗衣服、收拾玩具前征求孩子的同意,让孩子知道他是该物品的“所有权者”。
2.杜绝打骂,耐心引导
孩子偷东西后,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弄清原因后再对症下药。比如孩子因“那东西好玩而我没有”而偷窃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果想要好玩的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向小朋友借。总之,遇到这类情况,父母千万不能动粗,应在弄清原因的基础上教孩子获得物品的正确方法,之后再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3.动之以情,引发孩子的同情心
晓之以理后,再动之以情可以诱发孩子的内疚情绪,让孩子“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错。例如,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某某小朋友丢了东西,他急得到处找,一天都没吃饭,还差点走丢被坏人带走……这种办法可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另外,孩子“偷”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所以,这时父母应该投注更多的感情到孩子身上,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受重视的,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关怀。
他山之石
爸爸姓名:张之栋
爸爸职业:某外资企业管理人员
儿子姓名:程程,6岁
我的孩子今年6岁,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去小朋友家玩,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拿回来。他偷的东西都是些小玩意儿,同学的本子、玩具等。
第一次发现他这个行为,是去年我们回老家的时候。那时孩子和他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平时我们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去看他。在询问儿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时,我在他书包里发现了一个写着别人名字的本子,问他怎么回事,他承认是偷偷拿了同学的。
类似的事在我们每次回老家的时候都发生,他爷爷奶奶说孩子平时很乖,根本不拿别人的东西,只有我们回老家的时候才拿,好像是故意的。这时,我才发觉孩子可能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给他更多的情感关注。虽然工作很忙,但还是尽量多抽出时间去看孩子,每个月回老家看他的次数比以前多了好几次,而且每次都带他出去玩,并和他多进行肢体接触,如抚摸、拥抱等。
有时回家看孩子时,发现他情绪不太好,我们会耐心地与他交流,和他做游戏。采取这种方法后,儿子果然没了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2.喜欢美女姐姐
——如何顺利度过“性意识成长关键期”
接触过鹏鹏的人都觉得,这个小家伙活脱脱是个“蜡笔小新”,因为他跟小新一样“色”,喜欢围着漂亮姐姐转。
小鹏鹏今年才4岁,但他“好色”的事迹却已有一大箩筐,比如妈妈的朋友或者邻居家的姐姐过来玩,小鹏鹏和她们很快混熟后就要求姐姐、阿姨们抱他,还喜欢在她们胸口蹭,或者用小嘴亲吻她们。
小鹏鹏的这些举动在两三岁时就显现出来了。起初,爸爸妈妈没有太在意,觉得小孩子拥抱、亲吻姐姐、阿姨等,也是性格外向开朗、待人友好的一种表现,甚至还鼓励孩子多跟认识的人亲近。
可后来,小鹏鹏的行为就越来越有些过分了。家人带他去公园玩儿,见到漂亮女孩儿,他就会跑过去“强吻”人家,有时还会掀女孩的裙子,或在公共场合脱下自己的裤子,露出半个屁股晃来晃去。
这时,小鹏鹏的父母看到孩子如此“好色”,又行为怪异,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了。
案例深度解析
两三岁的孩子常会出现蹭漂亮姐姐、阿姨或妈妈胸部及亲吻异性等动作,其实这些“性动作”是孩子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性意识成长关键期”到了,而非孩子好“色”。
从心理学角度讲,0~3岁时是培养孩子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期,它凝聚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并定下以后有关“性”的活动的发展基础和方向。这一时期是孩子“性意识成长关键期”。
这一时期,孩子为什么会“好色”呢?很简单,是由于好奇心与想获得心理满足感所致。
1.由于好奇心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其探索外界的能力和愿望也在增强,他会发现外界的人和自己不同,尤其是异性,并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虑。因此,像小鹏鹏这样,喜欢蹭女性胸部、亲吻漂亮女孩等行为,其实是“性意识成长关键期”的幼儿探索他人身体以获得快感、满足好奇心的一种途径。
2.获得心理满足感的需要
除了孩子由于好奇心强而“好色”外,处于“性意识成长关键期”的幼儿,也经常会通过自体娱乐,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喜欢被人抚摸身体等。这些只是孩子在身体发育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满足感,而不是性欲的表现。
心理学家支招
父母是孩子性启蒙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性意识成长关键期”,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敏感行为,避免因自己错误的性教育方式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最后导致“性意识”或“性取向”的扭曲。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
1.淡化孩子的“好色”行为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好色”的行为,尤其在公共场合,就可能因尴尬而打骂、吓唬孩子。但这样做反而会强化孩子“好色”的行为。因而,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好色”的行为,最好要保持冷静,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这些举动。之后,父母用其他更有趣的活动或话题尽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父母应该有问必答,且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回答,不能对孩子说谎。
2.让孩子明白“亲吻示爱”
现在,各种媒体上都有不少与性有关的信息,对此,父母要循循善诱,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比如看到电视里的亲吻镜头时,妈妈不要直接将孩子从电视机前拉开,而是应该告诉他,亲吻是爱的表示,就像妈妈亲他,那是因为妈妈爱他,妈妈不会从大街上随便抓住个孩子就亲。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亲吻是美好而自然的事,是对他人关爱的表示。
3.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际技巧
有些孩子的“好色”,比如,“强吻”漂亮女孩,只是因为他们想向对方表达好感,而自己的交际方式有限,只好通过吻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家长要教孩子一些实用的交际技巧。比如,告诉孩子喜欢一个人,想表达喜好之情,除亲吻之外,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拉手、给对方一个微笑等,父母应多教孩子这样的交际方式。
4.不妨和孩子一起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