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821400000026

第26章 警惕!孩子有怪癖 (3)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讲故事,轻轻抚摸她,让她听着我的声音自然入眠。渐渐地,她不再抱枕头了。有时我晚上不在家,也会打电话回去,让婷婷在电话里听我的声音,听我给她唱歌、讲故事,没过几分钟,她就睡着了。

5.对妈妈不亲的子默

——警惕孩子的缄默效应

7岁的小女孩子默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最近,她变得越来越安静,跟妈妈在一起时,说话越来越少。

“子默,在玩啊!”

“嗯!”

“晚上想吃什么?”

“随便!”

以前子默可不是这样的,经常拉着妈妈说话,讲她在幼儿园遇到的“奇闻异事”,或者让妈妈陪她一起读书写字。

现在子默上小学一年级,每天下午妈妈接她回家后,她就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一句话都不跟妈妈说,妈妈问话的时候她只是很礼貌地答一声,看起来她跟妈妈的关系一点也不亲密。只有爸爸回来时,她才会兴高采烈地跑过去,钻到爸爸怀里。

为此,子默妈感到很受伤,还有些委屈,她觉得自己一直很爱女儿,做什么事都为女儿着想,虽然平时教育子默的时候有些严厉,但这完全是为了她好,是希望她能健康地成长,不染任何不良习气。可结果,子默不但不领情,反而越来越疏远她了。

案例深度解析

小子默对妈妈不亲,不爱和妈妈说话,跟妈妈在一起时很安静,这其实是她以“缄默效应”回复着妈妈的某些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虽然会在“皮鞭”面前屈服,但那只是表面上的服从,内心却充满了反叛、仇恨等复杂情感。在占据强势地位的人面前,人们都会挑对方喜欢的话来说,也会因害怕其威严而保持缄默,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缄默效应”。

一般来说,小孩子是最公正无私的,从小谁对他好,谁真正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他就愿意亲近谁。反之,如果你是个过于严厉、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对孩子缺乏耐心的父母,那孩子自然不愿意亲近你,甚至会因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受批评、惩罚,或因不满你的强制性行为等,而保持缄默。

另外,经常表现出以下行为的父母也不受孩子的欢迎,容易使孩子保持缄默。

1.只顾自己玩的“自私妈妈”

妈妈常常只顾自己出去玩,既不顾家,也不顾孩子,很少陪孩子学习、玩耍,晚上回家也很晚,几乎抽不出时间来陪孩子。这样的妈妈让孩子感觉不到母爱,孩子自然会逐渐疏远她。

2.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小孩子都很敏感,他们常常把妈妈视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妈妈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其他人不能与他“分享”。所以,当妈妈把过多的关爱放在爸爸身上,见到爸爸时才笑逐颜开,总是把好吃的留给爸爸,总说爸爸的好,孩子就会“吃醋”。但因害怕父母的威严,孩子不敢进行强烈的抗议,只能保持缄默。

3.不尊重孩子的朋友的妈妈

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但有些妈妈对孩子的管束过多,又认为有些小朋友有一些不良习气,自己的孩子经常和这样的小朋友在一起,就会被他们“带坏”。所以,妈妈们时常会阻止孩子和某些小朋友在一起,有时孩子带到家里来的小朋友,妈妈看着不喜欢,就不给人家好脸色,甚至立马赶走人家。这时,孩子就会觉得妈妈不尊重他的朋友,不给他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力。于是,孩子就有了心结,会渐渐疏远妈妈。

4.说话不算数的妈妈

妈妈总是说话不算话,答应孩子的事不能很快地办到,总以“工作忙”、“下次再说”等借口搪塞孩子,这其实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教材。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相信妈妈的话,自然也就不愿与其亲近了。

心理学家支招

作为最疼爱孩子的妈妈,当孩子“疏远”你时,你会感到委屈、难过甚至伤心,但是,孩子跟你不亲,这与你对孩子的态度、表现出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要想让孩子重新爱上你,那就该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做一个会爱、懂爱的父母。

1.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教育方式

小孩子淘气是很正常的事,妈妈希望孩子听话、懂事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动不动就批评、体罚孩子。体罚只是暂时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但其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掉的问题多得多。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如果妈妈的态度过于强硬,之后孩子再出现跟小朋友打架、弄脏衣服、在墙上画画等淘气行为,他就很容易因害怕而不敢跟妈妈“坦白交待”,而用沉默、疏远妈妈的方式“避险”。假如孩子犯错后,妈妈先认真了解孩子行为的来龙去脉,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解释,之后再告诉他“这样做不好”“这样会伤害别人”“这样你自己就没有干净漂亮的衣服穿了”等,这样的教育就很容易让孩子接受,避免孩子对妈妈产生反感、憎恨等情绪。

2.只要有空,一定要说“妈妈最爱宝宝了!”

每一位妈妈都愿意把自己的爱给孩子,但有时你不说,孩子怎么知道你爱他呢?所以,要时常告诉孩子:“妈妈最爱你!”最好坚持每天都说,晚上搂着孩子睡觉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只要想起来就可以抱过孩子对他讲这样的话。时间一长,就会有这样一个效果:妈妈问:“宝宝,你最喜欢谁?”宝宝的答案当然是“妈妈”了。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不会疏远你。

3.做孩子的好伙伴,给孩子一点儿决定权

作为孩子的妈妈,即使工作再忙,一星期也该抽出一天或者至少半天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一天里,妈妈应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知道,今天妈妈的眼里只有他,知道自己是重要的、被爱的。利用这一天时间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玩什么游戏、是否要去公园玩等,给孩子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一天里,如果妈妈能够满足孩子的心愿,就能填补孩子一星期的感情空白,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就能很容易建立起来。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沈冰

妈妈职业:中学教师

女儿:小惠,7岁

去年以前,我的女儿小惠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并接送她上下学的。虽然我们住在一起,可我的工作很忙——白天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晚上下班回家还要批改作业,有时还给成绩差的学生做辅导。对于自己的孩子,却常常顾不上,经常答应带她去出去玩儿,结果一忙起来就忘了,这使得我们母女的感情很淡。

去年暑假,我终于不用再带假期补习班了。于是,计划着带女儿出去旅行,去迪士尼乐园让她好好过把瘾。结果,我告诉她这个计划后,她一点儿都不高兴,反而说:“妈妈,你忙你的工作吧,不用管我的,我和爷爷奶奶去公园玩就很高兴了。”

说完这话,女儿还轻声嘀咕道:“反正妈妈总是说话不算数,这次肯定也一样!”

我很意外,原以为她会很开心,没想到她居然不愿意跟我一起玩儿了。这时,我才发现,由于长时间没有陪伴女儿,女儿开始疏远我了,而且不再相信我。

自那以后,我每天晚上都抽出一点儿时间陪孩子看会儿动画片,或教她画画,陪她做游戏,哪怕只是十几分钟,我都每天坚持。等孩子睡着后,我才会继续忙自己的事。而每个周末,我一定要抽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让女儿决定去哪里玩儿,然后高高兴兴地带着她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她的心愿。

这样几个月后,女儿和我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不再有意疏远我了,有时甚至还会说“妈妈你也要早点儿睡,累坏了身体我会心疼的”,让我很感动。让我更高兴的是,我们母女之间的情感沟通终于回归正常了。这对我和女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6.佳佳网络成瘾

——如何帮孩子走出禁果效应

佳佳8岁了,真是长大了,有一天竟然提议想买台电脑,还说这样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就方便了,不用再到学校计算机房跟同学抢电脑了。

可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还斥责佳佳道:“网络上有那么多垃圾信息、不健康的内容,你个小孩子怎么能分清好坏?很多学生有了电脑后根本没有利用它学习知识,而是打游戏,在网上滥交网友。所以你不用再找借口了,我们是不会给你买电脑的。”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佳佳觉得委屈,也很不服气。他其实真的是想查学习资料。他还不会玩游戏、浏览不健康内容呢!于是,自那以后,佳佳经常在放学后花几十分钟时间去网吧查阅学习用的资料。

刚开始,他的确是在查资料。可去的次数多了,他看着网吧很多人玩网络游戏,觉得很刺激,很有意思,就忍不住也想试试。就这样,从试一试,到越玩越带劲儿,佳佳逐渐控制不了自己,最后迷上了网络游戏。

没过多久,爸爸妈妈就发现佳佳去网吧玩游戏的事。因为佳佳放学后很晚才回家,问他怎么回事,他就说在学校自习,做完作业才回来。其实,他已经很久没交过作业了,还经常逃课,班主任特意打电话向他的爸爸妈妈询问情况。

有了网瘾的佳佳,成了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爸爸妈妈对他越来越严厉了,从来不给他好脸色,有时怕他跑出去上网,就直接把他锁在房间里。可结果,佳佳竟跳窗跑了出去。最后,爸妈实在没办法,打算送他去网戒中心戒除网瘾。

案例深度解析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但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但即使这样,一个八岁的孩子染上网瘾,也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就变成了“坏孩子”。家长只要恰当引导,孩子还是可以戒除网瘾,正确、理性运用网络的。

小学生、中学生很容易上网成瘾,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网络本身的特点、孩子学习压力沉重等客观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父母的“严令禁止”导致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是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会使更多的人关注或参与。

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好奇心很强,逆反心理很重。这时,父母越禁止孩子做某事,孩子对其越好奇,就越想尝鲜,于是便出现了禁果效应。佳佳的爸爸妈妈认为网络上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就将其定为“禁果”,不给孩子买电脑,禁止孩子上网,甚至将佳佳锁在房间,这些行为只会更加强化孩子“偷食禁果”的心理,出现强度更大的禁果效应。

2.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触网”

求知欲强,这是孩子的一个共同特点。佳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对社会上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于是,网络所具有的丰富、新鲜、动感和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就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事实上,佳佳刚开始“触网”,也是为了查阅学习资料,是那种渴求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上网。

3.孩子需借助网络体现自己的能力、价值等

网络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友方式,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另外,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不想事事依赖父母,他想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父母的诸多“不放心”又使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时,孩子就会将目光投向网络,因为网络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4.孩子自制力差,面对网络不能自己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即使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往往难以抵制网络上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这时,孩子就可能管不住自己,上网的时间、次数等会随之增多。而这,也是孩子上网成瘾的最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支招

网络成瘾的孩子并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孩子”,他只是对网络有着强烈的、特殊的好奇心而已。所以,当孩子迷恋网络时,父母要做的不应是打骂孩子,更不该是“禁足”,而要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利用网络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

很多情况下,由于父母的“严令禁止”,孩子常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更大兴趣,他想知道父母眼中的这个“毒物”到底是什么样,到底有多厉害。所以,即使网络上有一些孩子不宜接触的不健康内容,父母也不能将其当成禁果,严格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父母应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并陪伴孩子一同上网学习,帮助孩子筛选网络上有用的、健康的内容,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

2.延迟满足孩子想上网的欲望

既然孩子的自制力差,那么父母就该注重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等待、忍耐,对孩子日常玩乐、享受的需求要延迟满足。比如,孩子想要得到新衣服,那就让他先学着洗衣服、整理衣橱等;孩子想上网,就得让他先学习互联网知识,或借助其他更有意义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并以“上网1个小时”等为奖励,鼓励孩子先做好那些更有意义的事。

3.父母先“触网”,正视网络,了解网络

现在,许多父母本身就是“网盲”,对网络没有太多了解,认为其就是洪水猛兽,并一味地抵制和排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让孩子走出网络迷阵,只能靠严加看管、言语威胁甚至动用武力等手段,这样只会更加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