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821400000032

第32章 学习成了大问题 (2)

一天早上起床,婷婷的“病”又犯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打滚,说肚子很疼,不能去幼儿园了。王先生夫妇忙带她去小区附近的诊所看病,这时,婷婷撒娇说:“爸爸妈妈,我不想去打针,太疼了,我只要在家里好好休息,肚子肯定就不疼了。”

听女儿这么一说,王先生夫妇就怀疑她又在装病。这次,他们决定来点儿强硬措施,一定要带她去诊所检查,不去的话就说明她装病,那就直接送去幼儿园。

于是,王先生抱起婷婷往门外走,可婷婷死活不愿意,一边大声哭闹,一边用脚踢他,不停地在他怀中挣扎。

最后,王先生夫妇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婷婷在家休息,他们则打电话给老师请假。

这件事后,王先生夫妇发觉女儿不喜欢老师、不愿上学的反应越来越激烈了,软的、硬的手段都用了,女儿还是不愿去幼儿园,这可愁坏了他们。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于是不愿上那位老师的课,不爱做作业,甚至因此不想去学校,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很多父母都为此烦恼不已。

但实际上,只要弄清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父母就能采取相应的一些手段,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跨越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

一般来说,孩子不喜欢老师,既有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也有孩子自身认知能力有限的原因。

1.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在学校,某些老师可能因纪律问题、作业出错等而严厉批评某个孩子,这就会使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孩子自然会认为老师是不喜欢他才批评他的。

另外,有时老师可能会因疏忽大意而冤枉某个孩子,又没有及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时,被冤枉的孩子很可能对此耿耿于怀,并产生怨恨情绪,与老师逐渐疏远。

2.孩子认知能力有限

其实,老师们经常表扬那些成绩优秀、遵守纪律的孩子,这是正常的。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在孩子们眼中,老师的行为就是“偏心”,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满。于是,这些孩子与老师在情感上就会有隔阂,他们就不再喜欢老师了。

3.没被老师重视

在选班干部时,老师有时会自作主张地让某几个同学担任班干部。这样,一些想当班干部,又没有被“任命”的孩子就会感觉老师不重视他,并因此而讨厌老师。有些孩子平时很少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他们也会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慢慢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不喜欢老师、不愿上学,最发愁的还是父母。所以,为了让孩子重新喜欢老师,父母就应在分析孩子心理、找准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渐引导孩子“亲其师”。

1.亲身体验法

父母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自己扮演学生,让“老师”试着与“学生”交流沟通,用他认为对的方式对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对老师的工作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当过老师后,他便能理解老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心情,之后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逐渐缩小。

2.适时沟通法

当孩子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时,父母应该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认真倾听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然后一起分析孩子的情况,并讨论相应的教育方式。父母可以请求老师给予孩子更多关注,比如,上课多提问,给孩子一定的表现机会,让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等。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刘欣

妈妈职业:会计师

儿子姓名:方方,7岁

儿子方方刚上小学一年级,平时学习很认真,每天回家都自觉地去做作业,这让我和他的爸爸都很欣慰。

但一次小测验后,方方回家生气地说:“语文测验,我写错了5个词语,老师就罚我把每个词语写10遍,再用每个词语造10个句子。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妈妈,我不要去学校了,我不想见到语文老师。”

知道孩子开始不喜欢老师,我得赶紧想办法应对,可不能让他因此而厌学。于是,我重复了孩子的话:“错了5个词语,老师就罚你抄写10遍,还要你再造10个句子。”这样说当然是为了证明我在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

孩子回答道:“是啊,我还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做,再加上这些,那该多烦呀,我得写到天亮了吧!”

我同情地对方方说:“是啊,这么多作业,如果是我,也会很烦的。我上学的时候就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当时我们老师也总罚我,试卷上答错的题要再做几遍甚至几十遍,书本上的习题总是要反复练习。”

“那你当时对老师没有意见吗?”与我产生共鸣的方方转而关切地问我。

我说:“当然有不满啊,就和你现在一样。但是后来我一想,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师不就没机会罚我了?于是,我下定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把每一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考试经常名列前茅,老师就越来越喜欢我了。”

“可是,妈妈,有些词语我觉得真的很难记,我记不住怎么办呀?”方方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功课上了。

“妈妈的经验是不断重复地读或写那些词,重复可以加深记忆。其实,老师让你抄写10遍,也是为了加深你的记忆,你试一试,或许真的很有效呢!妈妈明天再帮你找些书,从上面搜集一些加深记忆的好办法,好吗?”

方方回答道:“那好吧,我就按妈妈说的做,我会努力不让老师再有罚我的机会。”

3.一提作业头就大了

——如何让超限效应远离孩子

烟烟就读于市区一所小学二年级,上学前,他一直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妈妈说什么他都很听话地去做。可自从上了小学,他的性情就慢慢变了。

烟烟刚上一年级,为了让他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妈妈经常在他旁边鼓励道:“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能被班里其他同学比下去,不然别人会看不起你,大家就不会再表扬你是好孩子了,知道吗?”

起初,烟烟还是很听话地答应道:“我知道了,妈妈。”

后来,每天放学,妈妈都催着烟烟赶快去自己房间写作业,有时烟烟到客厅里拿个东西或者在沙发上小坐一会儿,妈妈都会问:“你作业做完了没,怎么这么快就闲着了,还给你准备了很多习题呢!你一定要多练习,考试才能更有把握。”

就这样,妈妈经常在烟烟身边“唠叨”,有时烟烟吃饭速度慢,妈妈都催他快点儿吃,吃完还要写作业。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烟烟就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也越来越厌倦写作业。每次妈妈一提起作业,他就用双手抱着头喊道:“妈妈,你别提作业了行吗,我头都大了,难道你要让我的脑袋爆炸吗?”

听烟烟这样说,妈妈有些难过,她想:“我催着你做作业,不也是为你好吗,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

于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作业,妈妈没少骂过烟烟,甚至差点儿动手打他。但越是这样,烟烟就越抗拒写作业,他甚至威胁妈妈说:“妈妈,你再逼着我写作业,我就一头撞到墙上……”

这下,妈妈更不知所措了,为了不让孩子做傻事,她只好不再“唠叨”,不逼孩子写作业。但她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荒废学业,于是就去咨询专家,希望能改变孩子“一提作业就头大”的状态。

案例深度解析

生活中,像烟烟这样“一提作业就头大”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孩子上学后,都会感觉到明显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有时并不全是由不断增多的功课造成的,而是因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了“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因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效应源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参加的一次募捐活动。当时,马克·吐温听牧师在捐赠现场演讲,牧师“滔滔不绝”的演讲,让他越来越不耐烦,由最初打算多捐些钱,到决定捐零钱,再到不想捐钱,最后反而从捐款箱中拿走了一些钱,这就是他产生超限效应的经过和结果。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什么样的态度、行为可能会使孩子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孩子对学习、对作业的厌恶呢?

1.父母过分“唠叨”

父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做某事,如外面刮风,父母反复劝孩子多穿衣服,起床时说,吃早饭时说,出门前还说,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很啰唆。督促孩子做作业也是一样,父母过分的叮咛实际上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感到麻木、腻烦,从而产生超限效应。

2.过度批评孩子

任何人受到批评都会情绪低落,小孩子更是如此。每次被批评,孩子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那么,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从内疚变为不耐烦,最后对父母十分反感,并逐渐叛逆起来。

心理专家支招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把握好分寸,“过度”会使孩子产生超限效应,“不及”又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

如何恰到好处地教育孩子呢?这就需要父母既要减少“唠叨”,又要少批评孩子,否则,就会让孩子受到超限效应的影响,既不爱学习,也不爱写作业。

1.减少“唠叨”

望子成龙,这是人之常情,但为此而对孩子步步紧逼,每时每刻跟在孩子后面叮嘱他写作业,一次又一次地啰唆,孩子当然会厌烦,会头大。

为避免孩子产生不耐烦的心理,父母应该尽量少催促孩子,减轻孩子的负担。事实上,孩子的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父母若在一旁不停催促,不停唠叨,就相当于在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

2.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孩子每次犯错,父母批评一次就够了,不要重复批评。如果对错误“揪住不放”,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教育孩子改正错误或其他不良行为,父母可以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用温婉的语言引导孩子说出错在何处,然后告诉孩子怎样做才会更好些,而不是接二连三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

他山之石

爸爸姓名:周立南

爸爸职业:医生

女儿姓名:玲玲,8岁

我的女儿玲玲学习成绩很好,考一个好的中学不成问题,而让我最自豪的是她的作文水平。从7岁开始,她每次的作文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还在全市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拿过一等奖呢!然而,在两年以前,玲玲的成绩可没这么好,尤其是作文成绩,经常都不到及格线。

玲玲上小学后,我就发现她写作文的水平越来越差。那时,我经常批评她:“语言表达不清,语句结构混乱,这文章让人怎么看?”

于是,我每天都催促着她读范文,买了许多“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给她看。每天一放学,我就叮嘱她要读范文,读完后要自己写一篇,到吃饭的时候还强调一遍,吃完饭又催她继续去读、去写。玲玲在自己房间读书、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时不时地进去唠叨一番。

结果,没过多久,玲玲就不耐烦地说:“爸爸,你怎么能这样,我都要被你逼疯了!”

不仅如此,我还经常拿玲玲写的文章和范文对比,老批评她这里写得不好,那里不如范文规范。时间一长,玲玲不但厌烦了,而且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一提作文,她就痛苦得不得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确把孩子逼得太紧了。

后来,我和单位的心理医师聊天,谈及孩子的学习,我就把玲玲的状况告诉了他,他建议我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批评,多鼓励孩子,否则孩子不仅会感到厌烦,还会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