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27300000021

第21章 我的孩子不合群! (3)

“那该怎么办啊?”我问心理咨询师。

“晶晶的情况还不是非常严重,可以通过带着孩子进入群体游戏的方法来改正。”

此后,我就对晶晶多关注了,一有时间就陪她玩。比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当“老鹰”,她当“母鸡”,小鸡当然要小朋友参与了。这时,我就鼓励晶晶去邀请小朋友。

为了能够完成这个游戏,晶晶不得不去邀请小朋友。后来,我还会在公园组织小朋友表演节目,评比第一名。小朋友们都很有表演欲,全情投入。晶晶也有了表演的机会,开始主动参与进来。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给晶晶讲故事,刚想讲结尾,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就把结果说了出来。受到这件事的启发,我以后再在公园讲故事,就会找一些小朋友来参加。我讲故事的开头,故意让小朋友们接着讲,看谁能讲出来。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小朋友们都争着讲,晶晶也不示弱,气氛可热烈了。一来二去,晶晶的“自闭型”性格孤僻也就不存在了。

5.邹唐觉得同伴幼稚

——帮孩子克服狂傲心理

邹唐今年4岁,是个非常聪明、勤奋的孩子。尽管刚上幼儿园中班,却已获得了很多大红花,表彰他“口算”“讲卫生”“懂礼貌”“帮助老师”等。几乎每个到邹唐家来做客的人都会称赞邹唐。

可能也就因为这一个原因,邹唐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孩子,越来越骄傲,不愿意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主动和他打招呼,他也不愿答理。

记得有一次,邹唐和妈妈去买书,碰到了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启明。

启明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小男孩,一见到邹唐也在选小人书,便主动和他打招呼:“邹唐,你也在啊,让我看看你买了什么书。”说着朝邹唐走来。

“快让小朋友看看,你买了什么书。”

邹唐却很不耐烦,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撇下启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启明,给,这是阿姨刚买的苹果。”无奈之下,邹唐妈不得不和启明打圆场。

启明拿着苹果走开了。

“你为什么不和启明说话啊?”回家的路上,邹唐妈妈问邹唐。

“不想说,我就是不想答理他。他经常被老师批评,画也画不好,数也不会数,我干吗要理他?”邹唐不屑一顾地说。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势利眼’、不懂事啊?”邹唐妈觉得很奇怪。

邹唐是因为不懂事吗?

案例深度解析

邹唐不愿意答理启明,是因为他觉得启明是一个经常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并不是因为邹唐不懂事,而是他已经有了狂傲心理。

现代社会,由于父母溺爱等原因,有狂傲心理的孩子越来越多。据调查结果显示,3~10岁的孩子,将近70%都有一定的狂傲心理,其中40%狂傲心理比较明显。

有狂傲心理的孩子不愿意教小朋友做作业、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小朋友等。总而言之,有了狂傲心理的孩子就像一只刺猬,不愿让任何人靠近。

狂傲心理如何出现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过度夸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想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缺少夸赞是不合适的。不过父母也应该意识到,夸赞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的夸赞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了不起、飘飘然,把自己和别人分隔开来。而且,过度的夸赞很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逐渐也就形成了“狂傲”的心理。

(2)负面模仿心理影响。

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当中,有人有排外心理,也会让孩子负面模仿。比如父母常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和他不是一伙的!”“我才不跟他那种人交往呢。”孩子很有可能把这些话默记在心里,并运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3)不良竞争意识的影响。

不良竞争意识是指社会、影视剧带给孩子的错误引导。比如很多影视剧中盲目引导孩子“争第一”“我就是最棒的”,故意渲染一种竞争的气氛,使孩子无法在一种和谐、安静的心态下和小朋友交往。他们心目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对手,不是自己的伙伴。

心理学家支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狂傲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当一个孩子有了狂傲心理之后,就会自大。不管自己在这个方面是不是真的优秀,都会看不起别人。如果不加以引导,狂傲心理最易演变为忌妒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成长极为不利。

有狂傲心理的孩子总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就没有资格和自己游戏、做朋友、说话。在他心目中,成绩和老师的赞美是衡量别人有没有资格和自己交际的标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将会失去朋友,最后就会变得孤僻、清高,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一起玩。

当孩子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引导呢?

(1)给孩子客观的评价。

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空洞地称赞他。比如“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太棒了”“你比谁都厉害”。在称赞他时,一定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称赞他。比如“你帮助了小朋友,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你对老师很有礼貌,真是一个乖孩子”等。

(2)帮孩子寻找差距。

孩子之所以存在狂傲心理,很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或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就像案例中的邹唐,总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启明成绩好,自己能得到老师的大红花,却没有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启明。

(3)让孩子多与心态平和的孩子交往。

发现孩子有狂傲心理,父母可以多让孩子与心态平和的孩子交往,因为孩子之间比较容易交流、沟通。沟通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标杆。这样既能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又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李丽

职业:公司出纳

儿子姓名:旦旦,4岁半

旦旦上幼儿园后就变得非常“狂傲”,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总是一副“天下我最大”的样子。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爱和小朋友来往。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他,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和自己的伙伴有说有笑,只有旦旦一个人傻站在那里。我问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他竟然一个名字也没说出来。原来儿子在幼儿园一个玩伴都没有。

我很着急,孩子没朋友怎么行?

“哎,他‘狂傲’的脾气是该改改了,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不利啊。”旦旦爸爸也很担心。

“那该怎么办啊?”我问。

“这样吧,你在幼儿园找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给咱儿子当榜样吧,让他也知道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旦旦爸给我出了一个主意。

“好,就这么办。”

第二天,我找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最后把眼光锁定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小孩各方面都不错,大方、讲道理、爱干净、老师评价好、父母儒雅,而且他家离我们家很近。于是,我和那孩子的父母商量好,每天让他和旦旦同路。

孩子之间很容易相处好,没几天,旦旦就和那个小孩子成了好玩伴。我又引导旦旦寻找自己和那个孩子之间的差距。旦旦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是错误的,并答应要改正。

最后,在那位小朋友的带动下,旦旦的小伙伴从一个发展为两个、三个,最后融入到了集体中。更重要的是,旦旦身上“狂傲”的毛病不见了,每天回来都和我说“谁谁谁在什么方面做得很好,我要努力”。

听到孩子这样的话,作为母亲,我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

6.彬彬总欺负小妹妹

——孩子欺软怕硬,怎么办?

彬彬的妈妈和隔壁的阿姨要出差,就让儿子彬彬和阿姨家的小妹妹住在一起,请保姆照顾。

刚开始,彬彬和小妹妹相处得可以,后来就喜欢欺负小妹妹了。看到小妹妹手里的零食,他就会跑过去一把抢过来,尽管自己不想吃;看到小妹妹手里的玩具,他也会野蛮地抢过来,尽管这个玩具可能就是自己刚刚不想玩扔掉的。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小妹妹哇哇大哭的声音,甚至有些时候彬彬还用手抓小妹妹。

记得有一次,保姆问彬彬要不要吃午饭,彬彬说不吃。保姆又问小妹妹,小妹妹说要吃火腿肠。彬彬就对着小妹妹喊道:“不许你吃火腿肠。”

小妹妹说:“我就是要吃,火腿肠又不是你妈妈买的。”

没想到,小妹妹吃的时候,彬彬愣是硬生生地把碗夺走,把里面的火腿肠倒进了垃圾桶,一副“我不吃谁也不能吃”的霸道样子。

为什么彬彬这么喜欢欺负小妹妹?他难道是个蛮横的人吗?据小保姆介绍,情况并不是如此。彬彬在外面并没有这么霸道。他看到一些年龄比他大一点的孩子就表现得很内向。别人抢他玩具,他也不敢吭声,吃他零食,他还会双手奉送。

彬彬为什么会这样呢?

案例深度解析

彬彬喜欢欺负小妹妹,在外面却不敢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怎么样,这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心理。

何谓“欺软怕硬”呢?“欺软怕硬”是孩子因个性或教养方法不当而引发的一种不良行为,即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

通常,孩子3岁以后容易出现这种心理,0~2岁的孩子身上则比较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游戏特点。比如1岁多的孩子还不太会与其他孩子共同玩耍,所以他们多数情况都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尽管几个孩子在一起,也都是各玩各的,互不相干。心理学上称为“平行游戏”阶段。

到了3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交叉游戏”的阶段。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就会出现“交换”“抢夺”“占有”玩具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欺软怕硬”的现象也就容易出现了。

除了孩子自身的影响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呢?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容易给孩子造成影响。

(1)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很多家庭当中,父母都喜欢用“分工”式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父亲进行“严教育”,母亲实行“宽教育”,父亲打骂母亲哄。这种一惩一纵、一严一松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当父亲在家的时候,他会安分守己,乖巧得很,一旦只有妈妈在家,他就会我行我素,甚至无法无天。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欺软怕硬”,使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

(2)与他成长的经历有关。

孩子被大孩子欺负,无奈之下不得不屈服。而当他遇到比自己小或比自己弱的孩子时,必然就会把对大孩子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比自己小的孩子身上。如果小孩子屈服了,孩子就会有这样的经验,比自己厉害的就不要惹,比自己软弱的就可以欺负。

心理学家支招

你的孩子爱“欺软怕硬”吗?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一般见到小朋友就不友好、蛮不讲理、盛气凌人,而一见到大孩子就不敢吱声了。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畏强欺弱的情形时,要及时引导,让他从这个怪圈里走出来。

父母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1)利用“共情”效应。

所谓“共情”效应,是指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他体会被他欺负的小弟弟、小妹妹的情绪。当孩子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时,通常只会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几乎没有想到对方也会难过、伤心甚至痛苦。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通过和孩子玩“角色换位”游戏,让孩子明白,你抢弟弟妹妹的玩具,弟弟妹妹是会伤心难过的,就像你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也会哭一样。别的孩子欺负你是不对的,你欺负别人也是不对的。慢慢就能引导孩子理解弱小、怜爱弱小,继而关心弱小。

(2)教孩子一些应对“强者”的技巧。

要想改变“欺软怕硬”的心理,仅仅让孩子懂得弱小者的感受是不够的,关键还要提高孩子应对“强者”的技巧。平时,父母可教给孩子一些应对的技巧,比如不要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在遭遇别的孩子欺负时,要大声喊叫,引起大人的注意;学着和别人协商、彼此分享。

(3)给孩子积极的评价。

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欢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原因是他想证明自己的强大。但他的强大在遇到更强大的孩子时就会退缩。他越退缩,就越会在弱者身上补回来。这样一来,就落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所以,父母要适当地肯定孩子,经常告诉孩子“你是勇敢的”。这样就会满足孩子的强大欲,避免他因想要在弱者身上获得补偿而导致欺软情形出现。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欧阳林

职业:杂志编辑

儿子姓名:琪琪,4岁半

一天早上,我刚到公司没多久,幼儿园的老师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豆豆在幼儿园里又打了一个小姑娘。这次打得更严重,把小姑娘的鼻血都打出来了。”

其实,从上幼儿园开始,豆豆已经不止一次打小弟弟、小妹妹了,亲戚家的孩子都被豆豆打哭过。但一见班上那个霸道的孩子就怂了,人家抢他的玩具、打他,他都不敢回手。可一看到班上的小姑娘,他就会吐口水、拧她的脸,还串通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欺负她。

那天就是这种情况,那个霸道的孩子抢了他的玩具,他就去抢小姑娘的玩具。小姑娘不给,他就一拳打过去,把她的鼻子打出了血。

“豆豆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有点欺软怕硬。”幼儿园的老师跟我说。

“看来是的,可是该怎么解决呢?”对于豆豆的这种行为,我也很郁闷。我既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也不想让他欺负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