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说,维持香港的繁荣,需要英国人留下来;香港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撒切尔夫人的话外之音实际上就是要以主权来换取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权,并希望中国政府区别对待新界和港九地区。邓小平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话,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至于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的回答“刚柔相济”,大义凛然,彻底打碎了撒切尔夫人以主权换治权的幻想,明确指出没有英国的合作,中国政府也能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英国政府不要打“香港繁荣牌”。这对后来中英谈判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英国政府转向更务实的谈判上来。
第一节 管理口才的原则 (4)
邓小平在谈到有关香港的三个问题时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因为这是原则性问题,是不可动摇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邓小平说:“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而且“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为此,邓小平希望英国政府赞成中国收回香港的政策,并与中国政府合作,共同处理香港问题。
坚持原则性但并不丢弃灵活性,邓小平在强调主权问题是不能讨论的问题同时,指出,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以及如何使香港1982年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两个问题是可以商谈的。由于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能守经达权,刚柔相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之他那超人的睿智和大勇,使得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能在总体上沿着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又如,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出访美国、加拿大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约美国专栏作者伊铭在他撰写的《消解“误会”征服人心》的报道中说:顺序排座,那就是按体重排好。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亦心安理得,并且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换我呀。”这回答引得法官们大笑起来。
在严肃的国际法庭上,法官的座次以体重来排定,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梅法官正是用这样的笑话,辛辣地嘲弄那些倚仗强权、践踏国际公理的强权之国,这是论辩中“刚”的一面;在这种以邪压正的险恶形势下,如果用证明与反驳来论辩,恐怕难以收效,讽刺与幽默对矫正和诛伐倒是最有反击力的,这是论辩中“柔”的一面。这也是一种“守经达权,刚柔相济”的口才艺术。
七、去甚去泰,允执其中
《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韩非子》说:“去甚去泰,身乃无害。”“去甚去泰”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不应太过太甚。《尚书?大禹漠》说:“惟情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允执其(厥)中”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做事、说话都要不偏不倚。
管理者在运用管理口才时,一定要“去甚去泰”,不要太过太甚,不要说过头话,不要说让人难于接受的话;要实事求是,“允执其中”,不偏不倚。特别是外交场合,说话时更要注意寻求能达成妥协的语言,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
例如:1971年10月,中美建交前夕,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我国,与周恩来总理一起研究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在讨论台湾问题时,周总理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三条原则不可改变。”基辛格怎么办?美国不能抛弃“老朋友”,但基辛格又不能不为中美建交铺平道路。他把助手洛德拉出去商量了一会,回到谈判桌上,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表达美国的观点: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可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样?”含蓄委婉地承认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原则。周总理将此话复述了一遍,脸上绽出了笑容,对基辛格称赞道:“博士到底是博士,这可是一项绝妙的发明。”
正是由于基辛格的机敏和周恩来的灵活,彼此方能“去甚去泰”,终于找到了双方都接受的“妥协”语言,达成了《中美联合公报》。
八、口角春风,冰解冻释
管理者与人说话,特别是在做对方的思想工作时,言语应如和煦的春风,使对方易于接受,易于解除对方的思想疙瘩。
例如:
李银桥原来是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在刚调动的时候,李银桥看跟自己一道参军的老乡都已做了团政委,便不想继续留在领导身边,要求下连队,上前线。李银桥的想法很快就被毛泽东知道了,但他并没有批评李银桥,而是在一次散步时,跟李银桥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谈话,使李银桥解开了思想疙瘩。
那天,李银桥陪毛泽东外出散步。毛泽东问李银桥:
“你叫什么名字?”
“李银桥。”
“哪个银桥?”
“金银的银,过河的桥。”
“噢,银桥,为什么不叫金桥啊?”
“金桥太贵重了,我受不起。”
“你很有自知之明嘛!”毛泽东以赞赏的口吻说。
接着,毛泽东又和李银桥唠起了家常:“你跟父亲亲还是跟母亲亲?”
“我父亲的脑子好,多少账也算不糊涂,可是脾气大,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我妈妈很温和,非常疼我们。我跟妈妈亲。”
“啊哈,我们两家很一样。你母亲一定信佛。”
“主席怎么知道?”
“她心善嘛,出家人慈悲为怀。”
李银桥怎么也没想到毛泽东会说出这种普通百姓说的话来,原来那种拘束的心情没有了,还反问毛泽东:“你母亲也信佛?”
“是的。我替她买过香,跟她一起去庙里磕过头。以后大了,我不信了。你磕多少头中国也强不起来,人民还是受苦。”
这坦率而又平常的家常话,有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李银桥的心田。于是缩短了领袖与战士的心理距离,达到了心灵的沟通。李银桥不再是有问再答,而是主动参与了谈话,他接着毛泽东的话说:“磕头不如造反。”
“讲得太好了!”毛泽东由衷地点头赞道。
这时,毛泽东把话引入了正题:“你愿不愿意到我这里来工作呀?”
“我跟参谋长说过,我干警卫干得太长了,想下去锻炼锻炼。”
“你讲得委婉,不过却是实话。三八式,当卫士是进步慢了一些。是这个意思吧?”
李银桥点了点头。
接着,毛泽东便用商量的语气说:“可是我喜欢你来呢,怎么办,总得有一个人妥协。”
作为卫士的李银桥,听了这活,只能说:“那就只有我妥协了。”
毛泽东知道李银桥心里还不大愿意,就又坦诚地对他说:“你到我这里来,我们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你为我服务,也是间接为人民服务。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各自作出妥协。我先给你挂个‘长’,做我卫士组的组长。我们再仃个合同。你在我这里算帮忙,就是支援支援我吧,帮半年。就是六个月,你看行不行?”
听毛泽东这样一说,李银桥愉快地答应了。而且这一留就是18年,并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毛泽东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以商量的语气,以温和的语调跟李银桥交谈,完全没有官架子、官脾气、官威风。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推心置腹的话语,把李银桥这块“石头”点化了。正是毛泽东的“口角春风”,才使李银桥的思想疙瘩“冰解冻释”。正如《荀子?荣辱》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韩愈在《上张仆射第二书》中说:“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管理者如果在管理活动中,未能说服对方,没有达到“冰解冻释”的效果,就是因为自己的言辞未能感动对方,是“春风未至”。每一位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口才时,都应很好地向毛泽东同志学习。
九、要言不烦,咳唾成珠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的《稼说》中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的是积累材料与选用剪裁材料的关系。采集材料要多而广,取用材料却要少而精;积累材料要丰富、充分,使用材料却要“借一斑而窥全豹”。管理者运用口才也应如此,唯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方能“要言不烦,咳唾成珠”。
例如,2003年12月9日,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九个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时说:
“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是“博观”,是“厚积,’;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是“约取”,是“薄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可谓千头万绪,异常复杂;而温总理却短短几句话就把中美关系的要害说得如此清楚、准确,真是“要言不烦,咳唾成珠”呀!
又如,居港爱国人士蔡省三先生在一次演说中,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时说:
“父母只有一双,祖国只有一个。确保和平,不独不打,边谈边通,自然统一。官不通民通,官不亲民亲,官不和民和!”
蔡省三先生的讲话也真可谓“要言不烦,咳唾成珠”,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争取和平统一”实现“三通”的办法和途径都作了明确的表达。当时对他这一言简意赅的讲话,反应极其强烈。据说,蒋经国去世前,决定开放对大陆的探亲,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感于蔡省三先生的这番讲话。1975年9月,已经病重住院的周恩来总理看了《参考消息》上刊登的蔡省三先生的这番讲话后,也在病榻上用颤抖的手,写了一段关于两岸关系的批示,落款为:“周恩来,九月四日,托托托。”
欧阳修在《六经简要》中说:“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管理者在运用管理口才时,表达一定要精当。
十、微言大义,言近旨远
《孟子?尽心》中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认为一个人说话,言语浅近而含意深远的,才是好口才。也就是说,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微言大义”,在精微的言词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球王贝利在一次比赛中踢进了许多球,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比赛结束后,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一位记者问:“贝利先生,你认为在这场比赛中,你踢进的球,哪一个你最满意?”贝利笑了笑说:“下一个。”记者们先是一愣,然后热烈地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