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做那篇小说时的奢望。若拿描写事实的尺度去测量它,那的确是全无高潮的。若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或者梦的心理稍有研究的人看来;他必定可以看出一种作意,可以说出另外的一番意见。” 郭沫若是这样分析《残春》构思的:梦中爱牟与S姑娘的山顶幽会,是他白日未满足的欲望的实现;正当他要与她肉体接触时,友人白羊君来报难,是因为他白天隐隐感到白羊君是自己的障碍(因为白羊也爱S姑娘),所以梦中白羊君来拆散他们的幽会;妻杀二儿而发狂,是白天无意识心理所感受到的最大障碍在梦中消除了的表现。郭沫若在文中把文学创作与做梦联系起来,认为“文艺的创作譬如在做梦”,“真正的文艺是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所升华过的一个象征世界。文艺的批评譬如在做梦的分析……”这样的论断并非郭沫若的一时之见,在别处也能见到他类似的主张。比如他曾经说道“生命是文学底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郭沫若:《生命底文学》,《时事新报?学灯》,
1920年2月23日。1923年,也就是他开始着手翻译霍普特曼的小说《异端》时,他说道“我郭沫若所信奉的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苦闷的象征’。”郭沫若:《暗无天日的世界》,《创造周报》,1923年第7号。由此就明显看出他当时的文学思想受自然主义文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的影响之深。继《残春》之后,《叶罗提之墓》(1924) 、《喀尔美萝姑娘》(1924)也清楚地呈现出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理念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色彩。
2.自然主义和精神分析论在当时中国生不逢时自然主义文学理念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做出这样的断言,其根据在于,相对于它们在西方的影响,它们在中国的传播,一是时间短,二是范围小。尤其自然主义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几乎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仅20年代的头几年中的中国的文学界有所争论。其标志性的事件便是沈雁冰(茅盾)在1922年7月《小说月报》十三卷七号上发表的《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沈雁冰痛恨旧体小说“鸳鸯蝴蝶派”指当时一些专写爱情小说的作家,他们在小说中沿用旧式章回体形式,常用“三十六 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滥调。因此人们称这派作家为“鸳鸯蝴蝶派”。又因为这派作家发表作品的最老的刊物是《礼拜六》,所以人们又称他们为“礼拜六派”。在当时仍旧大行其道的现象,撰此文猛烈抨击旧式小说并指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道路应当是取法“自然主义”。
在沈雁冰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期间(1921—1922),对《小说月报》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明确了其作为 “现代文学期刊”的定位。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自然主义理论得以推广,人生派小说开始粉墨登场。然而在商务印书馆保守势力的压力下,沈雁冰于1923年初被迫辞去了主编职位。一般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停滞。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郭沫若在《异端》的《译者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假使知道他(霍普特曼)做这部小说时已经是行将60岁的老人的时候,我们怕谁也是会生惊疑的。他的取材是那么大胆,他的表现是那么浓艳,他这绝不是我们中国的一些未老先衰的道学大家们所能梦想得到的呢!大凡伟大的艺术家,在精神上是长春不老的青年,他的天地永远没有秋风肃杀的时候。
传统保守势力的阻碍当然是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然而自然主义文学自身固有的缺点也注定了它不被国人的传统审美观所接受。自然主义文学不回避丑恶,甚至还乐意暴露生活中的各种丑恶。在自然主义作家笔下,一切禁忌都被打破,一切自然界的、生活中的东西都进入了作品。这虽然开拓了丰富了写作题材和表现范围,但因其对人的自然属性过于露骨的描写而使人不能卒读。更重要的是,自然主义把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主要归因于人的生理机能,而缺乏哲学上的理性思考,因而作品在思想性上显得贫乏。在创作手法上,自然主义作家追求严格的写实,而缺少艺术的加工与提炼,作品往往显得繁琐和沉滞。对细节描写的过分追求以及对人的生理状态和行为的过度渲染,往往令读者难以接受甚至反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在当时中国的传播虽然没有遇到保守势力的阻碍,但也没有引起广泛的热议,基本上局限于知识界。在文学上虽然也有一些运用精神分析论创作的作品问世,例如,除了郭沫若的《残春》外,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等等,但是,中国学界基本上是把弗洛伊德作为西方心理学大师来接受的。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遭到了左翼文学的批判,传播和影响受到了压制。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知识界和文学界都关注于民族危亡和国家的命运,精神分析学说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
《异端》这部诠释“自然主义”和“精神分析论”的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经历着与它的指导思想相同的遭遇。郭沫若翻译的霍普特曼的力作《异端》自问世以来,也大有生不逢时之感。跟他之前翻译的两部德语小说《茵梦湖》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力相比,《异端》简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不仅读者寥寥,就连学界也少有提及。除了1926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单行本发行后,仅仅于1933年和1947年列入该馆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再版过两次。尤其能说明问题的是,郭沫若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都由郭沫若本人加以整理并再版,唯有《异端》不在此列。
对译作的评价:堪称默默无闻的上乘译作
从译文的质量上看,郭沫若翻译的《异端》堪称上乘之作。翻译中,郭沫若采用了较长的汉语句式,译文显得雄浑磅礴,却又不失流畅。在他的译笔下,充满异域风情的阿尔卑斯山壮丽的风景和原始粗犷的民风跃然纸上。文风浓艳而不低俗,遣词造句独具匠心却又给人冷静、平实之感,十分符合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风格,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境。《异端》没有在外国文学译介上拥有一席之地,甚至在郭沫若的译作中也鲜有提及,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异端》的遭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定律:对于任何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无论原著是多么优秀,翻译是多么上乘,只要是脱离了本国的现实情况,超越了时代的需求,注定是要遭到冷遇的。尽管如此,郭沫若作为中国新文化战线上的闯将,以此书的翻译作为促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努力却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浮士德》作品简介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代表作,也是德国资产阶级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构思和创作长达60年之久:25岁创作初稿《浮士德》,40岁左右发表《浮士德》片段,50岁左右完成《浮士德》第一部,75到82岁之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就艺术性和思想性而言,能与《浮士德》相提并论的只有《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思在著作中经常引用《浮士德》中的诗句。列宁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携带不多的书籍中就有一本德文版的《浮士德》。该书的思想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精神诉求都能在书中找到它的投射点;该书的艺术性之高超,不客气地说,任何类型的作家都可以向它学习借鉴。该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简述如下:引自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第6-9页。
《浮士德的悲剧》是用多种诗体的韵文写成的。结构形式如下:第一部以前有“献词”,是歌德决定将中断的工作重新拾起、继续写作时的抒怀之作。“舞台序幕”是借经理、剧作家和丑角的对话,唤起台下与台上的思想交流。“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定下了整个剧情发展的基调。经过这三道“关口”以后,才进入正剧。第一部不分幕,包括二十五场。第二部分为五幕:第一幕包括七场;第二幕七场;第三幕三场;第四幕三场;第五幕七场。
第一部小的“天上序幕”是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旧形式,但注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上帝代表“善”本身,魔鬼则代表“恶”本身。他们谈到世人——浮士德,魔鬼和上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上帝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上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委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这一赌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悲剧第一部开始时、年逾半百的浮士德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他对旧的书本知识十分厌倦,同时感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召唤。他怀疑,他绝望,企图自杀未果。魔鬼靡非斯特乘虚而入,他和浮士德订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为魔鬼所有。
订约以后,浮士德被引入地下酒店,一度参与无聊的吃喝;接着在巫厨里喝了返老还童的药汁,恢复青春。浮士德在街头遇见一个小市民家的少女甘涙卿,由于魔鬼的帮助,获得了她的爱情,结果使得这个天真而美丽的少女,因用安眠药过重毒害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幽会而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她神经错乱,溺毙了自己的婴儿,而被关进死囚牢。浮士德虽然偷进狱去想劫走她,但她拒绝,甘愿领受死刑。狱中的对话在作者笔下确实是回肠荡气之作。悲剧第一部到此结束。
悲剧第二部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卧倒在风景优美之地。落花缤纷,精灵载歌载舞,使他忘记了过去的罪恶。一觉醒来,获得新生,目睹瀑布的虹彩,领悟出“人生得反映出五彩成文”。魔鬼把他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这时封建朝廷正感到财政困难,惶惶不安,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建议发行纸币,暂时渡过难关。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度术,要他召唤希腊美人海伦出现,供大家欣赏。浮士德借助魔法招来巴黎斯和海伦的灵魂,当这对美男美女相互爱恋时,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术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于是精灵爆炸化为烟雾,浮士德也晕倒在地。
第二幕转回浮士德从前的书斋。靡非斯特把他背了回来。浮士德从前的助教瓦格纳制造出一个人造人“何蒙古鲁士”。这个装在玻璃瓶里的小人儿,看出浮士德在昏迷中所梦想的是希腊美女,于是带领浮士德和魔鬼飞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浮士德得巫女曼多之助,感动地狱女主人,使海伦复回阳世。
第三幕是浮士德已成为一个城堡主人,海伦惧为其夫梅纳劳斯所牺牲而去投奔他。于是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生子欧福良。欧福良生下不久,就因无限制地去追求和高飞而陨逝。随着儿子的消失,母亲海伦也回到阴司。她只留下衣裳,化为云气,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
第四幕是浮士德立在高山之顶,俯瞰海滨潮汐涨落,顿起雄图,想围海砌堤,填平海滩荒地,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这时正值封建帝国发生内战,浮士德借助魔鬼的魔术,帮助皇帝打败对方,赢得战争,获得海边封地。
第五幕是浮士德填海有了成就,想在这儿建立乌托邦式的人间乐园。因一对老夫妇的小屋妨碍了浮士德的视线,他想用新的田产和他们交换,他们不愿,结果被迫致死。魔鬼又利用战争、海盗和贸易三位一体的方法,也即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方法发财致富,浮士德对此却悄然不乐。这时浮士德已活到一百岁的高龄,忧愁袭来,双目失明。为了实现他的宏规巨划,他吩咐靡非斯特多多招募工人,用各种方法,如“要用快乐和威赫把他们驱遣,给以金钱,诱惑,甚至迫害也要!”。他听到铁锹和铁铲的声音,以为在开挖壕沟,实际上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领悟到智慧的最后结论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生活的享受。”他憧憬着“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怀着幸福的预感,在这一瞬间不禁失声叫道:“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于是他倒地而死,靡非斯特根据契约,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但天界仙使飞来,撒下玫瑰花,化为火焰,驱走魔鬼,而将浮士德的灵魂拯救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