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无依无伴的小孩。
无意地来到生疏的人间;
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
只记从来处的草青日丽;
……
我只晓天公的喜悦与震怒。
从不惑人生的痛苦与欢娱;
所以我是个自然的婴孩。
误入了人间峻险的城围;
……
我即不能上攀天庭,光明。
你也照导我出城围之困;
我是个自然的婴儿,光明知否。
但求回复自然的生活优游;
茂林中有餐不罄的鲜柑野栗。
青草里有享不尽的意趣香柔。
——《我是一个无依无伴的小孩》
1917年秋
这一年,志摩远赴千山万水之外的北京,去寻他搁置已久的光明梦。他是北大的预科班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这座盛名已久的高等学府,志摩钻研法学、政治学,同时攻读日文、法文,并涉猎中外文学。这段时期的学习生活,再一次燃起了他对文学的热情。
由妻子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引荐,他终于得偿所愿,结识了当时声名显赫的思想家梁启超,并拜其为师。一时间,他广交文人名士,接受新兴思潮,眼见与思想均得到空前的提升与转变。彼一时,他的妻子,幼仪,正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带着咿呀学语的小小孩童思念远方的丈夫。她却不知,心中日思夜念的丈夫是否也想着她,想着他们共同孕育的孩子。他与她,同望一轮明月,明月皎洁如霜,流光如飞舞的白鹤连接两地的相思。她是这样以为的,以为自己能做志摩心上的一朵解语花,因为她是贤惠体贴的妻子,志摩的抱负、志摩的理想、志摩的才能……她都一一有所见闻。她曾陪伴他月下读书,曾陪伴他共赏如水的月光、暮色的晚阳,曾听他豪情万丈或深情脉脉发出肺腑之言,她想,她大概是懂他的。
然志摩是高洁风雅之人,山外青山别意,他是临风仙人,独饮一杯月中酒。他的情,他的殇,他的妻子不知。他并非要一个相敬如宾的“夫人”,亦无须事业上的帮手、生活中的管家,幼仪的“失”便于此。她越是贤惠大方,越是表现得精明能干,越不讨浪漫善感的丈夫的喜。索性他们一年几乎见不到一次面,这隐忍的不喜暂且压着,且尚未有可堪比的人,志摩的心还是清寂的秋,只把一腔情思寄予远山之外的虚渺长空。
自从拜了梁启超为师,徐志摩整个人容光焕发。毕竟,这是他学生时代的心愿:拜中国最有为的名士为师。而今夙愿得偿。梁启超赞志摩的才与德,更看重这个年轻人的抱负。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言:“夏间趋拜榘范,眩震高明,未得一抒愚昧,南归适慈亲沾恙,奉侍匝月,后复料量行事,仆仆无暇,首途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感!乍会至于流涕。具念夫子爱人以德,不以不肖而弃之,抑又重增惶悚,虑下驷之不足,以充御厩而有愧于圣弟子也。敢不竭步之安详,以冀千里之程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当时还称为北平的北京,笼罩在军阀混战的阴影之下。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垮台,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从此就过上幸福自主的生活,相反,因着各军阀派系的你争我夺更加民不聊生。这让彼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青年志摩十分悲忿。
“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这是他在《人变兽》中所描述的深恶痛绝的社会,然而现实正是如此,无法经一人之力改变。他在梁启超的建议下,决定赴美求学,寻求救国的新出路,以实现心目中“理想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