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朱光潜讲美学
964400000003

第3章 美之存在 (2)

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眷眷深情,自然流露。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二句交代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天子幽禁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寂寞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想自己则早已红颜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说说玄宗遗事又别无话题,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绝句,内涵如此丰富,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容斋随笔》)

化物为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不在少数,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出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用王夫之的这句话评《凉州词》是再恰当不过了。

背面敷粉,无迹可寻。说得通俗点,就是从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写到精彩处,往往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里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以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特别是后两句,如此贴切自然,确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

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暗喻后文相思情。“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妙用双关,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

烟笼寒水月笼纱”,首句描写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

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 “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蹊径,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内含蓄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刚开了头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头的沧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动乱时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时节”是写当时实景,又别有寄托,使人读来不禁思绪万千:世运的衰败,社会的动荡,诗人的漂泊,人世的艰辛……都不知不觉地在脑中闪过。按理说两位老艺人几度风雨后相逢,当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收笔,在无言中包含着“痛定思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悲凉,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关于诗词中的含蓄之美,我们可以结合描写杨玉环和唐明皇爱情的词来具体体味:

香雾迷蒙,祥云掩拥,

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

却笑他,红尘碧海,

几许恩爱苗,多少痴情种,

离合悲欢,枉作相思梦。

参不透,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

全篇对两人的缠绵无限描述得可谓含蓄深情且又淋漓尽致,虽没有平铺直叙,但“香雾迷蒙,祥云掩拥,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一句以景传情,试想,香雾祥云缭绕,二人同上蓬莱仙岛,看琼花玉树露华正浓,两人许下生死誓言,过去的日子留下多少梦幻般的回忆,好一对人世间的神仙眷侣!

接下来,“却笑他,红尘碧海”一句笔锋一转,词作整体格调发生变化。“几许恩爱苗,多少痴情种,离合悲欢,枉作相思梦。”一对恩爱的人儿别离了,无论曾经多么痴情,却也只能把情意深藏,那万般无奈的相思梦境,留给读者多少惆怅的想象啊!

因为,“参不透,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古代诗人深得含蓄婉曲之妙,我们在阅读时理当反复咀嚼,品出这“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又有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诗经》第一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虽不说一个情字,但无限情意全在其中。

直白的叙情述意固然使人一目了然,但含蓄的美却更加引人入胜!

美是什么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现实事物必须先有某些产生美的客观条件,而这些条件必须与人的阶级意识、世界观、生活经验这些主观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美。

——《谈美》

以上介绍了许多,是不是有人要问:美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来说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与探讨,始于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正式提出与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什么东西是美的”)。一些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他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拨乱却未反正,关于“美本身”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具有了美本身;“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