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国精神
1292000000010

第10章 我们宁愿与萨特一起犯错

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一切强大民族的特点。

--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 普卢塔克

法国咖啡馆沙龙。提起法国沙龙,人们联想到的自然是优雅的场所、思辨的交谈、以及百科全书般的智慧……历史上,它曾为众多出色的艺术作品和文学思想提供交流空间。同样,文人艺术家又以他们的名望为时常出入的沙龙增添了光彩。

)第一节 总统这样做不成体统

我们宁愿与萨特一起犯错

法国人在各个领域都挑选出明星,尤其给文化人物赋予优良品质,使他们成为这个领域的化身。萨特是个极端的例子。萨特在世时,法国人向他征求对一切事情的看法--甚至他知之甚少的话题。当时盛传一句话:“我们宁愿与萨特一起犯错!”

不能让德国人的权威取代法国人的权威

在《法国犹太人历史》一书中,法国作者布尔代讲了一件轶事,一个医生被要求担任内科医生学会主席,并被要求对犹太人医生使用配额。该医生提出了抗议,而贝当却回答说:“如果你不这么做,德国人也会这样做的。我们不能让德国人的权威取代法国人的权威。”

每个人都希望得路易十四一样的病

路易十四长期大量饮用好酒,食用野味和以辛辣佐料调制的菜肴,以及不适当的骑马活动,使他得了一种十分出名、令人难以忘怀的疾病--地道的肛瘘。肛瘘突然变成了时髦病,大家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肛瘘,每个人都认为或者希望自己得这种病。有些大臣竟然自告奋勇地去挨一刀,渴望因此引起国王的注意,被国王召去询问动手术时的情况。外科医生家里总是挤满了人,这些人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自己和君主得了一样的病。著名的迪奥尼医生一个人就给30多位肛瘘患者做过检查,患者们全都坚持要动手术,当医生肯定他们没必要做手术时,他们便大发雷霆。

总统这样做不成体统

美国曾经展出一张照片: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在非洲帮助重建一所教堂。他们穿着旧旧的牛仔裤和运动衫,带着工作手套,握着劳动工具。克林顿靠着梯子正在用手抹去滑落到眼角的汗滴,戈尔正拿着电钻往墙上打钻。当法国人看到这张照片,他们大惊失色,认为领导人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不合适的,甚至是不成体统的。

普卢塔克错了

二战刚结束后,戴高乐与丘吉尔的命运大相径庭。曾孤身一人逃往英国的戴高乐成了法兰西三军最高统帅,而丘吉尔却在本国大选中败下阵来。当时,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丘吉尔被迫中断会议回国。他感到无比羞辱,满脑子都是著名作家普卢塔克(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的名言:“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一切强大民族的特点。”短短几个月后,戴高乐却得到法兰西人民的顶礼膜拜,以100%赞同票当选临时政府总理。丘吉尔立即给戴高乐写了封祝贺信,信中写道:“普卢塔克错了!”

上司的权威

一计算机公司应其客户--法国一家大公司的要求,关于某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做出两页纸的简明扼要的建议。法国大公司的经理看了看说,两页纸太简单,他要把该项目报给上司,希望做一详细方案,他们宁肯为这份详细方案付一笔可观的咨询费。计算机公司便认真地将原建议扩展到几十页,通过大公司的经理交其上司审阅。上司很快批回了,说内容太多来不及看,要求压缩。计算机公司将几十页缩成十几页,上司看后仍嫌长,要求再缩。建议书后来被缩成最初的两页,法国大公司根据两页纸做了决定,当然付的是几十页的钱。

关于“体罚孩子”的调查表

据法国一家妇女杂志对法国各地1000多个拥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体罚孩子在今日法国十分盛行。统计显示:

87%的家长曾对子女实施过体罚,比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都要高得多;

58%的家长认定:体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35%的家长每月都体罚孩子,9%的家长每周至少体罚孩子1次;

45%的家长承认,他们处罚孩子的常用方式包括打耳光、打手或打屁股,其中又有8成否认打耳光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9成的人认为打屁股于孩子身心健康“并无负面影响”;

34%的家长还经常以变相虐待的方式处罚子女,包括不让吃饭,没收零用钱或电子游戏机等;

在全法200余万个单亲家庭中,体罚现象尤其普遍;

母亲体罚子女无论在程度还是频度上,都不亚于父亲;

更糟糕的是,32%的家长说在体罚孩子后自己并无“特别感觉”,27%的说自己“既有负罪感也有解脱感”,仅24%的人觉得“后悔莫及”。

现在,许多家长正利用周末到“家长学校”进修,仅巴黎地区进修的家长就有14万。

)第二节 雨果会投谁的票

既极端个人主义,又对权力阶级无比尊敬

一位对法国很熟悉的中国人这样描述: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法国人这样矛盾,既极端个人主义,又对权力阶级无比尊敬。不管法国人私下里聊起政事的时候有多么尖刻讽刺,对各党派的政见有多少批评,如果能让他们见见国家领袖,法国人没有不乐意的。当年若斯潘还是总理的时候,有一次访华,使馆组织的宴会一票难求。若斯潘去法国学校的音乐会露了个面,第二天办公室里的法国人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兴奋地广播:你们知道吗,我看见若斯潘了,我离他很近很近呢!然后希拉克访华,所有在北京的法国人都有幸去参加总统的冷餐会(自助餐),这一下,连我们那里最酷的,平时穿着球鞋T恤、鼻子上打着洞在办公室晃来晃去的小孩,都不知上哪儿去弄了套西装,系着领带,像模像样地去见总统。

不同的是,我把它权威化了

有一次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了句俏皮话,把他的朋友们逗得捧腹大笑。一位非常佩服他才华和为人的人恭维他说:“只有你才能说得出如此妙不可言的话来。”可是,贝尔纳坦率地告诉他,这句俏皮话是他刚刚从报纸上看来的。“是吗?可你说得那么自然,就像是发自你的内心一样。”“这一点算你说对了,”贝尔纳得意地说,“不同的是,我把它权威化了。”

雨果会投谁的票

某年的2月26日,雨果诞辰纪念日,法国文化部安排了一趟专列,带了4车厢官员、文化人和一车厢记者,前往雨果故乡贝藏松参加诞辰纪念。当时法国总统大选竞选活动如火如荼,法国电视二台特意做了一档节目--“雨果会投谁的票”。

等级制思想

在法国,等级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老板”被视为不是“一路人”,因此不应该和下属打成一片。老板的职能就是做决定,然后命令下属执行。一位英国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法国的老板总是拿破仑风格的。人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是英明的专业策划者,对工业、金融、政府等各类事务样样在行。著名高等学府的毕业生无一不承受着这样的期望。如果下属对于来自上层的命令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他们一定会大惊小怪。大公司里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不便随意交往。‘他们’和‘我们’之间区分明确。”

名人隐私要尊重

在法国,主流媒体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名流,尽量不报道其负面的私生活,这是一种对名人隐私的尊重。每一个巴黎人都记得,在英国戴安娜王妃去世的那一夜,法国当局怎样都无法与时任总统的密特朗取得联系。实际上,当时密特朗正与情人共度良宵。对此,法国人宽容地选择了“遗忘”。这并不是法国民众第一次表现得如此豁达。1994年,密特朗的双面生活被曝光,他竟然同时维持两个家庭长达20多年。但是,法国公众没有愤怒的指责。没有人义愤填膺,没有人好奇地打探密特朗的情人和私生女,也没有人追究总统的情感出轨。

对密特朗医生的指责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患前列腺癌死后,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的医生出版了一本书,提到密特朗总统生前很早就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出版的第二天,由于密特朗家人的强烈抗议,该书遭到禁止。该书引起了全法国的震惊。这种震惊不是因为书中对密特朗患病期间的生活做了详细揭露,也不是因为书中暴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密特朗早在1988年参加第二届任期选举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这些问题都不是引起人们焦虑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该书说明医生辜负了患者的信任,触犯了基本的社会准则,即尊重人们的尊严与隐私。

报料的记者

一位记者为了制造新闻揭露了密特朗的私人丑闻,结果闹得满城风雨。他报料,密特朗总统不仅有一个情妇,还和这个情妇生下一个私生女。法国人再一次震惊了。这不是因为这件丑闻本身暴露了什么样的事实,而是因为只能被总统个人圈子内的至亲成员所了解的情况却遭遇曝光,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且这个秘闻并没有给这位记者带来任何好处。

)第三节 法国失败的原因

精英学校

法国有500多所精英学校。它们明确的职能就是培养法国的政治、管理及学术领袖阶层。国家行政学院是这些学校中最有名的一所。自它1945年建立以来,其中80%的毕业生在法国行政管理领域占据过高级职位。各届内阁部长的一半、多数的总理总统都是该学校的学生。

新的“贵族”

在法国,贵族虽然被废除了特权,但是法国将其转给了政治家。这表现在法国政治人物的兼职上。巴黎市长可以同时成为部长或总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就是兼任的冠军。他在当巴黎市长期间,从1977年到1995年同时担任法国总理,1984至1986是其家乡科雷兹省的众议员,也是欧洲议会的议员。所以,有的政治人物可以终生从政,永远不倒。1981年成为总统的密特朗1949年是情报部长,1947年为战争老兵事务部长。

法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中,面对德国的进攻,法国遭受了惨败。法国军队是人数最多的军队之一,配备精良,但是法国在六周内却死了13万人,是四年后诺曼底战役中美国伤亡人数的两倍。随后由当时仍活着的一战英雄、最受敬仰的法国人贝当组织了维希政府。法国议会放弃共和国,赋予贝当“独裁权力”。贝当认为法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太多的社会主义、民主和议会制导致太少的权威所造成的。他认为自由、平等和博爱已经削弱了法国。他执政期间把法国的信条改成“劳动、家庭、故乡”。

令人手足无措的聚会

一个美国的经理刚到法国不久,就邀请全体员工携带配偶及孩子到自己家中聚餐。他认为这样可以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员工,加强大家之间的情感。结果,那天从看门人到负责全球市场调查的经理,加上各自的家属,共去了60来人。晚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在这位美国主人看来,这次晚宴简直完美极了。但他的法国员工们却不这么认为,觉得非常不自在。处于同一等级的员工聚在一起还算比较自然,不同等级的员工们在一起时就显得很尴尬,他们实在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有点手足无措。

法国母亲的生气

一位法国母亲刚到美国不久,带着她的孩子去当地一所较为出名的中学报到,结果她对这所学校的校长表示非常的不满。因为她看到校长直接问她的孩子想选什么样的课程。更加令这位法国母亲生气的是,校长在整个报到过程中都显示出希望她安静地呆在一边,觉得不需要就这些问题向她征询意见。

小孩子不要随便插嘴

在法国,小孩子如果打断大人们的谈话,就会招来父母的责备:“大人说话的时候,小孩子不要随便插嘴!”相反,在美国,如果小孩子做着同样的事,父母不仅不会数落孩子,还会立刻注意到孩子,赞赏地看着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你已经长成一个大孩子了。现在让爸爸妈妈谈会话,好吗?”劳伦斯·怀利指出法国人和美国人在个性上的一些差异:“到十岁的时候,法国的孩子已经被父母教育得非常好了。他们了解各种限制、界限、分寸、得体举止。他们学会了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不要淘气。在内心世界,他们已经是一个有相当强的独立感的人。我想,这种独立是美国的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而他们没有学会的是美国儿童那种对自我的强调、那种冒险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兴趣。”

)第四节 对官员的宽容

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老师的权威

一位美国家长直接要求学校的课程进行修改,甚至对老师说她的孩子不会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法国家长对此感到非常不可理喻:“天啊,她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老师的权威?”

法国人最陌生的

法国一家大型制造公司的总部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会议上众说纷纭。该公司的创建者兼首席执行官年逾80,德高望重,在会议上提出了种种严格措施,旨在增加公司的利润。结果,装配车间的一名工人当众对他提出质疑:“这些措施正好说明了管理层的无能!我要求公司辞退董事会的所有成员!”举座皆惊,因为下级敢于对上级如此批评,是法国人最陌生的。

与上司达成的折衷方案

一位法国主管需要他的美国上司同意一项采购订单。美国上司的法语水平刚刚达到入门阶段,还看不懂采购协议,于是就让这个法国下属自己决定然后签字。这令下属感觉极不自在,因为这个下属以前总是将所有文件都交给其前任上司签字。最后,他与美国上司达成一个折衷的方案:两个人都在文件上签字。

领导说话要注意

如果要法国的高级管理人员像美国一家通信公司的副总裁那样,说“接受这份工作之初,我对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有70%都不懂”,无异于要他砍掉自己的头。

秘密调查

一个美国妇女被派往法国参与一个研究项目。在法期间,她被提升到经理的职位,监督和管理她的法国同事。几个月以后,她想知道自己是否称职,于是她在下属中搞了一个秘密问卷调查,请他们给她的工作打分。起初,下属们都很惊异,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让他们做过这样的事情,后来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会起作用,尤其对于一个外国人,一个没有打上当地思维习惯印记的外国人,他们做的一切不会白费。

对官员的宽容

巴黎市民在某一个早晨突然被告知,许多受市政补贴的廉价国宅,被政要们享受了。丑闻主角一是巴黎市长,一是总理。市长为两名子女各自安排了一套廉价国宅,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豪华公寓出租谋利。总理自己居住大面积的国宅,装修费用由市政府承担,其前妻、女儿、儿子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分别以低价承租了有市政补贴的廉价国宅,享受了特权。表面上他们照交租金,似乎合法,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特殊身份,是不可能以低价租得上这样地段好、大面积国宅的,甚至有的还由市政府付装修费。令人惊讶的是,事情曝光后,包括司法部长在内的三名内阁成员出面为总理澄清,将这种揭发以权谋私的行动说成破坏政府形象的政治阴谋。后来市长的儿子和总理搬了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他们也依然坐在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