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顶尖管理九定律
463100000024

第24章 定律四:柔性法则(4)

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和许许多多的人发生联系。那种以为可以清淡自守、与世无争、不帮人也不求人的想法在过去还认为是天真的话,那么在现在就是愚蠢的。所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一种自私自利的为人处世态度,不仅是不应提倡的,而且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流落在荒岛的鲁滨逊,尚且需要人们营救才能逃出苦海,他体验到了没有他人相助的孤独与渺小,何况今天生活在一切靠人类自身创造的发达社会中的人呢?可见,人与人离不开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主要纽带,就是要彼此帮助,彼此友爱,彼此尊重,彼此承担相应的义务。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困难。如果有了困难,没人管没人问,行吗?没有别人对你的义务,你是难以生活下去的。那么同样,当别人有困难,不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是不行的。

管理者理顺人际关系时,不要忘记强调义务。义务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对人要尽义务,对事要尽义务,对组织也要尽义务。每个人都应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义务"的含义--助人不是施舍与恩赐,也不是报恩和图报;济困不是良心发现,也不是侠肝义胆。义务是一种新型的道德观及其积极的体现:以助人为荣,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

2)实现性格互补。人们一般认为性格不同的人很难相处,但在不少情况下,看起来性格迥异的人却可以成为挚友,这往往是由于互补的需要。性格外向的人可以与十分内向的人成为好朋友;急性子可以和慢性子友好相处;刚毅的人可以与柔顺的人成为亲密伙伴。

从自然规律上讲是同性相克,异性相容;从哲学的观点看是对立面的统一,相反者相成。人际关系的表现也是如此。两种不同的性格可以互为优势,彼此弥补,形成连续。从实践上看,刚是柔的补充,柔是刚的缓冲,这就是刚柔相济、对立造成和谐的道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张飞从性格上属一柔一刚,因而配合默契,终成大业。

同样,管理中也必须讲求性格互补。此外,从性格互补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不仅要注意性格的互补,还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专业的互补、年龄的互补等,以求从多方位完善行为管理中的互补效应。

3)实行利益驱动。利益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但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忌讳谈利益问题,似乎一谈利益就不那么高尚。但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益关系的内涵,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平时所说的同志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只是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根本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了。只要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变,利益冲突就要存在。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贡献与获得的矛盾上。这种矛盾有政策造成的人为因素,有机遇带来的自然因素,也有个人感觉上的心理因素。正是因为如此,行为管理才可能通过利益的杠杆,调整人们的行为。

以上三种方法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除此之外,人际关系还受工作关系、人际距离、心理冲突等因素影响,在这些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协调。

2成员参与管理法

成员参与管理法是指在民主的环境下,管理者极力促使成员参与管理,以便激发成员内在的工作动机和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让成员参与,表明了组织对成员价值的认可,成员有被信任之感,可使成员处处站在组织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注意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增进成员的责任感。

首先,让成员参与,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掘成员的智慧和才能,使组织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艾克曾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信息。"同样,每个人也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和能力。然而,信息、知识和能力是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无形资产,组织无法监督、强迫成员提供信息、知识和能力。只有充分发动广大成员参与组织的决策和目标的制定,才能增强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容量,制定出更多的备选方案,才能使决策尽量准确可行。

现代组织所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所冒的风险也相应增大了,因此在管理中要求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其次,组织在实行目标管理时充分发动成员参与目标的制定,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就有一种认同感,在目标的层层下达和落实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小的阻力,有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因为目标是由大家共同制定的,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成员就有一种"是我想这样干"的感觉,而较少有"是你要这样干"的想法。

让成员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成员享有自主权。心理实验表明,当成员享有自主权时,工作效率会明显提高。

在一个心理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解答谜题及做繁琐的校对工作,当时的环境十分嘈杂,录音机里不停地播放出各种噪音。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可按按钮关掉录音机,另一组则不能。结果是拥有控制按钮权的一组比另一组解答的谜题多五倍,而校对的错误仅为另一组的四分之一。重要的是有权按按钮的那一组并没有一个人真正使用按钮关掉噪音--仅仅知道自己拥有自主权,就会带来惊人的力量。这表明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需要被尊重和信任。

3巧妙训诫管理法

作为一名管理者,当你的成员上班迟到、早退,工作不尽心造成次品,或犯了错误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批评、教育他,帮助他改正缺点和错误呢?不妨使用下列五种训诫法,或许它们对你有所帮助。

1)"暗示"法。例如,对迟到者首先要想到他必有原因,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造成消极抵触情绪。可以微微一笑,打个招呼:"早晨好。"他会自知迟到的错误,并感到未受指责的温暖,从而努力工作,弥补过失。

2)"忠告"法。例如,对乙说:"甲如何如何取得了成功,你也可以试试,我的嘴很严,能守口如瓶,有什么事跟我说吧,也许能帮你点忙,你认为可以的话不妨试试看。"

3)"提醒"法。可稍稍施加压力,但要尊重对方的人格,注意态度与措辞:"你平时一贯很慎重,这次太出乎意料了,请恕我直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嘛,我提醒你注意......"这样事先申明是出自善良的动机而非严厉的谴责,会使对方更感惭愧而心悦诚服。

4)"指责"法。采用这种方法指责者也是很痛心的。在指责别人时,也不要忘记解剖一下自己,这是很重要的。要怀着自己也有责任的心情去批评对方。在指责下属时,不要忘记自己到上司那承担一些责任。

5)"制裁"法。在采取这一方法之前,一切问题都已查清了,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制裁措施的。但采取这一方法须实事求是,恰到好处,使人心服口服。

4激情管理法

有人对激情有一种误解,认为激情就是激动,甚至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狂热,是不成熟的表现。持这种观点者恰恰说明了他自身对问题认识的浅薄和不成熟。激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山呼海啸般的感情跌宕,也有稳如泰山的深沉;有不加掩饰的光明磊落,也有不动声色的淡泊宁静;有气贯长虹的冒险精神,也有沉默矜持的谨慎态度;有气宇轩昂的理想,也有脚踏实地的平淡......总之,激情造就了用以对待各种局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它是人性的展示,是成熟的标志,谁拥有了高尚的激情,谁就拥有了成熟。

如同对待激情有错误的理解一样,对待成熟同样有各种片面的理解:有人认为成熟即世故圆滑、会搞关系;有人认为成熟是不动声色、神秘莫测;有人认为成熟是明哲保身、模棱两可。实际上,成熟是一种理性的反映,是一个人在认识规律、把握自我的基础上,对人对事有分寸的处世能力。人的成熟是有智慧、有力量、有作为的表现,是以摆脱自发、达到自为的程度为标志的,是人的行为达到高度自由状态的体现。孔子所言"不惑"、"知天命"、"从心所欲"大抵就是成熟的体现。人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存在。它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一个社会的存在,除了面对自我、具有自我意识外,又时时处处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世界,与社会、自然以及其他人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宰自己的命运,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两者都极为重要。不能把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发生冲突就视为不成熟,而关键是其在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持的态度:坦坦荡荡?敢冒风险?淡泊宁静?真诚一片?嫉恶如仇?漠然平淡?而这一切又无不与激情相连,高尚激情在胸,便必有成熟的行动。

当然,成熟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日积月累,需要从感情到经验,又从经验到理性的飞跃。

成熟是人生希望达到的状态。只要不断加强修养,明辨是非,健全人格,把激情恰当地灌注于行动中,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误把世故当做成熟去追求,人人都可以尽快走向成熟。

激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超常的感情,它到来的时候可以是火山爆发,又可以是含情脉脉、情深似海。因此,激情可以造就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草木有情,山水有意,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呼唤真诚,排斥奸诈。总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使高尚与正义扬眉吐气,使卑鄙与邪恶无处藏身。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氛围中实施管理,首先易于实施教育,因为这时处在激情中的人们很少有私心杂念,甚至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看问题、想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因而对真理与正义易于接受。其次,易于说服,易于沟通。因为这种氛围充满了真情,人人动情。这种情真意切必然带来感情相通、心心相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说服规劝的工作,有如高山流水、顺应自然。再次,易于引发豪情,创造生命的辉煌时刻。因为辉煌的每一时刻都要创造,都要付出代价。平庸者视"无为"为保险,奋斗者以付出为乐事,这种付出要由精神来支持,而激情的氛围提供了奋斗的豪情。战前的动员、临场的演说,出征的壮行,都是借助激情、创造氛围,给人以勇敢和力量的柔性管理的实践。

5漫游管理法

漫游管理法是指高层管理者通过走出办公室,经常深入现场,与组织各层次、各类型人员接触、交谈、建立关系,从而了解问题、征求意见,贯彻实施企业的战略意图等。在这里"漫游"一词的使用,表明了这种方法的随意性和非正式性,涉及的问题也往往被特定的范围所局限。

在惠普公司,创办者之一的B·赫尔特以经常深入工厂各部门,同各类人员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出名。他亲身体验到这一方法的价值,因而规定惠普公司的管理者都必须采用此方法。此外,在惠普公司的各分部,每星期都举行一次有管理者和员工参加的啤酒聚会,提供更多的彼此相互接触的机会,在聚会中,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得以交流、传播。

沃尔玛公司的创办人S·沃尔顿坚持认为走出办公室倾听人们的意见十分重要,他说:"我们的最好的主意是来自公司的店员。"沃尔顿每年要走访该公司700多家商店的每一家,也就是每天走访近两家。这一传统他从1962年以来就形成了。当时,该公司只有18家商店,他还有意不乘自己的车,而是搭商店的货车,以便与司机接触、了解情况。有时在深夜两点钟,他带着炸饼来到公司销售中心与值班人员共享,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一家钛工厂的总裁,大部分时间花在乘坐一部高尔夫球小车上,他深入到工厂各处,与员工打招呼、开玩笑,听取意见,能叫出该工厂所有2 000名员工的名字。此外,他还经常与工会人士接触,邀请他们参加会议,将情况、信息及时向他们通报。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E·卡尔逊每年都要跟机巡视20万英里。他说:"我喜欢人们认出我来,喜欢他们向我提出建议,喜欢他们甚至为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主意同我争辩。当我获得有用的信息时,我就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向他们通报。"卡尔逊坚持该公司其他15名高层管理者每年也都要巡视20万英里,他们65%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现场。

此方法要求企业管理者,经常融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了解生产情况,掌握信息。这一方法对企业很有益处,很值得企业管理者效仿。